木兰情(50)一代广播网

金风玉露 3月前 70

        木兰情

                魏树人

   五十 一代广播网

      全国农业发展纲要即“农业四十条”第三十二条中关于发展农村广播网中明确指出: 从1956年起,按照各地情况,分别在7年或者12年内,基本上普及农村广播网。要求大部分农业、林业、渔业、牧业、盐业和手工业的生产合作社都能收听广播。

      可是截至1970年除了浩赉四队赵永根给各家安了小喇叭,哈朗圭全境还没有建成广播网。

       赖艺华到公社担任广播员什么业务也不懂,只会端着三用机小喇叭在公社院里放放电台的广播,广播站徒有虚名。为了落实“纲要”要求,加快哈朗圭广播网建设,尽快改变宣传工作后进的局面,公社决定更换现任广播员,由浩赉大队的赵永根接替赖艺华,赵合起初不太同意,无奈赖艺华实在没有能力胜任。

       赵永根接到公社通知后并没有马上报到,先去了笸箩湾找到小分队的全解放,向他了解全公社的地形地貌和村落分布情况,因为他知道全解放参加战备勘察时走遍了哈朗圭的全境。全解放一见赵永根便知他的来意:“听说你要接替那个‘扯姐’?”一提到“扯姐”知青们都知道指的是谁。赵永根说:“要建广播网,必须了解一下山形地貌,好确定架线走向和埋杆的位置。”全解放递给赵永根一张亲自测绘的哈朗圭地形草图说:“拿去自己看吧,你想了解的内容全在上面。”“谢老同学帮忙。”赵永根拿着全解放画的地图离开了笸箩湾。

        赵永根按照地图上标注的电话线走向将各个村落走了一遍,顺便到各知青点拜访串了一回门。他了解到群众对建广播网呼声挺高,看到相邻公社都装了喇叭,期盼着早日也能在家里听歌听戏。

        再说赖艺华,听说公社要建广播网还挺高兴,可是好几天也没见动静,她也不知道建广播网从何下手。直到李敬心书记找她谈话,她才知广播员要换人。她跑到赵合办公室大哭一通,赵合劝她先回队干活,以后有的是机会。哈朗圭是全县最偏远闭塞的公社,一般干部都嫌远不愿来,许多编外助理员的岗位全都空着呢,告诉她在公社再住两天,等赵永根来了办完交接再走。

       赖艺华回到广播室,看着陪伴自己近一年的广播设备:一台三用机和5瓦小喇叭。她下意识地打开了机盖,想看看里面究竟是什么样。只见里面各种形状、各种颜色的元器件排列整齐,有的像水果糖、有的像化学扣子,还有的一个个铝壳的小圆柱,他一样也叫不上名称,有一个方形的线包很眼熟,像她家曾经用过的小“泄力”(节能灯变压器)。再看反面,各种颜色的电线横七竖八地像个蜘蛛网。她心绪烦乱闭上眼睛,仿佛看见许多人在嘲笑她、讥讽她:“扯姐,扯姐!”在耳边叫个不停,她突然伸手攥住了机子底盘,一把扯断了十几根电线。睁眼一看,傻了眼,三用机被她弄坏了。她转念一想,反正我也用不上了,你赵永根本事大,你来修吧。

       赵永根走完了各个营子来到公社见李书记。他从背包里拿出一沓纸,李敬心接过来一看是《哈朗圭公社广播网建设规划》,后面还附有第一期费用和所需材料清单。李敬心大致浏览后大加赞赏,心说真没看错人,小赵是有备而来呀。他告诉赵永根拿着“规划”去赵副主任那报到。

        赵合领着赵永根来到广播室,赖艺华一见有人来赶忙装上三用机的后盖。赵永根递上他写的《哈朗圭公社广播网建设规划》,赵合逐行逐句看了一遍,心里暗叹,李书记眼真独,选人看人这么准,自己心服口服。他让二人办理交接,赖艺华说:“有什么好交接的,全在这了,一个三用机,一个小喇叭。”赵永根也不再问了,什么工具啦、工作计划啦等等肯定也拿不出来。赵永根拧开三用机的开关,没有任何显示,收音、扩音全无声。他马上意识到机子坏了,就对赵合说,您作证,广播设备是坏的。赵合说不可能,昨天还是好好的。赵永根打开机子后盖,赵合也大吃一惊,电线齐根被扯断了十几根,忙说是耗子咬的吧。赵永根一看电线根部的断痕说:“手劲不小,还真扯!”赖艺华听出赵永根含沙射影在说她“扯”,脸上红一阵白一阵无地自容。赵永根从背包里拿出三用表、钳子、镊子、小火烙铁等工具,仔细分析辨认着细细的接线,将扯断的导线一一恢复了原状。赵合再打开三用机开关,收、扩音全正常。

       赵合连连夸赞赵永根,赖艺华自觉没趣一摔门走了。

       公社批准了赵永根写的广播网建设分期建设(三步走)规划: 

       第一期目标:干支合用,两级放大。网线:借用现有电话线作为干线,将广播信号送到大队,不需要投资。大队负责到生产队广播支线架设,生产队负责营子内的分支线架设,从分支线入户的铁线由用户负责。

      网线:借用现有电话线作为干线,将广播信号送到大队,不需要投资。大队负责到生产队广播支线架设,生产队负责营子内的分支线架设,从分支线入户的铁线由用户负责。

      广播设备:公社广播站配置大功率扩音机、电唱机、录音机,大队配置直流供电的放大器,用户配置舌簧喇叭。

       第二期目标:一线多通,高低频信号分离(广播、电话信号共线互不干扰)。

       网线:利用电话线传送高频广播信号至大队,大队将高频广播信号从电话线中分离,再将音频广播信号放大送至各户小喇叭。实现干线电话、广播同走一根线互不干扰。

      广播设备:公社配置载频信号发射机,大队配置高低通信号分离器。

      第三期目标:专线专用,单独架设广播专线。

      远期规划:可能实现图像信号或数据传输。

      具体的术语赵合也不太明白,他关心的就是公社需要投资多少钱。赵永根给他看材料预算单说“公社建站一期总费用大约3000元就够了。大队的费用主要是线路架设,主要材料是10#铁线和瓷瓶,电杆材料村有林解决不花钱。小喇叭最贵的3块钱,用户承担。”赵合高兴地说:“投资不多,卖几头骡子全够了。”

       在赵永根的主持下哈朗圭公社广播网建设正式拉开序幕,公社建站和大小队线路架设同时进行。赵永根将架设线路图分别交给各大队,基本都是选择最近的路线,难度是架设时沟沟壑壑攀爬有些困难,这就不在他的考虑范围了,当地社员自有办法。

       赵合听从了赵永根的建议,将广播室调整到总机室的隔壁。他想了解一下广播室如何布置,一大早就来到总机室门前,还没进门就见院内一堆黄土挡住了去路。

       “小赵!赵永根!” 赵合冲着屋内喊道。

       “赵主任我在这。” 赵合只听声不见人。

       他顺着声音踏上土堆,原来赵永根正在挖坑,赵合见这个大坑已经有一人深了,不知小赵在坑里搞啥名堂。

       “食堂有山药窖,别挖了。”赵合说。

       “不挖窖,建广播站用。”赵永根答。

       “广播站还要打井吗?”赵合更加疑惑。

       “不是,做地线。”赵永根答。

       “够深了吗?再挖该出水了。”赵合叮嘱着。

       “够了,2米就行。”赵永根说着顺着斜坡爬上来。

        “什么是地线?”赵合问。

        “广播信号的回路,”赵永根进一步解释说,“凡是电路都是一去一回,为了节省材料我们采取的是“一线一地”方式,利用大地作为回路。”赵永根见赵合还不太明白,又说道:“一会做完了您就明白了。正好,您和我去趟供销社。”

       “给我装一袋大盐,赵主任付钱。”赵永根对售货员说。

       “没那么多了。”售货员说。

       “扫扫库底子,有土不要紧,有多少要多少。”赵永根狮子大开口。

       售货员还真的打扫了库底子凑了一麻袋。赵永根和赵合拉着一车大盐回到广播站。赵合被赵永根弄得越发糊涂,又是挖坑又是买盐,究竟他要干什么?赵合也不再多问,他相信了赵永根,一定有他的道理,他倒给赵永根当上了小工,让他做什么就做什么。

      他按照赵永根的要求,将一根长长的角钢插入坑内,然后一层盐、一层土、一桶水回填到坑里,一锤一锤将角钢打入回填层。

      “大功告成!”赵永根说着拉赵合坐到地上,详细地介绍这个大坑的作用。

      赵永根说,广播信号通过电杆上的铁线,送到千家万户,再经过每个小喇叭的地线回传到大地上。广播站这根角钢是一个汇总地线,导电性能必须良好。加盐的目的一是可以保持土壤湿润,改善土壤导电性,二是可以防冻。

       赵合听到这茅塞顿开,说道:“你说冻土我知道,坝上冬天的冻土层就达一米多。”

      接下来的日子公社购置设备,大、小队架设线路。

       一切准备就绪,公社广播站可以试播了。赵永根打开扩音机和电唱机,放上样板戏的唱片,广播室内的监听喇叭立刻响起悦耳的声音。赵永根合上高音喇叭和三个大队的线路刀闸,指示灯显示一切正常。公社院内高悬着25瓦的大喇叭一响,卫生所的,供销社的,信用社的人们都跑出来听,哈朗圭广播站终于发声了。

       第二天一早,各大队的收听情况就反馈回来。赵永根一一做了汇总,多数喇叭音量达标,少数用户反映声音小,个别用户抱怨根本不响。

       赵永根首先深入笸箩湾调查,公社至大小队的干线、支线、分支线都没问题,音量小的故障是入户个人接线有问题:多数人用的是狍子套和拆笊篱的旧铁丝,接头过多,生锈严重。还有就是喇叭地线埋深过浅,太干燥。他检查了几户的地线,有的用锤子一砸或是倒了一碗咸菜汤,声音立时见大。喇叭没声的几户还有用麻绳、鞋带代替铁丝的,个别户就是一根线,根本没砸地线。赵永根在营子转了一圈,问题全部解决。在试播期间,他将发现的问题、解决的办法一一通过试播进行了宣传和解答。

      赵永根又编写了《哈朗圭公社广播站管理办法》《广播站播音制度》《广播站采编制度》《广播站设备线路维护制度》《小喇叭修理收费制度》等有关条文,经公社审批后张挂上墙。赵永根一人兼任了站长、机务、采编、播音等数职,是名副其实的一个人的广播站。他还聘请各学校的老师担任兼职的通讯员,为广播站撰写稿件。

      经过一个来月的努力,赵永根认为达到了公社广播站初级建设标准,实现了第一期建设目标,经区广播站黄站长验收同意正式开播。

      试播的最后一天晚上,赵合走进了广播室,夸赞赵永根说:“永根你还真不简单,真给咱老赵家争脸。”又说,“赖艺华可没你这两下子,一年来白混了。”赵永根忙说:“在您领导下才有今天的成绩。”“别,别别。”赵合连连摆手。“没开玩笑,做地线就有您的汗水。”赵永根接着说,“对了,今天是最后一次试播,您不说两句?”“我说啥呢?”赵合没有准备一时不知说什么。“就说说农业生产吧”赵永根提示他。

      公社革委会赵副主任严肃起来,清清嗓子,习惯性敲敲话筒说:“社员同志们,革命的贫下中农同志们……”平时赵合说话从不打喯,坐在话筒前却一时语塞。赵永根提醒他:“农业生产。”“咱们农业要学大寨,”他又问赵永根,“学什么?”“你就说说上级号召种好管好墨西哥小麦的事。”赵永根提示道。“咱们要种好这个,这个,莫斯科小麦。”赵合紧张得有点语无伦次。“墨西哥。”赵永根小声纠正道。“管他哪的都是外国的,不说了!”

       哈朗圭公社广播站最后一次试播在赵副主任讲话后结束。

      转过天,哈朗圭公社广播站正式播音。

      晚上18时整,赵永根放上一张唱片,播放开始曲《东方红》,曲毕,赵永根正襟危坐,模仿播音员的语气说:“哈朗圭广播站,现在开始广播。下面预告节目:天气预报、公社新闻、革命歌曲,十九点,转播省台和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全国各地人民广播电台联播”节目。联播节目后播放自办节目:哈朗文艺、样板戏选段。”

     在自办节目中,赵永根特别邀请“四眼”录了一段小快板《油灯碗》,快板中唱道:“打竹板,点对点儿,听我唱段小快板儿。我家墙上有个窟窿眼儿,里边放着个油灯碗儿,奶奶灯下纳鞋底儿,不知手指扎了多少眼儿,我妈灯下做鞋帮儿,愣拿后跟当前脸儿,我在灯下常看书,现在落了个雀蒙眼儿。自从建了水电站,灯泡吊在了上门槛儿,屋里照得亮堂堂,晚上干活不费眼儿,我爸越看越高兴,有电别丢油灯碗儿,牢记过去不忘本,常常看看油灯碗,我给大家唱一段,这个节目就这么点儿。”

      自此哈朗圭公社广播站走上正轨,全区消灭了广播空白点。广播站的自办节目获得广大听众的一致赞扬。


最后于 2月前 被金刚编辑 ,原因:
最新回复 (4)
全部楼主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