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阅读“三部曲”

静心境阔 2018-4-28 934


我的阅读“三部曲”

 

何申

 

第一部曲,是我在青少年时期的阅读,我称之为“兴趣阅读”,那是一个在特定条件下的阅读。那时,对青少年读书,是有引导和规范的。比如你偶尔看了几页《红楼梦》,家长会告诉说这书“少儿不宜”。老师则会批评说你思想不健康,你应该看《雷锋的故事》。所以,那时如果你是一个特别听话的小学生,绝对不可能有广泛的阅读。
    可惜我是不怎么听话的,我的兴趣让我像只饿狼四下搜寻课本以外任何带字的书。用逮着什么就看什么来形容,一点也不为过。在读纯文字的小说之前,我是小人书铺的常客。我在家中是老儿子,不知道那根弦起作用,我不爱花钱买零食,弹玻璃球拍毛片等等更不喜欢,只愿意去书铺。母亲不识字,但我要钱看书,从来有求必应。不过,大约到了小学三四年级,我的兴趣就在“厚书”上了——厚书禁看,过瘾。虽然字还认不全,但我还是先看了《三国演义》、《水浒》等等,面对繁体字,我能顺着念或靠上下句猜,弄清大概意思。
    我的阅读兴趣也有点源由:我与几个要好的同学每天早上都要提前去学校,聚到一起神聊一气。而若要有话语权,就必须提前看书肚里有货。比如我先看了《杨家将》、《岳飞传》,那么我就成了这一段的主讲,别人对你就会很客气。这对小学生来说很重要。
    我下学回家匆匆写完作业就抱起书看,看到兴致高时,吃饭都放不下。为此,脾气暴躁的父亲不止一次摔筷子,弄得全家人都很紧张。但我依然如故,如果这一天有一本小说等着我看,我会心情很愉悦。
我有个得天独厚的条件,我二姐在市文化局办公室工作,兼管资料室。资料室里主要是图书,她能提着整兜子的书带回家来给我看,既便是后来搞运动了也不间断。我先是爱着历史类的书,后来又把《红旗谱》、《青春之歌》、《林海雪原》这些现代作品,也看了一遍。
    第二部曲,是我中年时的阅读,我称之为“创作阅读”。时间起点在1980年前后。那时,人到三十,就告别青年了。天见可怜,我十八岁下乡插队,漂泊多年后方落户承德。工作之余,我从看小说变成了一个“写小说”的人。尔后的三十年里,我的阅读的针对性就比较强了,主要是看和我写作内容联系密切的书。我是以写中篇小说为主的,那么,我就把中外中篇小说名著和当时发表的有影响的中篇都看了。这和先前的“兴趣阅读”大不一样,需要仔细看,然后有些分析,重要的是须感悟出要学人家一些什么,不能光看热闹。其间几次写长篇前,我又重读了《创业史》等,写电影电影剧本时,也要先阅读别人的作品。说心里话,这时的阅读有一点强迫性,但没有学习,就没有了解,没法涉入,更无从提高。这一时期的阅读,由于读用结合,读得较深,为形成自己的创作风格,起了很大的辅助作用。
    第三部曲,是我从以写小说为主变成以写随笔并写书法以后的阅读,我称之为“文化阅读”。
这个时间起点比较清晰,是2007年。那一年春上,承德的朋友为我办了一个书法作品展。原先大家知道老何是写小说的,但不知道他的字还写得不错。当然,不能和书法家比,只能说是作家里稍微会写点字的。众人一抬举,我也有些不知深浅,往下就分书法界就有了交往。社会活动多起来,忙乱中想想小说也写得不少了,见好就收也不错,于是就把小说往一旁放放,写起了随笔。
    承德是历史文化名城,一座山庄,半部清史,无论写随笔,还是写诗赋书法,都需要对这里的历史有深入的了解。为了提高文化修养,我又重读历史,尤其读清史。当然,少了一篇篇的稿债,想写就写点,时间就变得宽余,我也就有闲情浏览各种书藉刊物,这十年,我的阅读极为随意,就如对联上写的:静坐细观书画意,闲来常品词曲情。
    这种阅读很惬意。这第三部曲,我想要长久弹奏下去,最好是不变了。


最后于 2018-4-28 被静心境阔编辑 ,原因:
最新回复 (0)
全部楼主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