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事│我的手戳

银狐 2021-12-25 205

往事│我的手戳

胡志学

我有一枚私人名章,俗称手戳,是我插队下乡那个年代刻制的。

1975年春天,我从平泉县城下乡插队到大庙公社娘娘庙大队第一生产队劳动,开启了我的知青生涯。来到队里,我就成了生产队的一员了。

那时在农村,实行的是按劳分配。说是按劳分配,其实更多的是按生产队的人头来分的。队里所有出产的东西,什么玉米、大豆呀,什么高粱、谷子呀,什么土豆、红薯呀,什么柴火、盐呀,亦或是杀个牛宰个羊,分个牛肉羊肉呀,都是按人头来分配的。要分什么东西了,小队会计会提前制作一个表,哪家几口人,一个人分多少,一家分多少,都列的明明白白。后边的一栏“领取人盖章”是空着的。那时农村识字的人少,好些人连自己的名字都不会写,便刻一手戳带上,那是自己身份的象征。分东西的时候,叫到哪家,哪家的人就会拿着手戳,沾上印泥,在领取人栏盖上章,完事,你就可以拿着分给你家的东西回家了。那手戳是很有权利的,相当于现在的身份证,手戳一盖,多有面子。那时分东西,我也是在册的,当时我没有手戳,只能是签字再按手印,总觉得很没面子。

我觉得手戳和我下乡时带去的铣镐、锄头、小推车是一样的,是必备的。于是我给家里写了封信,让父亲给我在县城刻一枚手戳。

县城里有一个钟表刻字社,是解放后公私合营成立的集体企业,主要业务是修钟表、刻章、做牌匾。别小看这个店铺的师傅,每个人都是身怀绝技的手艺人。就拿刻章的来说,除了刻个人名章,还刻公章。那时个人名章多为木料,椭圆形、圆形居多。刻章时要先在纸上按章料的形状用毛笔写上刻章人的名字,然后在拓到章料上,把章料夹到刻床上,用刻刀手工一刀一刀地刻。与现在的电脑刻章不同,可以说,那时的每一枚名章都是工艺品。

没过几天,父亲就托人把刻好的手戳给我捎来了。打开一看,让我很惊喜。这是一枚那时刚时兴的塑料印章,章料颜色是红夹白,一个章料可以刻两个名章,外面是一个方形的,旋转出来还有一个长方形的。只是这次只刻了一个长方形的。那上面我的名字刻的很好,字体非常漂亮,我很喜欢。便把手戳栓到钥匙链上,每天都随身跟着我。每当队里分东西的时候,我也会和其他社员一样,拿出手戳一盖,完事。多有面子,咱也是有手戳的人了。

离开农村以后,手戳就基本不用了。后来因为工作的关系,我还刻过几枚名章。但最早刻制的这个手戳,虽然已经磨去了棱角,我还一直保留着。现在看来,我的这枚手戳,可以作为那个知青时代的“文物”了。

                        写于202119

 

 

 

                                              

 

 


最新回复 (1)
全部楼主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