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兰情(18)全县知青大会

金风玉露 5月前 49

          木兰情

                  魏树人

十八 全县知青大会

      自从木兰接收首批滨海知青下乡以来,包括本县应届毕业生共计安置了三千多人。对于一个塞外贫困县,压力相当大。坝下气候、环境稍好,但地少人多,一些口粮紧张的生产队有抵触情绪。坝上虽然土地富裕,但是气候恶劣、交通闭塞,大城市来的青年人很难适应。

       最近隋主任在全县工作会议上多次强调,各公社一定要有大局观念,提高思想认识,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有关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工作的指示。近期各区、社都要召开知青大会,交流学习“毛著”体会,总结宣传知青中的先进典型事迹,在适当的时候召开全县知青大会,请各区、社做好准备。

        1969年春夏之交,全县学“毛著”积极分子暨先进知青集体、个人表彰大会如期召开。全县各公社、系统共评选出50名学“毛著”的积极分子,三个先进知青集体和10名先进个人。哈朗圭公社知青小分队被评为先进知青集体受到大会的表彰,王建国作为小分队的代表参加了表彰大会。隋主任在会上介绍了小分队的事迹,特别赞扬了他们的集体生活,7个男生生产生活四致有序,在艰苦的条件下被他们安排得有条有理。在经验交流集体座谈中,代表们都想听听小分队的生活为什么安排得那么好,王建国说,那是我们家“青年妇男”的功劳。

        晚饭后一些女知青代表滞留在饭厅不走,对“妇男”二字听着新鲜,围着王建国非要他讲讲“妇男”的故事。

         “话说1969年下乡第二天。” 王建国清了清嗓子说道,他把饭厅当书场了。

          “第二天,我们谢绝了队里派来为知青做饭的妇女队长,自己学着烧火做饭。早晨大家七手八脚一齐动手一通忙活,没等饭吃到嘴,上工的钟声就敲响了。后来,我们7个人一商量,家里总得留个人才行,轮流做饭一人一天。可是时间不长,没几个周期就轮不下去了,有人宁肯上山干最累的活也不愿留在家里干家务,最后大家一致推举郝建光留下,承担了一般农家妇女的家务活,成为专职的青年“妇男”。

        “说起这 ‘妇男’的活计,虽没有上山活累,可是一天也没有闲着的时候。早晨,大家还在熟睡中要第一个起来,烧一大锅开水,然后动手做早饭。大家上工后赶快馇上猪食,插空去河边挑水灌满水缸。侍候完猪、鸡再去小菜园、自留地忙活一阵,然后切菜、淘米、和面、劈柴火,准备中午饭。没多久,捞小米饭、贴莜面饼、压饸饹、蒸大王(酵面蒸食)、打苦力、搓鱼子、摊烙糕、推窝子、熬棒子米粥等农家饭都学会了。

        “由于建光做饭比较利索,逐渐就能挤出一些机动时间。在机动时间内要把一周内的计划排好,又能干出好多活。如米快吃完了,要提前从仓房支出谷子,头两天放到炕上,不断翻倒炕干。晚上找饲养员号好毛驴,第二天中午先占上碾子,收拾完碗筷喂完猪,扛上粮食口袋直奔碾棚。再有闲空时,去供销社打灯油、买咸盐,好天时帮不会针线活的同学拆洗被褥,打个补丁等,晚饭则是比较费事的,大家劳累一天了,饭食总要调剂好一点,虽然都是粗粮,但干、稀、熬、炒还不能少。有时谁提出要改善改善,就要忙到天黑。

        “晚饭后是大家最惬意的时候,有人讲笑话,有人在油灯下苦读,还有人趁天不黑时帮着劈柴火。大家睡觉前还要再烧一锅水,一来是烧炕,二来是知青们仍然保持着睡前擦洗烫脚的好习惯。临睡前还要再看一遍院里的猪和鸡,然后与大家一同进入梦乡。

       “平时我们的主粮是棒子面、小米和莜面,隔三差五的就有熬不住的,提出改善伙食换换花样,最好吃而又最费事的就是摊烙糕了。烙糕是用淘过水的糜子米碾面,然后调成糊状发酵,像摊煎饼一样,在专用的铛锅里烙成,是农家饭里最讲究的,一般都是过年或招待客人才吃的上等饭食。每次做烙糕,要提前两天做准备,碾米、淘米、压面、发酵,待发好后,在面糊中放入适量的碱面、糖精(白糖用量大太贵),然后支起烙糕铛,点上干柴棒,用瓜蒂蘸上猪油把铛锃亮。铛热后用勺将面糊舀到铛当中,由于铛中间呈鼓肚型,所以面糊自动流向四周,形成中间薄周边厚的圆饼。约两三分钟后周边即可发起一公分厚,打开铛盖,用铲子铲出,一张上面塇腾、底下焦黄、内部呈蜂窝状、又香又甜的烙糕饼就完成了。由于我们正是能吃的年龄,吃一顿烙糕,起码要烙几十张。在烙的当中,要随时增减干棒,掌握好火候,还要抽空择好韭菜,洗净豆芽,炒上一小盆鸡蛋,熬好一锅豆稀饭。待大家一进门,围上小炕桌,摊开烙糕夹上炒菜,兜上底边左右一卷,咬一口烙糕,抿一口稀饭,看着大家惬意的样子,建光一天的劳累也云消雾散了。

       “有时碰上狼掏了羊,谁家宰个猪,我们也能分上斤把两的肉,这时建光就想着法子露两手,弄出点花样。记得有一回早晨他烫好了面,正准备压饸饹,楚援朝跑回家提留着一斤多猪肉,建光一看正好打一锅好卤子。平时压饸饹只是弄一锅酸菜土豆或是辣椒芥菜缨,今天有肉更要露一手,要像模像样打一锅,让大家解解馋。

       “我和建光学过做饭,他的厨艺在知青中首屈一指,先说说那天好吃的山珍卤饸饹面。建光让援朝打下手,取出老乡们送给的蕨菜、黄花、蘑菇、百合根等晾干的山野菜,用热水发好,炒勺放入切碎的肥肉末炼出大油,下葱姜大料红椒炝锅,迅速煸炒肉片,放入发好的卤料和土豆丁,泻好固体酱油加入豆豉大酱,添水煮开勾芡,飞上五个鸡蛋,加少许咸盐味精,最后淋上几滴胡麻油,一锅红黄绿白色香味俱佳的山珍卤做成了。

      “建光和援朝支好床子,一大盆莜面一会儿就压完了。中午收工时,建光已提前将饸饹盛在每个人的饭盆里,放上炒熟的瓜条、豆角丝当菜码,浇上山珍卤,让大家美美地吃了一顿。”

       说到这听得女代表们直咂么嘴,你们这么能,一帮男生能把日子过得如此熨帖。

       王建国继续讲着:“青年的家务与老乡一样,最麻烦的是碾棚的活。因为我们7个人饭量太大,十七八岁正是能吃的时候,少油没肉的,全凭这碳水化合物填充胃口,一口袋粮食没多少天就见了底。所以一个月要进好几趟碾棚,生活的需要逼着知青们必须掌握各种基本技能。

       “坝上人加工粮食有个特点,就是用碾子不用磨,因为碾子加工粮食温度低,碾出的粮食细,不黏好吃。碾面还较简单,比较难掌握的是碾谷子。刚开始时,将谷子撒到碾盘上,毛驴一走,就手忙脚乱,顾上撮米,顾不上簸糠,一会儿谷子碾成米,米轧成面,全成了混合面了。后来在老乡手把手的帮助下,逐渐掌握了碾谷子的技巧。首先将谷子堆在碾盘中心,随着石碾的滚压,脱了皮的米粒被挤到碾盘外圈,要及时用小簸箕将外圈的米和糠收集起来,倒在大簸箕中,约少半簸箕时趁碾盘外圈的米尚未脱壳时马上端起簸箕冲着大笸箩簸去糠皮,再将簸箕中的米倒进口袋。就这样,添谷子、扫碾道、收集米、簸糠皮,全套程序不能混乱,出米率既高碎米又少。这里的关键一是谷子必须炕干,二是要及时收集米和糠,收早了带皮的多,收晚了碎米多,其他带皮的谷类加工也大致如此。

      “莜麦面是我们都爱吃的,在不产小麦的高寒地区,这就是细粮了。莜面虽好吃,但莜麦必须用火炒脆了才能轧成面粉。做细食要将莜麦先过水浸泡,烀熟再炒叫过水面,做粗食即可直接干炒,叫干炒面。炒莜麦是件苦差事,须两人操作,一人架火,一人用木制的莜麦耙子翻炒,火大了莜面发苦,火小了轧不成面,最最切记的是炒莜麦时必须扎紧裤腿、袖口,用毛巾围住脖子。初次炒莜麦时没经验,翻炒莜麦时,麦芒满屋飞扬,弄到身上奇痒难忍,全身犹如过敏一般。

        “炒完的莜麦要趁着麦粒酥脆时送到碾棚,分次倒在碾盘上,碾轱辘一转,脆生的麦粒嘎嘎作响,很快轧成了面粉。碾棚边上支上笸箩,笸箩上放上罗架,将小簸箕收集的面粉倒入罗中,在罗架上反复推拉面罗,漏下面粉,留下麸子。”

       最后王建国说,下乡以来,知青们学着干各种农活,唯有 “农家妇女”的活最繁杂,用老百姓的话说这叫过日子,入乡也需随俗,我们滨海一中的知青点没有女生,所有的家务活 “妇男”就责无旁贷了。

        王建国讲完了赢得了阵阵掌声,这个经验交流与众不同,没有口号,不打官腔,朴实接地气,给代表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最后于 2月前 被金刚编辑 ,原因:
最新回复 (1)
全部楼主
  • cdzq 5月前
    2
    知青妇男最辛苦啦!多亏小分队有个好带头的,能充分发挥能人的作用!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