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青岁月之三 忆知青——于生 征文

冬梅 2021-6-11 495


知青岁月之三

 

               忆知青——于生

                                                                      王松山        

 

经过一段时间的艰苦奋斗,知青们赢得了生产队的认可评上了10分,也就是满工值,尽管年未分红一个工值为五角四分,但为了对得起这难得的满工值,知青们更加努力的干活。而于生呢,除了和大伙一起出满工干满点,他还有一个额外的任务——练琴。        

为了练琴他放弃一切外出务工的机会,如知青中有出三线建设民工的、有出公社组织的水利建设民工的、还有出潮河水纹站民工的等等。在外务工的同伴回来说,在外干活伙食好不用自己做饭,在外干活轻松还发补贴,他不为所动,他只有一个目的,收工后能在家练琴就满足了。        

有一天,他说胸疼不敢喘气,一喘气就疼,晚上疼得睡不着觉,忍了两天越来越厉害不能上工了。最后,实在忍不住了只好请假回家看病。走那天,同一个屋的四人送他去古北口车站坐车。为了赶早,天不亮五人就起来了,大家搀扶着于生,沿着潮河,一路跋山涉水赶往三十里外的古北口。        

当爬上最后一座山峰,山脚下就是古北口的时候,不知谁忽然一声叫喊:“看!长城。"此时一轮红日喷薄欲出,连绵群山笼罩在晨雾之中,万里长城像一条蜿蜒的巨龙横亘在群山之间,起伏曲折若隐若现,此情此景震撼着五个人的心灵,以前只从画报上看到的场景,今天却亲身感受到长城如此的雄伟和壮观。此时激情澎湃,五个人迎着旭日,互相搀扶着顿生狼牙山五壮士之感,五壮士昔日抗日为国捐躯,如今知青上山下乡为国奉献青春,这不也是一脉相承吗?回城后,每次路过古北口,潮河、群山、旭日、长城,这幅气势磅礴的画卷就浮现在当年知青的眼前。       

同伴儿们送走于生回到代营,想起拔山涉水时于生艰难的脚步、痛苦的表情就替他担心,如果身体有个好歹今后可怎么办呀。半个月后于生返回代营,在承德附属医院诊断为气胸,是肺泡受伤所至。万幸的是经过半个月的治疗基本全愈,能和大伙一块儿下地干活了,可精神状态大不如前,干活走路说话都慢了半拍,生怕再犯气胸。这时,有人给他出主意,你不是会木工手艺吗,这一带木匠很吃香,你不如打打桌凳做做橱柜锛锛大梁,活不累还有现成的吃喝儿,还不少挣钱。于生说一心不得二用,我选择了拉琴就不做木工活了,还是跟大伙儿一块下地干活吧。       

那年秋天发生一件事与于生有关。每年秋季割倒稻子后,先把稻子在稻池里码成人字形凉晒,然后在打成捆用背架背到场院脱粒。这时就有个别人把猪放出来,偷吃稻田里的稻穗占集体的便宜。队里屡治不改,队长就把这个老大难问题交给知青解决,并在生产队会上强调:"年年都有不自觉的把猪放出来吃庄稼,队里已经组织了由知识青年为主的护秋小组,今后谁要再放猪出来偷吃庄稼,打死白打。"第二天我们正用铁铣挖地,一个村民跑来汇报,指着远处的稻田说正有一个猪在吃稻子。我们手拿铁锨包抄过去,见一个半大的猪正在吃稻穗,它见我们上来一慌,简直奔于生脚下撞去,情急之下于生用锨拍到了它的头,那猪嘶叫着打了两个滚儿倒地不动了,猪被打死了。头次迂到这种事儿,我们也不知如何是好。当再继续干活时,远处传来一个妇女的哭声,一个老乡说打死的猪是她家的,她在哭她的猪。这时,我们也犯嘀咕,保护集体财产没错,猪偷吃集体粮食有罪,可罪不至死呀。这时再看队长,全没了会上慷慨陈词的激情。过了一会儿,听不到哭声了,原来那个猪没死,缓过神儿站起来了,最后让它的女主人赶回去了。我们悬空的心听到这个消息后才落了实。       

于生上平师艺术班那年是1975年,公社有一个上中专的名额,考虑到他的特长和平时的表现,最后决定选送他去深造,当时还没恢复高考制度。       

 两年后从平师毕业,学校本着毕业生从哪来回哪去的方案,他被分配到滦平县评剧团任琴师。在评剧团里,平时和大家一起排练剧目,有时也排练一些节目,或在县城演出或下乡演出,业余时间还是与小提琴为伴,练习一些曲子。一年后知青们开始陆续返城,代营知青与滦平其他地方的知青一道,或返城或上学,两年之内全县知青几乎全部走光。       

于生到剧团前两年,还有好多知青暂调到滦平县机械厂、砖厂、水泥厂等单位上班,于生与他们经常走动往来。后来同伴们陆续调回市里,他就开始郁郁寡欢起来,剧团看他精神恍惚,工作状态不佳,就帮他联系调到承德。承德的专业团体不缺琴师,最后把他安排在一个工厂的木型车间工作。此后,他疏远了小提琴干起了木型工。后来听说他在县剧团时就得了肺病,转到市里后病情加重不能正常上班,在家长期休病假。听到消息我们找到他三哥打听情况,并提出探望于生的愿望。他三哥说:“谢谢你们的好意,你们不能去,他见到你们恐怕加重他的病情。”并且自言自语的说:“废了,废了”。在2004年,听到他已经去逝的消息,曾经与我们同吃苦共患难的知青战友,曾经用琴声为我们提供精神享受的伙伴,就这样悄无声息的走了,留下的是我们对他的千丝万缕的思念。        

2005年代营知青聚会,前一天我们相约来到他的墓地,为他的坟头上捧一把黄土,默默的祝愿他,愿他在天堂里没有病痛,永远与心爱的小提琴为伴,奏出天堂里最美好的乐章。哀思2005.4.20墓地凄凄草色黄,追思战友心悲伤。琴声悠悠余音在,心中英灵永不忘。

                      

   作者:王松山,男,网名嵩岳,19501223日出生于河北省承德市。1964年始,先后就读于承德一中、承德市师范学校、河北省体育学院、中央党校函授学院。大学本科学历。1970年始先后在农村插队、就职于承德六中、承德九中任体育教师、任承德师专附属中学副校长。中教高级职称。退休后,热衷于文学创作和传统文化的研究和传播。

 



最新回复 (2)
全部楼主
  • 方程 2021-6-12
    2
    拜读
  • 兰天 2021-7-12
    3
    拜读了,知青情谊深,我两年八个月的知青生活,与一起下乡同吃同住同劳动的知青姐妹至今依旧情意深深。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