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兰情(2)下乡动员

金风玉露 5月前 74

        木兰情

              魏树人

      二 下乡动员

     23日这天早上,全市各单位都在学习最新指示,人们揣摩,近期肯定会掀起一场轰轰烈烈的运动,最大的任务是坚决动员自己的子女,尤其是66、67、68滞留学校的老三届学生尽快报名上山下乡。

       一大早,滨海一中老三届的学生纷纷挤进了学校大门。大门里侧正对着学校图书馆,只见图书馆的门窗都被红砖砌死,形成了一面灰红相间的墙壁,图书馆门额上依稀可见被凿除的 “图书馆”三个大字和某文人落款痕迹。因为图书馆有许多善本书籍和新中国成立前留下的报刊资料,老馆长为了保护这些镇馆之宝,在停课后立即请后勤人员迅速地封闭了所有门窗。

      在这面墙上粘贴着各生产建设兵团、省内外各县的宣传栏、招贴画,内容基本是介绍各自的自然环境、人文地理、交通状况、物产收益等情况。整个一上午,老三届的数百人聚集在这里,大家热烈地议论着,因为最新指示的发表关系到每个人的前途命运。

        自从停课闹革命,各届毕业生既不上课也不升学,除了极个别人能够当兵和被招工外,绝大部分人滞留学校待业,唯一出路就是上山下乡,而且一年前内蒙古、东北的兵团、农场和知青安置办已来学校招人。现在最新指示一发出,形势更加明了,滞留在校的老三届学生十分清楚,摆在每个人面前的选择只有兵团、农场和广大农村。

       生产建设兵团属于各大军区下属的军事建制,发军装、有工资,平时生产,战时打仗,是没有领章帽徽的战士。兵团的名声是最亮的,但是政审严格门槛较高。

       农场虽然没有兵团名声响亮,但毕竟是国营体制,吃商品粮的农业职工,享受和工人一样的待遇。以上两种选择对于大多数非“红五类”出身的学生是可望而不可即。

        农村才是广阔天地,是广大老三届学生的去处,也是动员的重点和难点。

       “大家注意了!都到阶梯教室集合!”军宣队的高指导员冲着人群连喊了三声,同学们三五成群地鱼贯进入教室。

      原来是木兰县知青安置办负责人在一中召开的一场推介会,一位大胡子男人正在介绍地处塞罕坝的木兰县基本情况。大胡子操着一口京腔自我介绍说:“我姓隋,现任县委副书记兼知青安置办主任。”在台下杂乱的交头接耳声中隋主任继续介绍:

     “木兰县地处冀蒙交界的塞罕坝地区,自清康熙年间设围成为历代皇帝木兰秋狝的皇家猎苑,是皇帝每年会盟打猎的地方。木兰是满语哨鹿的译音,民国年间设县,所以叫木兰县,塞罕坝上坝下居住着满、蒙、汉等各族人民39万人,面积也是全省最大的一个县,每年向国家上交商品粮达一亿斤,连年全省第一。那里水草丰盛绿树成荫,地形地貌变化多样,有河流山川,有沙漠丘陵,农林牧副齐全,矿产资源丰富,四季均有土特产,俗话说的棒打狍子瓢舀鱼,野鸡飞到饭锅里就在这里。木兰民风淳朴好客,请同学们到我们木兰插队落户,那是一片广阔的天地,曾经是水的源头,云的故乡,花的世界,林的海洋,木兰人民欢迎你们,我相信,你们在那里一定会大有作为! ”

       隋主任大约讲了一个小时,在一片掌声中结束了推介动员。

      在滨海女中会议室,工宣队长兼校革委副主任赖师傅正在主持教职员工每天的“天天读”活动。

      “今天学习的主要内容是如何贯彻落实伟大领袖的 ‘最新指示’,每个人都要表态。” 赖师傅清清嗓子说。

     几位老师发言后他指着一言不发的地理老师张立群说:“张老师,你有什么体会?”

      “我还在思考。”张老师说道。

      “运动开始以来你的表现工宣队很不满意,”赖师傅皱着眉头撇下嘴接着说,“要不是看你娘家是军烈属早就实行专政了。”

       这张老师正是李泓舢的母亲,由于教学成绩突出,由小学调到滨海女中。以前参加各种活动一贯积极,就是这次对史无前例的大运动不理解,不多说不多道,顶多随个大溜。工宣队进驻后被点名批判,差点打成白专典型。自运动初期赖师傅的女儿赖艺华领着同学斗校长、批老师,还莫名其妙地抄了自己的家,对赖艺华的父亲赖师傅更是爱答不理避而远之。

       张老师娘家成分较高,但却是一个开明进步的家庭,娘家哥也就是李泓舢舅舅,在保定师范上学时参加了共产党,1937年带了一批学生投奔了延安,1947年胡宗南进攻延安时牺牲在担架上。而后李泓舢舅妈又把儿子送去参加了解放军。李泓舢姥爷去世后舅舅、姨多人都参加了革命工作,家里只有李泓舢母亲、舅妈和姥姥三个女人。新中国成立前,家里的财产尽数捐给了民主政府,三人落户到滨海。

      张老师受家庭影响,从来不像老母鸡似的把孩子们拢在身边,1958年全力支持李泓舢的大哥跟随部队开发北大荒。现在赖师傅让当即表态,张老师并未犹豫:“我支持孩子上山下乡。”“这还差不多。”赖师傅满意了。

       在汉洋街西边,街道“主任”解大脚带领的动员队走进了“四大祥”。解大脚其实不是什么主任,就是胡同里的普通家妇,这次大运动一来,红袖章一戴,大脚一甩跑得特别欢,斗张家、抄李家,自家改善了门庭,住进了四合院。原来的老邻居不敢怠慢,都尊称她主任,大脚也乐不得的承受。

      大脚的队员多是街道的家庭妇女,她们带着锣鼓拿着红纸浆糊,挨家挨户进行动员,谁家答应了自己孩子上山下乡就在门上贴上光荣下乡的红纸条,若是不表态,就在门口敲锣打鼓,直至同意便罢,不然明天还来。

       在祺祥里,大脚跨进了胡同里头的刘家,一阵锣鼓把三庆妈敲了出来。三庆兄妹子弟六个,大哥大姐去了兵团,一个甘肃,一个内蒙古,三庆下边仨弟弟,无论如何必走无疑。在三庆妈看来,反正家里走了俩了,不能说我不响应号召,老三在家还能干点零活带弟弟,能拖一天是一天,就跟大脚软磨硬泡。大脚认为,你家六个孩子,起码要走一半,向门外一使眼色,锣鼓更加急促地敲打起来。三庆妈憋了好一阵子拱出一句:“主任哪,别光动员我们,你家‘四眼’咋不报名?”“四眼”名叫司岩,因眉毛上边有两块青斑,索性没人称呼大名,“四眼”倒比司岩叫着顺嘴。大脚回道:“我们司岩早在街道报名了。”三庆妈没话了,还想继续拖着,三庆从屋里窜出来,“别敲了,我报名。” 

       三庆和司岩早就辍学,同属街道社会青年,有时在街上摆摊倒腾点零碎补贴家用,运动一来被割了资本主义尾巴,没事时就跟街道里一帮票房的老头们混,传统戏禁演了,票房改成了街道宣传队。这回二人都报了名,到农村还不知能混成个什么样。

       大脚得意地从三庆家出来,今天又攻破了一座堡垒,明天不知先去谁家敲锣打鼓呢。


最后于 1月前 被金刚编辑 ,原因:
最新回复 (3)
全部楼主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