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青——人民的骄子 征文

冬梅 2022-5-7 58


知青——人民的骄子

                    江苏省连云港市方明元

知青在共和国的历史上,是一种特殊群体的名字,她是指在1968年后到1978年十年中,千百万青年学生响应一代伟人毛泽东“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的伟大的号召,形成了一场轰轰烈烈的上山下乡运动。那激情澎湃的上山下乡经历叫“知青岁月”,知青吃苦耐劳、奋斗担当的精神称之为“知青精神”;量化到每个人身上叫“中国知青”。知青在农村经历多年的艰苦人生磨砺,承受严酷的风霜雨雪,度过一段难忘的青春时光。知青和共和国一起成长,一起奔跑,一起辉煌。知青就像千百万块砖瓦,支撑着共和国的大厦。知青用青春和汗水,铸就了共和国的丰碑。知青是人民的骄子,祖国的栋梁,时代的精英。知青的足迹,在振兴中华、实现中国梦的征程中闪闪发光。知青是一道高挂历史苍穹的雨后彩虹;知青是一朵永不凋谢的芬芳小花;知青是一首蹉跎岁月磨砺出来的深情赞歌。在五四青年节到来之际,我感慨万分,为广大知青撰写一篇文章,满腔热忱地赞美知青。

一花引来百花开

在波澜壮阔的知青历史上,天津知青邢燕子是开创者,是在广阔天地翱翔的第一只“燕子”。如果说千百万知青是一个百花园,那么邢燕子就是全国第一朵绽开的知青之花。

50多年前,在毛主席“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在那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号召指引下,年仅17岁天津青年学生邢燕子,主动放弃优越的城市生活,到农村参加生产劳动。在当时城市农村差别很大的国情下,上山下乡不仅意味着要取消城镇户口,而且要成为一名自食其力的劳动者,巨大的的心理落差,亲友的说三道四,考验着每一个青年学生,不少人望而却步。邢燕子经受住了严峻的考验,来到农村后艰苦创业,成立了“燕子突击队”。白天,她带领队员们砸开了3尺厚的冰块结网打鱼。晚上和队员们编织芦苇帘子,3个月为队里创收3600多元。她向洼地要粮食,改善土壤质量。开垦高产农田430多亩,为改变农村贫穷面貌作出了应有的贡献,深受广大群众的好评。1960920日,《人民日报》发表了长篇通讯《邢燕子发愤图强建设农村》,邢燕子迅速成为“发愤图强,扎根农村,大办农业”的先进典型。文化名人、时任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的郭沫若先生为她写诗《邢燕子之歌》,在全国广大青年学生中引起了强烈的反响。“文革”后期,学校停课,大学不招生,工厂不招工,196619671968年老三届初高中学生和后来毕业的历届初高学生大约2000多万人,最大的二十一二岁、最小的十五六岁。一时无所事事,影响着社会的稳定,引起了毛泽东主席的高度重视。196812月,毛主席深谋远虑,作出了“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的重要指示,为解决千百万知识青年的就业指明了方向,声势浩大的青年学生“上山下乡”运动拉开了序幕。“毛主席挥手我前进,上山下乡干革命”的舆论氛围,让千百万青年学生热血沸腾,踌躇满志。学习“邢燕子,建设新农村”。成为指导青年学生选择生活方式的“时尚”。到“祖国需要的地方去,到边疆去,到北大荒去,到农村去”,成为广大青年学生的自觉行动。知青诗人冯砚春有首诗写得好“上山下乡豪气盛,奔赴农村不等闲。走出校门奔田间,一担风云挑两肩。”继邢燕子之后,涌现了候隽、董加耕、张铁生、朱克家、赵耘等知青代表人物,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其中邢燕子五次获得毛主席接见,十三次受到周恩来总理接见。邢燕子的知青之花,引来了全国知青的百花争艳,春色满园。

一片丹心向阳开

知青们大多出生于20世纪50年代初,至20世纪60年代初。他们继承了中华民族的优秀品质,秉承了浓浓的红色元素。他们是“生在新中国,长在红旗下”的一代人,他们是唱着《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歌唱祖国》、《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歌曲中长大的一代人。他们是在“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的大环境下,接受了人生启蒙,崇尚英雄,崇尚劳模,热爱劳动,对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影响很大。当党号召上山下乡时,他们敢为人先,不负韶华。

知青们来到农村后,面对生活苦、劳动累、思乡痛的三大难题,青涩的知青们都默默承受,坦然面对。知青们虚心向贫下中农学习农业生产技术,拿起铁锹、锄头、镰刀、扁担,和贫下中农一起战天斗地,摸打滚爬。知青们双手磨出了老蚕,磨破了手指,压肿了肩膀,晒黑了皮肤,很快学会了耕地、插种、锄草、播秧、积肥、挑担、施肥、挖河等劳动技能。知青们凭自己一双勤劳的双手,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出了应有的贡献。日出日落陪伴他们走过了田间地头,月圆月缺跟随着他们爬上干活的弯弯小路。没有现代人的浪漫,没有花前月下的爱情。无庸讳言,他们曾经累过、饿过、哭过、埋怨过,但他们有毛泽东思想指引、邢燕子榜样的支撑,并没有因此沉沦。他们常常以“苦不苦,想想红军二万五;累不累,想想革命老前辈”自勉。在千辛万苦面前,他们没有退缩,没有惧怕,以苦为乐,任劳任怨,自强不息。他们经受了风霜雨雪的洗礼,艰难困苦的磨砺,品格品德的锻造,由幼稚走向成熟的蜕变。他们将现实与理想进行对比,思考着人生,思考着社会,思考着中国的现状与未来。知青们上山下乡,走好了人生第一步,树立了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向祖国交出了一份合格的答卷。他们用忠诚、牺牲和奉献,诠释了伟大的“自强不息,艰苦奋斗,坚忍不拔,无私奉献”的知青精神,值得弘扬光大,代代相传。知青精神是千百万知青跟着中国共产党不懈奋斗而创造的宝贵精神财富,能够激励中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砥砺奋进。有首知青诗写得好“插队知青万千名,大浪陶沙出真金。沙子石子苦中乐,摩天大厦需支撑。”

万紫千红总是春

随着“文革”的结束,国家经济形势的不断好转,对人才和工人的需求不断增长。一些学校、国企开始招生招工,千百万知青的命运发生了悄悄的变化。

知青中的一小部份人,经过层层推荐,作为“工农兵大学生”,进入大学深造。1977年恢复高考后,少数知青因为文化基础好,走过了高考独木桥,幸运地圆了朝思暮想的大学梦。那时因为大学不多,招生名额有限,真正的百里挑一,成为中国历史上有名的“新三届”。“新三届”大学生们藏龙卧虎,精英荟萃,涌现了影响当今中国乃至世界新一代的政治家,习近平、李克强、王岐山等人就是其中的佼佼者。更多的“新三届”大学生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重用“四化”干部的时候,走上了各级领导岗位,成为位高权重的地方各部门负责人。

知青中的一小部份人喜欢写作,成为享誉文坛的知青作家,他们将知青经历写成小说,审视反思知青人生,形成了新时期有影响的知青文学。代表作家有梁晓生、韩少功、张承志、史铁生、叶辛、刘海、路遥等。代表作品有《今夜有暴风雪》、《我遥远的清平湾》、《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蹉跎岁月》、《青春无悔》、《人生》、《平凡的世界》等。

大多数知青回城当了国企职工,那时他们洋溢着朝气和青春,昂首挺胸,对未来充满了自信。他们到工厂后,党叫干啥就干啥。他们发扬知青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奉献的精神,虚心向老工人学习技术,以厂为家,忘我劳动,是加快现代化建设的功臣,是推动改革开放的英雄。他们学会了直面困难,学会了坚守执着,很快成为国有企业独挡一面的技术骨干。他们的初衷是努力工作,报孝祖国,凭一份稳定的工作收入养家糊口。在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他们面临着人到中年,上有老下有小的情况,急需工作的有力支撑,然而,一场深化国企改革减员增效的活动,一部份知青因为没有专业技术而下岗失业。他们再次响应党的号召,或自主创业,或进入劳务市场,寻找工作机会,没有人能够理解由“主人公”变成“主人空”心中重大落差的那份苦涩艰辛。然而,他们没有怨天尤人,没有上街闹事,位卑未敢忘忧国。他们以内在的坚毅和坚韧的品质为国家分了忧担了愁。他们的忍辱负重,让世界为之惊叹。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前无古者,后无来者。知青时代是充满爱国主义理想,建设社会主义家国情怀的年代,是一个造就高尚人格的年代,是一个艰苦创业的年代。在党和国家困难的时候,知青是砥柱屹立中流,那个光荣的年代属于他们,共和国的历史应该铭记。他们尝试了酸甜苦辣,他们经历了悲欢离合,但他们迎难而上,以苦为乐,知足常乐。他们是最能吃苦耐劳、最有责任担当、最能默默奉献的一代,他们是当今世界上最乐观、最有阅历、最有能力的一群人。知青是我们共同的名片,知青是我们共同的符号,我作为当年“70后”的小知青,感到无尚光荣。只要我们有知青人生“这杯酒垫底”。知青精神就永远燃烧,生生不息。

 

                                     2022年5月4日

            

最新回复 (0)
全部楼主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