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兰情(40)巧遇打井人

金风玉露 3月前 62

          木兰情

                  魏树人

    四十 巧遇打井人

      今年是个好年景,各个队粮食均有增产,是多少年来少有的丰收年。对于地多人少的生产队来说,知青到来并没有增加经济上的负担,反而更加倚重这些城里来的好后生。

       朱文华打草归来也没休息,立即加入到送公粮的队伍。说是队伍其实没几个人,每人赶3挂车,每车3个大口袋,1口袋玉米160斤。十几挂车链一块,也是浩浩荡荡一长串。

       送公粮的人每天起早自带干粮,赶着满载粮食的牛车,一路上嘎嘎悠悠半天才能到达阿鲁布粮站。

       送公粮也是苦差事,许多人不愿意去。主要是步行路远不得休息,最怵头一到粮站就扛大口袋。每个口袋要经过卸车、检验、过磅、上跳板、入库,一会上肩一会放下,几十趟下来身板差的就得趴架。朱文华一连跟了九趟车,总算完成了送公粮的任务。这些日子他感觉有些疲劳,早上没起想多躺会缓解一下。

       这时原房东张四田家二闺女小片来喊青年叔叔去她家吃饭,说她娘今天撒黏糕。因为牛英武在大队,马仲达、杨孔明在水轮泵工地,朱文华回来晚了就去房东家蹭饭吃。他跟着小片进了门,饭菜已齐备,桌上还烫着一壶酒。张四田和朱文华喝着聊着,焦队长一挑帘进了屋。

        “对不住了文华,还得辛苦一趟。”焦队长冲着朱文华满脸堆笑说。

        “去哪?”朱文华咽了一口酒问道。

        “粮站。”焦队长说。

        “昨天不是最后一趟吗?”朱文华问。

        “听说今年红芸豆收购价涨了几分,咱再卖一趟,大家少分点豆子多分点钱。”焦队长解释说。

        “唉,你不早说,你看我喝成这样还能上跳板吗?”朱文华有些不高兴。

         “文华老弟再辛苦一趟,实在是找不着合适的人了,今天多给补贴记双分。” 队长连连作揖道。

        朱文华跟着焦队长出了屋,一看三挂牛车已经套好,随手牵过头车上了路。

        张家四嫂追出来将两块黏糕用饽饽叶包好塞给朱文华,转身冲着焦队长说:“你就看咱青年好说话。”“确实都是好后生。”焦队长向朱文华晃了晃大拇指。

      由于出发晚,到达粮站已近中午,大门口牛车排起了长队。朱文华一人卸了三挂车,请人协助扛了18个大口袋,每袋都是最重的红芸豆,一袋足有200斤。活干完了他感觉浑身好像散了架,那两块黏糕早消化完了。他到了粮站旁的一个小饭店要碗水喝,一看有现成的炒饼,立刻勾起了食欲,肚子提抗议了。他想要一份炒饼充饥,一摸兜,即没粮票也没钱。他壮壮胆和饭店的大师傅说,自己是青草沟的知青,送公粮来饿了没带钱,能不能先赊着,等队长来粮站结账时再还上。

        “不是外人,焦队长常夸赞队里的滨海青年。”大师傅一听是青草沟的知青满口答应。

       “你认识焦队长?”朱文华问道。

       “他是我二舅。”大师傅笑笑说。

       “那就不客气了。”朱文华说着赶紧找个座位坐下。

       此时朱文华感到又累又饿,干脆要了两份。正在狼吞虎咽时,见门帘一挑进来两个穿劳动布工作服的人在对面桌落了座。

       “师傅,来两份炒面。”对面桌一人冲灶间大师傅大声说道。

       朱文华随意扫了一眼对面,只见说话人是个壮汉,四方大脸膀大腰圆,嘴里叼着烟卷正在点烟。

       “还是你郑师傅有经验,听他们的这口井就废了。”对面另一个瘦子说。

       “草地上冻早,必须改进作业方法,早完工早回家呦。”壮汉瓮声瓮气地说。

      朱文华一听,二人一口山东口音,还是打井队的,想到此眼前一亮,赶紧端着炒面凑了过去。

       “听二位口音是山东人?”朱文华也操着一口山东腔问道。

       “俺们是滨州的,你也是老乡?”壮汉问道。

        “我叫朱文华,祖籍是山东的,父母在滨海,现在是这的插队知青。听说二位是打井队的?”朱文华心中盘算着开始套近乎。

       “郑师傅是俺们大庙打井队的技术权威,在他指导下今年提前完成了任务,俺可以提前回家过年喽!”瘦子得意地说着,二位的炒面也端了上来。

      “二位不再添个菜?”朱文华问。

      “够吃了。”郑师傅说。

     “他二位的饭钱记青草沟账上。”朱文华冲大师傅挤了挤眼。

       大师傅不知朱文华耍啥心计,边收拾碗筷,边注意侧耳细听。

      朱文华边吃边聊,渐渐引入了正题。他向郑师傅讲述了青草沟多年来几十户人吃水困难,打了多眼井没出水,恳请郑师傅晚走两天,跟自己回青草沟一趟帮忙看看,乡亲们盼水盼了多年了,每天要用三挂车到十五里外拉水,勉强刚能供上人畜吃用。郑师傅被眼前这位知青的言行所感动,对同伴说:“老王你先回吧,我随朱老弟去趟青草沟,给你嫂子捎个信,晚回几天。”

        大师傅听到这又给三人各送一碗蛋花汤,几人吃喝完毕大师傅亲自送出小饭店,冲朱文华一竖大拇指:“青草沟的知青真是有心人。”

       秋末天气明显见短,朱文华将郑师傅的行李装上车赶紧往回返。尽管老牛回程走得快,到了沙土梁子还有十几里路程。此时天色已经黑下来,朱文华和郑师傅坐在车上边走边聊,郑师傅说着山东老家滨州的习俗,朱文华介绍着滨海的历史沿革。说着说着郑师傅一抬头说:“不好。”朱文华往后一看,几个闪闪的绿光尾随着牛车缓缓行进,他们意识到遇见狼了。

        朱文华过去对狼并无憎恶,自从知青的猪被狼吃了后,提起草原上的狼他心中顿生恨意。此时怎么办,只有他们二人三牛五条命,没有任何工具、武器,赤手空拳绝对斗不过群狼,怎么办……本想顺利请到郑师傅,让青草沟的乡亲们早日喝上甜水,岂料半路遇到狼群。他顺手从路旁折了两根干树枝,二人一人一根,俗话说麻杆打狼两头害怕,可朱文华此刻毫无恐惧之感,他想起,前些日子打草住窝铺时,半夜曾经与狼遭遇,因为点起篝火才驱走了狼。他想到了火,必须有火。忙问郑师傅:“有火柴吗?”郑师傅说:“有。”“给我。”朱文华说着接过火柴。他将手伸到车辕下,取下膏车的油葫芦对郑师傅说:“只要狼不靠近,咱就这样走着,只要靠近就点燃膏车的油布槌,每挂车都有油葫芦,够烧一会。”

       再说青草沟的张四田家,饭都做好了,小片跑了好几趟没见到青年叔叔。老焦队长也到张四田等几家打听消息,都说没见朱文华回来。老焦队长实在放心不下,叫上几个年轻人打着手电和松明火把奔土梁子方向迎上去。

        朱文华和郑师傅边走边盯着后方,几个小绿光还在继续尾随。走着走着看见绿光站住了,郑师傅说前面有人。朱文华一看不远处点点亮光晃动,一定是队里的人来接他们了。

       众人将朱文华和郑师傅接到张四田家,大家落座后听着朱文华述说请郑师傅帮忙勘察水脉和一路的遭遇。

      “先吃饭,一会慢慢说。” 焦队长说。

      “焦队长,我私自做主请来郑师傅,你不怪罪吧?”朱文华边吃边问道。

      “感激还来不及呢,我听说过,庙上有个姓郑的打井专家,没想到让青年给请来了。”焦队长激动地说。

       张四田又拿出了酒壶,四嫂子赶忙加了两个菜。营子里的人听说青年请来了打井专家,纷纷送来了狍子肉干、杏仁、榛子、蘑菇等山货犒劳郑师傅。

       第二天朱文华陪着郑师傅勘察,跑遍了青草沟周边的沟沟坎坎,根据山脉走向和国有林的植被,最终选定了知青院为井眼的位置。郑师傅说,凭自己经验就在这打没错,不出水到大庙找他。朱文华拿了一包山货送走了郑师傅,顺道去公社办打井手续,领了伐树的批条。

        焦队长亲自领人开始打井,随开挖随支护,经过半个多月的昼夜奋战,挖到四丈多时,果然见到了湿土。

       “出水了!”井下传出了激动的喊声,不大会功夫,营子里的男女老少端着盆拿着碗在知青院排起了长队,不等井壁砌好抢先品尝第一口水。

        张四田拉了一挂鞭,四嫂子又要张罗饭,焦队长说这回队里出钱,杀一只羊,全营子会餐,庆祝青草沟第一口甜水井诞生。

       席间全营子的老少爷们都来向朱文华敬酒,感谢青年为青草沟办了一件大好事。小片说:“书上说过,吃水不忘打井人,咱们也不能忘记青年叔叔。”朱文华只顾一盅盅喝着敬酒,激动得说不出话来。最后焦队长说:“我提议在井边立块石头,刻上打井的经过以示纪念,正面也得起个名字才好。”小片说:“因为在青年的院里,就叫‘青年井’!”众人听罢齐鼓掌。

       数日后知青院多了一个标志物,背面楷书碑文:“青草沟盖因毁林开荒水土流失,泉溪干涸无水可饮,长年梁下拉水路遥不及近渴。多年曾掘井数眼皆废,廿余户盼水望眼欲穿。恰己酉年知青朱文华与打井专家勘察国有林下水脉,方掘人工泉眼于此。该泉水质清澈甘甜,惠及人畜共生。凡饮此水者当牢记永葆生态平衡。公元一九六九年十月二十五日立。”正面镌刻着三个汉隶大红字“青年井”。


最后于 2月前 被金刚编辑 ,原因:
最新回复 (3)
全部楼主
  • 金刚 3月前
    2
    拜读!
  • 方程 3月前
    3

    拜读佳作。

    知青感恩乡亲解决饮水之难,村民立碑铭记知青打井之功,故事感人。

    感谢作者,感谢金风玉露辛苦转发。

    最后于 2月前 被方程编辑 ,原因:
  • 金风玉露 3月前
    4
    不客气的!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