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与“惰”

静心境阔 2018-4-28 941


“过”与“惰”

 

老赫

 

去年夏天刚放暑假,我一外地老友就带孙子匆匆来承德,其间他很得意地说,这样,他孙子就可以不参加老师在自家办的补习班了,能省不少钱。没想到开学后他跟我通话,说坏了事了,老师对此大为光火,借由免了他孙子语文课代表,还不给好脸。

他孙子遂将《三字经》中“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改为:“养不交,爷之过。教不全,师之惰。”交,指他爷不愿意交老师钱,老扣儿;惰,指老师上课不教全,留着办班讲。

前些时,深圳一家长因未批改作业,孩子当众被批。家长在微信中与老师理论,老师说:孩子本来是你们自已的,你们都懒得管,凭什么让我们当保姆,有意见可以转学〔大意〕! 此事引发各方面的关注与争论。

其实,让家长批改作业这等事早就有之,好多老友夫妇都曾身兼课外辅导员,批改、签名多年。开始简单,好辅导,后来上中学就难了。还说那位老友,他上学时当班长,组织能力强,情急之下,把全家都动员起来,每人承包一科,要求先学一步学懂弄通,然后提前讲,课中帮,作业太多时,大家齐上阵帮着做。他老伴负责地理,现在买菜叫不上名,说各国首都滚瓜烂熟。问乌克兰首都是哪,说吉辅,这太容易了。好,问多米尼家?说你问的太偏僻太什么。老伴说罗索。说我哪啰唆了?老伴说多米尼家首都叫罗索。

要说这些孩子不笨不懒,可为何把家长折腾得五迷三道?原因就在于——课程学的快,作业又多,老师把好多本该由他们干的活推给了家长。过去孩子多,上课听不懂,下课不完成作业,老师爱愿咋收拾咋收拾,现在不同了,全家就这么一个眼珠子,甭说收拾,就是当众说一句,也受不了。所以老师早就弄清了“地雷”的秘密,不用“悄悄的进村”,就明讲:新课在家提前预习,作业由家长批改签字,办班都得参加〔交钱〕……

如此一来,老师上课讲得快,作业留得多,你跟不上,完不成,“办班”的重要性就显出来。说来这也是个“系统工程”,不如此,课讲得细且全,作业少而精,学生下学了,跟老师也就没关系了,那老师的知识如何能变成更多的财富?当然,这只是少数人的逻辑,但影响挺大的。弄得教育主管部门不得不年年查,但收费补习班还年年照办不误。

此番,若不是有微信圈,与老师文字见面人不见面。若不是那位家长很有可能是喝多了,我估计,借他个胆儿,也不敢和老师理论那么几句,而且还理论得那么怂。

古人讲,“经师易得,人师难求”。为师者,教书育人,沤心沥血,诲人不倦,是受敬重的重要原因。中国古来所说的“教育”,是分“家教”与“师教”二事的。这二者虽有联系,但又有所不同。明代学者陆思仪说:教子工夫第一在齐家,第二在择师。二者结合起来才是教育之最佳良方。若是非要分出高低重轻,无论从昔日少年读书,十载寒窗,终成有用之材看,还是当下学生争上名校,择名师,足见“师教”还是重于家教的。“家教”是做坯,“师教”是琢器,同样的坯,却能成不同的器,后者责任应当更大。

话说到这,也不是说家长把孩子往学校一放就完事大吉了。诚如那老师所讲,孩子是咱自己的,就是老师不派活,咱眼里也得有活,也要主动上手,帮老师一把。

那天我与老友微信闲聊说起这事,他不赞同我的观点,他说当下农村为提高教学质量,小学多集中到乡镇所在地办,村里没有了,于是好多小学生都住校。那些学生的父母多在外地打工,一年见一回面,家里爷爷奶奶老农民也没文化。你说,那些学生家长怎么帮老师一把?学不好,是父之过,还是师之惰?

他还把我问住了。


最新回复 (0)
全部楼主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