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事拾遗》之‘’上私塾‘’ ‘’九道湾‘’

燕津 2020-11-8 1290

原载 海河文苑 | 第108期 | 原创散文 |

 《上私塾 》

作者/董贵森

 

    上小学之前,我读了整整一年的私塾。 

    1957年夏天,父亲领着我去公立小学报名,招考老师说,新生必须得满7岁,我仅差月余,费番口舌后,悻悻而归。

    邻居说我机灵,是个读书的苗子,父亲经不住撺掇,就把我送进了私塾。 

    私塾在离家不远一条胡同中的一座小院之内。未进院门,便闻书声朗朗,一个穿蓝长衫年逾七旬长髯飘飘的老者迎了出来,老先生一边和父亲交谈,一边不住眼地打量我。屋内的读书声戛然而止,七八个小脑袋贴在玻璃窗上往外瞅,于是我看到了几个压扁的小鼻子和怪模怪样挤扁了的脸。老先生回头吼了一声,不仅小脑袋们缩了回去,也着实吓了我一跳,屋内又响起杂乱的读书声。 

    老先生姓边。第二天我背着书包来上学,边老先生把我引进教室,让我向正面墙上一个古代老头儿的画像鞠躬,后来才明白,那大概是孔夫子一类师道的鼻祖,这在我以后当中学语文教员教鲁迅先生写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时,才有了深刻的体会

。 

     孩子大约有二十多个,我很快就和他们融成一片。和他们一样,我学会了在老先生严厉的目光下胆颤心惊地大声诵读,也学会老师不在时下座位招猫逗狗地戏耍。 

     和鲁迅先生文中描写的一样,边老先生也有一根长短适中而宽厚的戒尺,褐色中有些油亮,时常放在讲桌上。不几日,我就目睹了先生打同学左手掌的场景。第一次看了心惊肉跳,第二次就有些习惯了,第三次产生些奇妙的想法:我什么时候能挨上几板呢? 

     不料很快轮到了我。前座的学生摇头晃脑故意挡着我,我在他后脑勺上狠弹一下,他咧嘴哭了。边老先生踱到我座前,我自觉站了起来,伸出左手,心里明白要挨打,却很怕。老先生却笑了,说是念你初犯,轻打几板吧,就在我左手心拍打几下。我有一丝遗憾至今尚存,老先生是用手打我的手心,因而至尽回忆起来,未挨戒尺终归是一种缺憾,使我的私塾生活不尽完整。

 

     语文课读生字时是要连笔顺一起诵读的。我们一起举起右手,伸出食指在空中比划,齐声诵道:“撇---横---竖勾---提---斜勾---撇---点---‘我’。”反复诵读,不仅很快记住了字,也养成绝少有倒下笔的好习惯。直到上小学一年级学“我”字时,我在座位上高声快速地连笔顺一起读出,老师很惊诧,我却很是得意。 

    我很快在学习上渐入佳境了。最初老师曾在我作业簿上用红笔写了一行字,龙飞凤舞煞是好看,只是不知所云,哥哥看了告诉我,写的是“乱七八糟,不判!”到后来学习入门了,老先生就时时表扬我,小孩子越夸越来劲儿,第二学期就成了佼佼者。 

   也许是受胡同院落的限制,也许是七十多岁的老先生不擅活动,私塾的体育课几乎没有,我们也没有鲁迅笔下百草园翻砖捉虫的快活,所以这方面没留下什么记忆。 

   音乐课只是喊喊歌,美术课也仅是在玻璃上拓画,然而终归是应景儿,以后也未成气候,至于以后爱玩几种民族乐器,却和私塾无关。 

    现在又时兴了私立学校,但却和那时的私塾迥然不同。那是一段上千年历史的末代私塾,我虽赶上个尾巴,却留下无尽的回味。


《九道湾 》

    九道湾里,有我童年的一道湾。

   我的童年是在天津的南市度过的,海河蜿蜒流经市区,形成一条条不规则的街道,本来就狭窄的街道之间又有着许多更不规则更狭窄的胡同,九道湾,就是其中一条胡同的名字。

    胡同弯多,但不叫九道弯,却叫九道湾,再看看旁边的街道名称,闸口街、官沟街,都是与水有关的,这“天子渡津之地”,许多地名都是如此。

    九道湾胡同,曲曲弯弯,错综复杂,四通八达:有的很短,只有不到五米,有的很窄,仅能通过一人,每一个胡同口往往又是多岔口,宛若迷宫,生人进去,十有八九会迷茫转向。

     九道湾,这陈旧而古老的胡同,曾是我们男孩子的天堂。


        我们的童年可没有现在孩子们这么多的玩具,找一块木板儿,用铅笔画出手枪的轮廓,再用锯条和刀子加工成木制手枪,用火筷子烫出扳机孔,再拴上一根彩色布条,一把令人羡慕的手枪就制成了。再把上身的外衣脱下来披在身上,只系上靠脖子的第一个扣子,将军的披风也有了。把裤腰带解下来系在外边,把手枪往腰带上一别,俨然成了一个叱咤战场的将军。

    整好装束,我们一群伙伴们,做着骑马的动作,驰骋进入了九道湾。

    啊,那弯弯曲曲的九道湾啊,绝对比得上任何一个惊险的古战场:一会儿是八路军对日本鬼子,一会儿是解放军对蒋匪军,一会儿是警察对小偷,一会儿是公安抓特务。一会儿你是好人我是坏人,一会儿你是坏人我是好人。

   好一番酣畅淋漓的激战,好一番斗智斗勇的搏击,直到夜色降临,才带着一身泥污和满脸的汗水,带着饿得咕咕响的肚子,回家挨训挨骂去了。

   下乡走了,带走了许多的思念,九道湾就在其中。在外想家的时候,就想起童年,想起了童年的时候,就想起了这承载着童真童趣的九道湾。

   结婚时回天津,特意带着承德的媳妇走进九道湾,在九曲回廊般的迷宫里,指着一处处给她绘声绘色讲童年,比导游在旅游点讲文物还有激情,毕竟那是从书上背的,这是自己亲身经历的。

   离津近50年了,九道湾胡同早就随着城市的拆迁不复存在了。只有儿时的九道湾胡同,还常常回进我的梦中,那“古罗马”战场的情景也常常在梦乡里回放和延伸....


作者简介

       姓名:董贵森,1950年8月出生于天津市和平区,津19中六七届初中生,1969年1月赴河北围场石桌子公社插队,1972年1月选调至承德矿山机械厂,曾任工人、子弟中学教员、企业宣传部报纸与闭路电视编辑,酷爱文学,2008年退休。



最后于 2021-3-9 被cdzq编辑 ,原因:
最新回复 (7)
全部楼主
  • 胜春 2020-11-8
    2
    怪不得燕津写得那么好,念过私塾,当过老师、编辑。赞!
  • 燕津 2020-11-9
    3
    谢谢老弟的鼓励!也希望能看到老弟更多更精彩的文章。
  • 刘晧 2020-11-10
    4
    写的真好!九道湾我 走过无数趟,迷宫一般。我在土地庙小学,当时改为荣吉街小学毕业的。家住城里。走九道湾是近道。
  • 燕津 2020-11-11
    5
    问刘皓老乡好!原来咱们童年天津的学校和家离得这么近!我住荣吉街大舞台和黄河戏院之间的临街,对过胡同几步就是你就读的土地庙小学。咱们擦肩而过的时候肯定不少。
    九道湾从杨家柴厂进入,弯弯曲曲四通八达,既是你上学经过的地方,也是我放学后常玩儿的地方,给我们童年留下深刻的印象。
    现在九道湾早就不复存在了,童年时代的生活只留在我们的记忆里。
    问老乡同学好!问老乡全家好!
  • 燕津 2020-11-14
    6
    谢谢春雷,帮我恢复了原文中的插图。
  • 刘晧 2020-11-15
    7
    谢谢燕津老乡!记得那里有个香店胡同,很干净,也很静谧,院落也讲究。
    问好老乡,握手!
  • 方程 2020-11-28
    8

    拜读。

    末代私塾,同龄人的特殊经历,可遇不可求。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