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青岁月之八—— 背架子 征文

冬梅 2021-6-22 562


知青岁月之八

                     背架子       

                            王松山

 

刚到代营,生产队给每人配置了各种农具,知青们听到领农具的信儿后,都来到生产队队部的院子,墙根处堆了很大一堆的农具,有镐、锨、锄、镰刀还有头次见到的背架。背架高约一米三左右,宽约四十公分,用四根竖硬木和四根较短的横木做成,两边各有一条粗麻编的袢带,连在背架上用作背带。还有个一头带叉的硬木棍,知青们猜不出是干什用的,有的说是当拐杖用的,为了爬山安全。有的说上山时防野兽用的。也有说是割柴火时用的,一手拿叉一手拿镰刀割柴火,防止扎手.....    

这时队长过来了,告诉大家它叫大杈,是用来支撑背架用的。说着他拿过一个背架,又拿起一根大杈,把斜立的背架支住,形成一个稳定的三角支撑。他说:“背背架离不开大杈,背东西路上想歇歇脚了,不能把背架放倒了放着,如果放倒了可就立不起来了,也没法继续背了。用大杈把背架连同东西支住,人才能退出袢带歇脚,什么时候想走了,在蹲下去背上袢带,站起来接着背。知青们听后才知道,这个大叉的用处和背架的背法。他接着说:“一般人能用背架背上百来斤东西,有劲的能背二、三百斤,安上筐还能背玉米、窝瓜、红薯等。”知青们听着队长的讲解,有的问:“这里怎么不用扁担和小推车呢?”队长说:“咱们这深山区除了上山就是下山,再不就是趟河,扁担和小推车在这里都不行,只有用背架子才好使。”       

分回农具后,知青们都分外看重这个背架子,因为这是将要掌握的一种新的劳动技能,他们还不知道背着背架上山、下山、趟河是什么滋味,甚至有一种盼望早点背背架体验一下的感觉。       

几个月来,还没用它上工正式背东西,只在割柴火时用它背过两次烧火柴。很快,秋收开始了,队里要去牡丹春沟收玉米,途中还要翻过一座大山,在村里就能看见那座山。心想,一会儿就要背着玉米翻那座山了,能行吗?想到这心里直打鼓腿直打颤。背架上绑着一个很大的扁形筐,随大伙出发了,翻过那座山到了牡丹春沟,把掰下的玉米装进筐,老乡们都装的满登登的,我也尽量多装,实际比老乡装的少多了。开始往回返了,先蹲下背上袢带,正挣扎着起来时,玉米从头顶倾泄而下,从新装好再来,心想这回往后仰点,没想到这回连人带玉米仰坐在地上,玉米又掉出来了。没办法,从新支好背架装好筐,这时,住我们前院的老农代林过来告诉我:“用背架子背东西,讲究的是用好腰劲,往起背的时候一定要稳,不能前后摘歪,背起后要用上腿劲走路,步子要稳。半道歇着时,一定找个斜坡或者大点的板石放背架,你放下和起来的时候都省劲。”这背架子里还不少窍门呢!我从新码了码筐上的玉米,背起时又踉跄了两步,稳定下来后尾随在大伙的后面往回返。下那座大山的时候,亲自置身于山路中,并没有在遥望山路时想的那么可怕,山路不算窄,况且每隔不远就放置一块石头供歇脚用,这些都使我们增加了安全感。背了几趟后越来越熟练,背架上筐里的玉米装的也越来越多了。       

背背架子,由生疏到熟悉,由不会到能背上百斤玉米的过程,这也是丰富人生阅历的过程吧!

   

 作者:王松山,男,网名嵩岳,19501223日出生于河北省承德市。1964年始,先后就读于承德一中、承德市师范学校、河北省体育学院、中央党校函授学院。大学本科学历。1970年始先后在农村插队、就职于承德六中、承德九中任体育教师、任承德师专附属中学副校长。中教高级职称。退休后,热衷于文学创作和传统文化的研究和传播。

 

       

最新回复 (1)
全部楼主
  • 金风玉露 2021-6-23
    2
    王老师拜读您的佳作!在重庆那边管背架叫挑山功!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