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忆录︱插队时的那些事儿(之三)

银狐 2022-1-4 193

                                             

回忆录︱插队时的那些事儿(之三)

胡志学

秋收过后,按常规就是到了农闲时节。可那时毛主席发出了“农业学大寨”的号召,大寨是山西省昔阳县的一个村,解放前,这里穷山恶水,七沟八梁一面坡,自然环境恶劣,群众生活十分艰苦。解放后,大寨人决心改变落后的面貌,敢于战天斗地,艰苦奋斗,治山治水,在七沟八梁一面坡上建设了层层梯田,并通过艰巨劳动引水浇地,改变了靠天吃饭的状况,成为全国农业的一面旗帜。学大寨是那时的政治任务。学大寨学什么?学他们引水浇地,学他们修建梯田。十月份,洼子店战区组织了修水渠大会战。这里说明一下,那时的洼子店战区相当于现在的镇,管辖着沙坨子、卧龙岗、洼子店、大庙等几个公社。大庙水库在大庙公社辖区内,修水库的目的之一就是灌溉农田,灌溉农田得有水渠,这次会战就是要修绵延几十公里的水渠,将水库的水引到下游,几千亩农田将受益。我们大队在水库的上游,借不上水库的光,按照全区一盘棋的思想,也得派人参加,我们大队组织了民工队,我也参加到其中。修水渠的任务是按段分派到了各民工队,谁先干完谁就回去。有的段是土段,只用镐刨锨挖就行了。有的段是石砬子,得打眼放炮炸药崩。我们那段相对来说还是比较好干的,我们干了20多天就完成了。我们的民工队住在沙坨子村附近,条件相对来讲比我们知青点要好些,晚上有了电灯。大会战的宣传鼓动作用也是需要的,我们知青算是有文化的人了,可以利用晚上的时间写写广播稿了。那时的广播稿多数是一些“诗歌”,所谓诗歌,不过是些顺口溜而已。记得我写的一首名为“万众一心修大渠”的“诗歌”是这样写的:

高高山上欢声起,万马千军奔腾急。

天公欲问是何事?万众一心修大渠。

 

修成大渠盘山绕,好似银河泻千里。

天公夸口来称赞,人民群众了不起!

那时,农民诗人刘章的诗是我们模仿的对象。刘章是我市兴隆县人,是我们本土的诗人作家,他写的诗多数描写农村的生活,非常贴近农村的实际,他的诗经常被登载在《承德群众报》上,使得我可以在报纸是与刘章常常见面。特别是他的诗的风格,我们称为自由体,总被我们模仿。在修水渠会战的工地上,我就写过一首《打锤歌》:

当当当——锤声响,

似擂战鼓情高昂。

洒一身汗水,

浇得火花迸放。

 

扯片白云擦擦汗,

激情满怀,斗志更旺。

锤锤砸向帝修反,

为修水渠献力量。

坚硬顽石干认输,

山谷礼炮响。

 

农业学大寨,

大干促大上,

修渠大军志气高,

当当当——锤声伴着凯歌唱!

从修水渠会战工地回来后,我就来到了大队的改河造田工地。我们知青点的前面,就是一条河套。这条河套是季节性的,夏季汛期,山洪下来,河套就有了水,汛期过后,河套就干涸了。这次改河造田会战,是将河套修起了坝,坝里头修成梯田。工地离我们知青点不远,也就300来米,造田时,先把表土,也就是熟土收集起来,再把其他的土整平。那时的工地没有机械设备,搞的是人海战术,现代化一点的就是小推车,人们镐刨锨挖把土装到小推车上, 再把土运到低洼的地方。一块地大约有80多亩,这次造田大概可以造出平整的优质田地200多亩。工地上的情形,可以用热火朝天来形容,刨的刨,装的装,推起小车猛跑,因为要抢在上冻前完成造田的任务。小推车是独轮的,一开始推不好,摇摇晃晃就倒了,经过锻炼,逐渐掌握了推车的技巧,怎样用劲,怎样掌握平衡,玩俏时还可以单手推车,当然得是空车。后来,工地成立了广播室,又把我调到广播室当广播员。

所谓广播室,只不过是用秫秸搭了一个棚子,广播室的家当就是一个带扩音器的唱机,一个话筒和十来张唱片。唱片是塑料的,不是最早的那种胶木唱片,唱片的内容除了样板戏,还有当时流行的一些歌曲。唱机用干电池带动,所以广播是有时间限制的,一天也就播送几次。播音的时候,先放上一段歌曲,再念上一段广播稿,随后放一段歌曲就完事了。寒冬腊月北方呼呼地吹,吹的秫秸也呼呼地响。人在那里冻得瑟瑟发抖,还不如去干活呢。所以,我除了广播的时间外,放下话筒就去和老乡一同刨土装车推小车,干一会就浑身冒汗。

十二月的一天,公社来人捎来口信,让我到大庙中学去一趟,说要让我当代课教师。

第二天,我来到大庙中学,见到了冯钦玉校长,他领我到大庙中心校见到了常校长。那时的教育体制是公社的中心校管辖着公社的中学和各大队的小学。原来,公社中学的刘惠珍老师得了黄疸肝炎,需要休息一个月,这样学校的教师就出现了空缺,临时让我来代一下课。我成了一名代课教师。

“你教初二的语文课,行吗?”常校长问我。

“行,我教什么都行!”我爽快地答应着。

事后我才知道,语文课原来是由张满老师教的,他觉得语文课不好教,趁我刚来不了解情况,就撺掇校长把语文课转给我了。我呢,初生牛犊不怕虎,并没有感到语文课有什么难教,所以就爽快地接受了。

大庙公社中学座落在大庙村里,水库淹没区的边缘。学校有两排平房,四五间教室,一间办公室,没有院墙。在东边的河沟里开辟了一个篮球场。学校有初一、初二两个年级的100多名学生,最多时有八名教师。

当我第一次站到了讲台上,望着孩子们的那一双双渴望求知的眼睛,我深深地感到责任的重大,那时我就暗下决心,要倾尽全力把学生教好。我凭着高中时学习的那些知识,仿照其他老师的教学方法,认真准备讲课内容。语文课一般的讲法是:通读全篇、划分段落、归纳段落大意、重点词语解释、人物语言分析、总结中心思想,最后练习写作。我就是按照这样的方法,完成了第一阶段的教学任务。

寒假过后,刘惠珍老师病愈返校,我也被留了下来继续教课。

那时,学校提倡教育与生产实践相结合,倡导学生学习一些实用技术。我呢,就经常被派去参加师资培训班的学习。先后学习了数学、识图、渠道测量、平整土地测量、电动机、水泵、拖拉机的维修等课程。取得了县农机局颁发的农用拖拉机驾驶证,参加了县农机局组织的从下板城拖拉机厂开回了50台“柴油机长腿”的拖拉机。

回校后,我继续担任初二年级的语文课和数学课。

                                                                                         (未完待续)


最新回复 (0)
全部楼主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