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战越勇的高考 征文

冬梅 2022-5-31 67


               越战越勇的高考

                           方明元


盛夏时节,一年一度的高考又成为千家万户的话题。每当此时,我就情不自禁地回忆起四十年前高考的往事。当年连续四次越战越勇的高考经历,至今仍然刻骨铭心,成为我永恒的记忆。

四十年前的高考,像似一场梦。当一九七七年恢复高考的喜讯传到我下放的偏僻农村时,已是深秋时节了。那天上午我正在农田干活,大队书记拿着一张报纸对我说:小方,停止多年的高考今年冬天恢复了,作为有着高中文化的知识青年,你应该去报名参考,这可是改变命运回到城市的难得机会啊!”“你报名了吗?你考了吗?一时成为广大知青的热门话题。我原来准备扎根农村干一辈子的心,立即被恢复高考的春雷惊动得心潮激荡,思绪万千。昔日在学校读书时经常被开门办学办得基础薄弱,毕业后又在农村战天斗地,许多基础知识消失在田间地头,自己腹中有多少文化去攀登那神圣的高考知识殿堂呢?何况当时数百万考生,而录取率几乎是百里挑一。可谓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其中老三届新三届中的考生藏龙卧虎的大有人在,与他们同桌竞争可以说希望不大。可我转念一想,高考制度的恢复,毕竟给我们提供了公平竞争的机遇,人生能有几回博,我没有丝毫的理由拒绝高考。即使考不上,也可以积累知识,明年再考,努力托起久违的大学梦。

我在报名参加一九七七年冬天的高考后,寻找那尘封已久的课本,背起了语文、政治、历史、地理、外语等基础知识,冷淡多年的学习风气很快被激活起来。原以为那些曾经学过的知识过一眼就熟悉,实际却不是那么简单。我翻开课本,里面的知识已经似曾相识,原来熟悉的题目不会做,那些滚瓜烂熟的公式和定义需要从头再学。由于远离县城大约三十里,信息不灵,除了报纸刊登的考试大纲外,缺乏高考复习资料、模拟试卷和老师辅导,只能在几本书上死记硬背。考什么如何考?心中没有一点底。由于当年报考人数太多,国家把高考分为预考和正式考试两个阶段,在预考阶段先把大多数成绩差的像大浪淘沙一样淘汰掉,剩下一小部分成绩好的再参加正式考试,从中再录取少数考生为大学生,竞争十分激烈。而我在预考中就被淘汰出局。

一九七八年的高考,我正好二十岁。人在二十岁左右,高考是人生的分水岭。现代著名作家柳青说过一个人的一生要走的路很多,但关键的往往只有几步。考上大学,将前程似锦。考不上的话,可不是当今青年作家韩寒说的那样考不上大学,照样活得很好。高考改变命运的希望之火,点燃了我的心中渴望。除了背水一战,没有他路可走。敢问路在何方?路在金榜题名。这一年我调整学习方法,专程到县中参加高考补习班。由于老师辅导有方,常做各科摸拟试卷,大大提高了答题能力和答题技巧,解决了考什么和怎么考的问题后,信心百倍。那一年是高温年,刚进入五月就骄阳似火,天气炎热,家中酷热难耐。我每天看到的是那些冰冷的公式、单词、习题等,还有那些除了应试而毫无用处的知识,天天都是汗流夹背。吃完晚饭,又把自己关在闷热的小屋继续做试题。可谓为考学得人憔悴,衣带渐宽终不悔。我每天都在憧憬着美好的大学梦,却又担心能否梦想成真。当我走进考场的时候,我将准考证庄重地放在桌面的左上角,心中不由自主地掠过微微的颤抖,我真正领略到了考场如战场一考定终身的真谛。面对着散发油墨清香的考卷,我先易后难,认真解答每一道试题。攻克了一道又一道难题,第一次预考我榜上有名,第二次正式考试以3分之差名落孙山,再一次领教了高考失败的残酷无情。但我毫不气馁,准备明年再考。

一九七九年的第三次高考,是我知青回城后参加工作进行的。面对工作忙、时间紧、压力大等困难,我白天工作,晚上复习,捧书卷,解习题,挑灯夜战,以苦为乐,学而不厌。困了用冷水洗脸提神,累了以散步解乏……为的是最后一次考上大学,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然而,事与愿违。因为数学一科没有考好,以低于录取分数线6分而与高考的梦想之神再次擦肩而过。

从三次高考的结果看,我是一个失败者。分数似一把无形的利剑,彻底击碎了我的大学梦。我不是读不懂大学的课本,而是以几分之差被大学拒之门外。对于高考这坐独木桥而言,千军万马之间几分的差异往往有天壤之别。高考既让我爱恨交加,又欲罢不能。在后来的四五年里,因为忙于工作,一直在考与不考中徘徊不定。考吧,一直没有走出屡败屡战的阴影,对能否考上大学心中没底,担心竹篮打水一场空。不考吧,又心有不甘,多年的努力就会前功尽弃,付诸东流。一时碌碌无为,迷失了人生的方向。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期,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突飞猛进,各行各业急需大学专业人才,而普通高校培养的大学生远远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这时广播电视大学这一新型大学应运而生,国家承认高等教育学历。它实行全国统一招生、统一考试、统一录取、统一教材,确保了教育质量。当江苏广播电视大学将要招收85级中文(文秘)专业新生的消息传出时,令我熄灭多年的高考之火再次燃烧起来。我及时报名参加了电大迎考补习班,每天下班后乘着拥挤不堪的大通道客车,往返七、八十里路到市区听辅导课。尽管有拥挤、雨雪、饥饿等困难相伴,但我克服困难,风雨无阻,坚持上课。每天回到单位时,已是夜深人静,可我不顾疲劳困倦,整理笔记,解答试题。一九八五年四月,我参加了江苏广播电视大学招生考试,三天考试时间,紧张、压力不言而喻。这是我人生中第四次参加高考,好比蛹在破茧而出的一刹那,成败就在三天之间,因为我再也承受不起考试失败的打击。一九八五年六月六日,我以高出录取分数线66分的优异成绩被江苏广播电视大学录取,成为下放知青中考上大学的幸运者,圆了朝思暮想的大学梦,找回了天生我材必有用的自信,笼罩多年高考不中阴影终于灰飞烟灭。

我从此意气奋发,踌躇满志,人生的奋斗之舟开始扬帆远航。毋庸讳言,我能被江苏广播电视大学录取,这与连续三次参加高考打下的扎实基础是分不开的。我在埋怨高考捉弄、舍弃我的同时,又感谢高考警示、成就了我。高考在令我伤痕累累、身心疲惫的同时,它让我卧薪尝胆,自强不息。高考是我人生的转折点,事业成功的加油站。我在那个迫切需要四化干部的年代,捷足先登,为后来的事业有成奠定了基础。从办公室主任、工会主席、高级政工师,到著书立说、硕果累累的作家,用自己奋力拼搏的双手,书写了事业成功的精彩。

高考是给所有人一个科学的考试,大多数考生要用十二年的青春去兑换九个小时后的成功,高考以成败论英雄,考上前途无量,考不上命运依旧。在录取分数线面前人人平等,没有贫富,贵贱之分。高考在今天仍然是社会公平的压舱石、稳定器。成千上万的莘莘学子们通过高考脱颖而出,成为报效祖国的优秀人才。对于“50而言,他们中的一部分人上普通高等院校,是时代的天之娇子,成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栋梁之材,他们是40多年后中华民族得以复兴和繁荣的基础。他们中的另一部分人,大多有过数次参加高考榜上无名的沮丧与失落,求学无门的烦恼一直如影相随。但他们无怨无悔,另辟高考蹊径,弯道超车。不少人考上了电大、职大、函大、党校等大学,筚路蓝缕,攻坚克难,如同凤凰浴火,涅磐重生。他们厚积薄发,大器晚成,成为各行各业的精英。他们尽管命运坎坷,经历过那么多磨难,但从不怨天尤人,他们仍然是当今中国最能吃苦耐劳、最有奉献精神、最乐观、最坚强的一代。岁月荏冉,四十多年前的幼小树苗,今天已经枝繁叶茂,成为参天大树,深受人们的尊重。四十多年过去了,当一年一度的高考依然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时,我还是对当年的高考记忆犹新。

     作者简介:方明元,笔名:日月,男,“60后”,高级政工师,原籍江苏省沭阳县人。中国散文诗作家协会会员、江苏省作家协会会员。现任连云港市散文学会副秘书长、海州区作家协会副秘书长。其作品经常发表在《散文选刊》、《北方文学》、《青海湖》、《海外文摘》、《渤海风》、《华文月刊》、《东方散文》等省内外文学刊物和文学平台上,大约100多万字,著有散文集《旅途中的风》、《旅途中的雨》,东方散文签约作家。有16篇散文作品在全国征文大赛中获得一、二、三等奖,其中《锦屏山背水记》、《买房的烦恼》分别获得2010度和2011度中国散文一等奖。《乌兰布统草原寻梦》一文于2016年8月获全国首届蔡文姬文学奖散文类一等奖。《东磊的白玉兰》一文获2019年5月连云港市第二届白玉兰散文奖。




最新回复 (0)
全部楼主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