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精神的激励,宝贵的财富 征文

冬梅 2021-5-10 497


        序:精神的激励,宝贵的财富

 

薛梅

 

“知青”是一种群体命名。主要是指上世纪六十年代,在国家“上山下乡”运动的大力号召下,大批城市中的初、高中毕业生成为了一个特殊时代的特殊群体:知识青年,简称知青。据不完全统计,当时全国共约2000万知青。这些刚刚中学毕业的年轻人,在祖国的号召下,走出了城市、校园、书斋,走向了陌生的田野、草原、山林。这场声势浩大的运动,从根本上改变了他们的生活和命运。

如今,这场“波澜壮阔的上山下乡运动已经远去,知青这个特殊称谓也正在渐渐被人们遗忘。然而,在那个特殊年代、身处特殊环境的他们,尽管大多数知青早已返回了生育他们的城市,他们无论在哪一块土地上落脚谋生,失意还是得意;无论时代的悲喜剧如何反复地涂改了他们人生最初最美的梦幻;他们的灵魂始终在广阔天地的青春岁月中流浪——“知青情结已定格为一种特殊的历史符号,使得我们不知不觉地时常在梦中频频回望……

那是一段真正难以释怀的青春岁月,那是一段有着特殊情感的集体记忆,那是一段悲欣交集的生命印记。

当一些知青在庆祝“承德知青网”建网二十周年、“承德重绿碑”立碑二十周年之际,由承德老知青律新民提议并赞助,“承德知青网”于2020111日至2021115日,举办了“重绿杯美文大赛”。这次征文活动虽然是承德知青发起,却得到了来自福建、贵州、江苏、江西、陕西、河南、内蒙古、黑龙江、上海、天津、北京、石家庄等全国诸多省市自治区老知青的积极响应,这是文学在互联网时代的传播效应,也更是映现了这一代知青人共同的心灵回声。于是便有了这本由承德知青网主编的《那年.那月——重绿杯知青美文大赛作品集》的诞生。

这些获奖作品,无论作者是知青的自我记录,还是作者是非知青的对知青岁月的见证,总之对于经历过那个特殊时代的人们来说,这些真诚抒写的文字,就是对青春岁月的回顾与追忆、审视与反思;对于今天的年轻一代而言,这是对陌生历史的进入与再发现。

而洋溢其中的精神激励,则是留给未来最宝贵的财富。

 

理想可贵,青春无悔。作为知青一代,这些走上“上山下乡”之路的1966-1968年初高中“老三届”毕业生,他们在重新审视那一段已成过往的青春岁月时,他们肯定了他们作为知青的一代人对理想的真诚追求,颂扬了他们建设祖国、献身农村的奉献精神。著名知青作家梁晓声就曾直言不讳指出:“被卷入这场运动前后达十一年之久的千百万知识青年…是极其热忱的一代,真诚的一代,富有牺牲精神、开创精神和责任感的一代。”李树伟的《知青岁月》饱蘸着青春的热血和激情,在字里行间恣肆奔涌,尽管有青春的稚嫩和冲动,但成就了健康而充实的生活姿态则更为迷人。朱彦华的《第二故乡情》搭建了一个精彩的情感舞台,将现在的演出和过去的演出重叠又抽离,在下乡-返城-再下乡的人生行走中,唯真情不变,唯理想不变,每一次珍重,都是青春的印记。尹卫巍的《云贵高原上如梦如歌的青春岁月》,在38年的重聚中,一帧帧生动地影像扑面而来,宛若我们一起穿梭在时光之中,汗水,泪水,都依然发着光;青春,歌哭歌笑,都充满着力量;过去,现在,都流淌着真诚。诚如知青陈赫《知青素描·一首青春的歌》中所抒唱的:“到祖国最苦最穷,最需要的地方去/激情燃烧的春风,燎原出最明亮的灯火”,激情燃烧,是源于祖国需要;燎原灯火,是源于生命价值。无奋斗,不青春,这是永恒的命题。所以,面对“重绿碑”,知青们能够深切感知到这种生命的律动和青春的回返,‘重绿’的意识正逐渐深入人心,/种植的绿色晕染着山水美好生动。/承德知青描绘出的壮丽愿景,/与‘重绿’碑交相辉映永驻心中。”(张桂林《‘重绿碑’前的感动》),这“绿”色是大自然的颜色,更是生命的象征。它代表着希望、信任、健康、成长、生机、青春、环保、清新、和平、宁静。尽管知青那个特殊的时代还有很多沉重的话题,值得不断叩问和审视,但那些穿透时间的理想之光,那些迸发着生命力的青春誓言,正是源于对于未来的瞩望与祝福。这本“重绿碑”作品集子的辑录,让我们在寂然回望和悠然展望中,惊喜地看到了岁月之绿的延展,青春之绿的濡染,生态之绿的普惠。薛云杉《无悔大道青春》,这题目本身就已是一份磅礴的回复知青岁月的答案!

 

真情相助,友谊长存。作为经历过特殊岁月的一代人,他们在接受再教育的汗水泪水浸泡中,在起伏崎岖旳人生道路上,不仅经受了雨雪风霜的洗礼,艰难困苦的磨砺,也经历了品格品质旳锻造,从幼稚走向成熟的蜕变。正是这段艰辛而难得的经历,让他们更加懂得了艰辛生活中真情相助的可贵,收获了生活的经验、人生的激励,以及长存的友谊。王幸子的散文《知青岁月,女支书》,以落户农村的女知青清澈的眼睛,洞悉着一个特定时代农村女支书的命运轨迹,或者说,更像是一个文革时代的谶语,激情满怀、壮志凌云的女支书,温暖细腻、坦诚豪爽的女支书,最终在岁月的磨损之下,以自尽而黯淡收场。作为报人的王幸子,她能够驾驭文字的感召力,在举重若轻的叙述中,投下一个时代特殊的阴影,在自我生活的追忆中留下一抹蕴藉厚重的轻叹。这些知青来自祖国各地,尽管岁月艰辛,但是难掩相遇的真情,秦耕的散文《远去的琴声》,以浓挚深醇的笔触,娓娓道来我与知青吴文禄的友谊,作为友谊见证得“口琴”意象,始终萦绕着绵延不绝的情感之流,以吴文禄的琴声托起岁月的光彩:读书与写作,从而成就一个有追求有理想有温度的自己。贫瘠而平淡的生活,也便在知青吴文禄带来的心灵之曲中获得某种意义的救赎与提升。亢铸小说《梅姐》讲述了来自上海的知青梅姐,与我的一家结下了亲人般深情厚谊的故事,与其说悼念一个生命的消失,莫如说在有力挽留一段来自灵魂深处的相依;于广《我与知青》、刘海山《知青:孤山子的乡亲们想念你们》、邵艳君《我的知青老师,您还好吗》、邵百伶《知青散记》、赵芳《记忆深处的一朵彩云》等都以乡情写知青,而肖启汉的《我与谢营的乡亲们》则将一位天津知青与第二故乡谢营之间的彼此深情彼此成全作为灵魂,呈现了双向的精神礼敬。王振平的《探望天津知青引来全市第“十大民心工程”》,更将这种精神礼敬推向高峰,奉献,美好,以及赤诚!

 

勇担重任,丰富自我。知青这代人于艰苦岁月砥砺奋进,真正懂得人生的真谛、珍惜旳可贵。他们不仅在辛勤劳作和刻苦学习中成就了自我,更在不断砥砺和奋进中获得精神上的富足与涅槃。是他们,用青春和热血浇注共和国大梁,矢志不渝肩负起为祖国繁荣昌盛而奋斗的青春誓言。于文龙《掏大粪的小伙子》,以平实而大悲悯的情怀,令我们肃然起敬。不用高大尚的包裹,他只是在自主选择的最脏最累最苦的“掏大粪”工作中,默默站立起一种淳厚与承担、高贵与干净、昂扬与奋进的精神气度,而结尾处命运神奇的馈赠,又油然而生一种喜悦与安慰。兰庆荣的《我在生产队当会计》透过纪实笔法彰显了内在的张力:“想不到上山下乡让我当上的生产队会计,竟决定了我终生职业生涯,也让我在会计的工作岗位上,干了整整半个世纪!”王子天的《一位知青作家的背影——追忆著名作家、资深记者周舟的丰宁情结》读来令人唏嘘,这是以他者的视角所记述的一段历史,逝者已矣,但岁月常青,那些奋斗的岁月,那些珍贵的友情,那些永恒的怀念,都因知青岁月而藻砺光芒,都因青春镌刻而怀抱美好。作家周舟丰饶的人格魅力连同他真切的背影一同走进人们的心灵。孙晓平的《有感“重绿碑”》更是以一位《归意青春》的阅读者的全新视角,叙述了以齐桂荣为代表的知青品格,这品格以树的形象站立,从一棵苗到一片林,从“知青林”到绿色生态,作者以诗人的纤细与敏慧巧妙延展,将发光的岁月沉淀成丰厚的馈赠:“重绿碑”,并赋予了新时代的气息:“‘而你,将跨世纪、越千年,与未来人类继续守护绿色家园。’何等的胸襟——那是绿叶对根绵延流转的深情厚义。/‘重绿碑’,不啻是一种精神,一份情怀,一面绿色旗帜……

 

面对磨难,救赎灵魂。回首岁月,当时知青最为突出的是物质条件的艰苦,知青对于生活状况的极不适应。交通不畅,没有铁路,公路也不好走。有些地方还不能满足温饱。但由于理想信念的支撑,青春热血的浇灌,他们在近距离地接触农村的现实生活之后,在艰苦的环境中建立起与这一片土地、人民之间的鱼水深情。尽管也有精神上的匮乏,但他们并未就此沉沦,他们努力用双手改变现状,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作,他们感受这片土地上的子民坚强的生活意志,他们将眼中的现实与教科书中的理想社会进行对比,思考人生、思考社会,思考中国的现状与未来,进行最初的思想能力与思想立场的锤炼。他们不仅强壮了身体,更救赎了灵魂。陈明新的《内蒙支边历险记》是一篇典型的具有鲜明地域特征的知青回忆录,碱矿的荒凉和简陋、寒冷与艰难,与人心的火热与干劲、真诚与奉献相辅相成,一场烧伤的大火中喷涌着一种坚毅,一场疗伤的疼痛中涌动着感恩,生活与生命得此热爱,人生才足够拥有传奇的色彩。李桂芝的《寒夜迷途》非常善于造境,戈壁荒滩,黑夜长途,狂风呼啸,迷路恐惧,笛音引路,窗前灯光,收容之路,连队找人,真情相诉,既有着激情生存的展示,又有着理想之歌的传达,这种迷途的寻找和发现中,对于过往的知青时代,显然也有着更深醇的内蕴,无论怎样迷茫和困顿,人性的温度和力量一定不会消失,在岁月的深处终将会孕育和绽放美好的未来。齐桂荣的《那夜有暴风雪》更以“情景再现”的艺术手法,把人的特有的单纯性和自然残酷的生存境遇并置,最终成就了饱满的人性力量:“人借马力,马借人力,我们像是一对难兄难弟,相互鼓舞着,奔跑着,终于在暴风雪中趟出了一条前进的路!”王养先的《难忘的知青岁月》将成分的苦难与自身的成长有机鉴照,将人事的可贵与自我的砥砺交相辉映:“古稀偶回首,岁秩已蹉跎。知青经历厚我人生积淀,百花园圃催我深耕细作,贫寒家境炼我坚毅品格。”厚朴真切,感人至深。金佩杰《青春的记忆》将辛苦的劳作描写得极为沉实,“坚持住,干出个样!”,这个信念点燃了四季,收获了丰盈,更鉴照了自我灵魂的富足,生命的价值。在当年城乡的极大差异之中,上山下乡就直接意味着城镇户口的取消,真正落户农村成为一名切切实实的农村人。这里面必然有着强大的心理落差,但在岁月的磨砺之中,他们也真切认识到历练对于个体的重要性和丰富的可能性,方明园的《农村,我的大学》,胡志学的《那年,我在广阔天地里锻炼成长》,刘诚的《农村是所大学校,广阔天地大有作为》等篇,已然让他们在“失乐园”的苦闷中获得了“复乐园”的精神升华。

 

礼赞英雄,激励未来。在中华民族发展历史进程中,涌现出了一代又一代的英雄豪杰,他们是推动中华民族不断进取的精神支柱。中国人历来崇尚英雄,这是与国家的信仰和人民的爱国精神分不开的。知青一代正是在学英雄、赞英雄、唱英雄的氛围中接受的人生的启蒙。确切地说,是英雄主义精神对他们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产生着重大的影响,让他们的理想、追求和抱负得到了极大的孕育,并成为知青们最为宝贵的人生经验和精神财富。作为大赛的终审评委主任,我为大赛一等奖作品方华的《塞外英雄姐妹花》投下了庄重的一票。天津女知青郑家慧、郑家元两姐妹自愿到隆化县旧屯乡大地村插队落户,年仅18岁的妹妹郑家元为堵大坝缺口而伤重不治离开人世,一个承担着理想和信念的年轻生命,以她的全部真诚和人格力量,在贫瘠而热爱的中国乡村,在生命的有限时光之中,她用心、用情、用真实现着自己的人生价值,发出生命最美丽最绚烂的光华。正如她自己所说的:“心中有了红太阳,千难万险无阻挡。”本书也非常珍贵地选录了姐姐郑家慧所整理的妹妹日记:《笑把青春献给党——烈士郑家元日记摘抄》,这是150篇中所辑录的63篇,这些袒露着一颗赤子之心的文字,始终把党和人民放在心上,坚定地跟党走,切实地为人民服务,破除万难,不怕牺牲,勇于奋斗。它向我们证实了:无论要历经怎样一个时代,人们葆有的神圣而真诚的理想都不会泯灭。尽管会付出沉重的代价,但必须相信,这些为理想而奋斗的牺牲是有收获的、有价值的,它必将照亮未来的世界。吕小山的《践行存瑞精神的好战士王尚明烈士事迹》,报道了矿难抢险牺牲的王尚明烈士的情感来源、精神积淀和品质锻造,不仅是对人的满腔热诚,单是对一匹马的细致关爱,就已经呈现出内心的宽厚与蓬勃,富足与高大,呈现出一种理想主义的精神家园,一种英雄主义的精神皈依。英雄创造了生命的传奇,也建构了灵魂的仰望。

 

历史造就了不同的时代,时代造就了不同的人生。这些参赛的作者与其说是在写知青时代,莫如说在写青春记忆;与其说是在写个人情感,莫如说在写集体情怀。“集体”乃家国,乃人民,乃无数的我们和他们,在这些同声合唱中,每一个“头脑”找到了“身体”,每一个“真理”找到了“主体”,到广阔天地中去,到人民大众中去,到大有作为的人生价值中去。

尽管一个时代已经远去,尽管青春已然走远,但通过文学追忆和想象的方式,通过一步步叙述,一步步回味,一步步觉醒,一步步成熟,一个个健康、强壮、朴素的具有“劳动美”的知青人,最终生长为社会各个行业的有用人才,彰显正能量,越努力越丰富,越健康越美好。

作为知青一代,他们不能说是幸运的一代人,但这本书有了这一代人的记录而成为一种幸运。

祝福这些真诚记录的人,祝贺这本书的出版!

 

 2021.3.9  于承德魁福园

 

 大赛评委会主任:薛梅,女,河北民族师范学院教授。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学会会员。承德市市管专家。承德市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作协副主席。著有《承德诗歌简论》《与面具共舞——中国网络诗歌现场研究》。获河北省文艺振兴奖、河北文学评论奖、《诗选刊》年度优秀诗人奖、承德市文艺繁荣奖、承德市文艺精品创作奖。


最新回复 (2)
全部楼主
  • 冬梅 2021-5-10
    2
    此文是承德市文艺评论家协会薛梅主席为《那年.那月》重绿杯知青美文大赛作品集做的序。
  • 兰天 2021-5-11
    3
    感谢薛梅主席为《那年.那月》作序,感谢大赛组委会几个月的辛勤付出。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