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知青——于生 征文

冬梅 2021-4-14 516


                       忆知青——于生      

                                             王松山

         

                  (上)


知青们接触的第一个农活儿,是用镐搂地种玉米。在一个名叫牡丹春沟的沟里,从沟口一直搂到沟脑,也就是再往前就到大阴山山根了。前后有十多里长,土厚的地方垒着坝堰,土薄的地方到处是乱石。知青们猫着腰紧搂,总也赶不上老农的速度,见他们不紧不慢地干,有时还放下镐抽袋烟。几天下来,知青们累的腰酸背痛,抬不起胳膊,双手也磨起了大泡。回到住处往炕上一躺,谁都懒得做饭,靠不过去只得大伙儿一齐动手做。胡乱做点饭,不等吃完,上工的哨声又响了,大家抄起家伙,赶紧上工去了。          

趁着搂完地,把玉米种子种到地里后的喘息机会,知青们跑回家探亲。应于生的邀请我到他家去玩,他家住在一片居民区的尽头,紧靠一处黄土坡,是削坡为地盖了几间瓦房,围成一个四合院。门楼里是住房和院子,门楼外还有一个很大的园子,里面有几棵老枣树,枣树下是他三哥住的两间房子,房前种几畦蔬菜。 他父亲在外工作,母亲是家庭妇女,家里哥七个,他排行老四。老母亲一人在家伺候人口众多的家庭吃饭。        

于生是民族中学六八届初中毕业生。他一米八的个头儿,身材魁梧。黑里透红的脸堂,略尖的鼻子配上满头的自来卷黑发,大有贝多芬的艺术范儿。他与挨肩的三哥哥俩最亲近,三哥很内秀,会木匠活儿,会拉二胡。受此影响,于生也会木工活儿,也拉一手好二胡,而且在二胡的基础上又学会了小提琴。        

我去时,于生正在他三哥的屋里练小提琴。他三哥经常出差不在家,房子空着正好他住。屋子地上立着一个金属的乐谱架,书桌上有一摞整齐的小提琴曲谱,其中有于生自己手抄的五线谱练习曲。墙上掛着一把二胡,屋里屋外摆着不少花花草草。于生拉的是一把深棕色的小提琴,那孤形的琴体有些发旧,上面有很漂亮的木纹,四根细长的金属琴弦紧绷在琴码上。此时,他手里拿着一把长长的琴弓悠然摆动,左手指柔和地在琴弦上滑动,小提琴发出悠扬而美妙的琴声。他为我一个不善音乐的听众拉了一曲梁祝,轻柔而婉转的琴声在屋内缭绕,舒缓的旋律带着丝丝的凄凉感。于生说,这把小提琴原先是沈阳某乐团一个小提琴手的,他退休后回承德居住,因为体弱多病,把自己使用多年的小提琴卖给跟他关系不错的三哥了。见于生酷爱音乐,他三哥不但把琴送给于生,而且联系好让于生每星期去老琴师家学琴一次,学习已经快一年了。在老琴师的指点下,于生学到了很多基础知识,弓法和指法都有了很大的进步。       

于生留我在他家吃午饭,他老妈亲热的把我迎进屋。一进屋门就拉住我的手不无疼爱和感慨的说:“多好哇,一个个跟水葱儿似的。”眼神里充满了惋惜和无耐。记得他家灶屋间的灶台上是个大铁锅,里面贴了一圈玉米面饼子,饼子下是熬的土豆和豆角。宣软金黄香甜的饼子,饼子背面是酥脆的嘎吱,就着一大碗香喷喷的熬土豆豆角,那是我记忆中最好吃的一顿玉米盛宴。       

结束了短暂的探亲假,知青们回到代营,接着就是干耪地的农活儿。每天扛着锄头早出晚归,耪地的时候头顶烈日挥汗如雨,一耪就是一天,对于每一个知青的体力上都是巨大的考验。当晚饭后屋里掌起了煤油灯,大家累得头昏脑胀,躺在炕上动弹不得的时候,院子里响起了悠扬的琴声,仿佛一股清泉淌入知青们干涸的心田。那是于生的琴声,那是一种在坎坷的人生道路上,奏出的顽强奋进的音响。       

于生拉的小提琴曲有梁祝、金蛇狂舞、航标兵之歌、二泉映月和赛马。每当夜深人静拉响梁祝的时候,都会引起知青们的共鸣,有时黯然泪下。而他拉起航标兵之歌的时候,里面有句歌词:年轻的航标兵,用生命的火花,点燃了永不熄灭的灯塔。又让知青们热血沸腾,有一股为国献身的冲动。二泉映月本来是二胡曲,于生用小提琴一样奏出婉转凄凉、娓娓动听的音律。从他的讲解中知道了二泉映月是个叫阿炳的盲人创作的。他一生创作了很多曲子,二泉映月是最好听的一首。后来他贫困潦倒死于肺病,让人发自内心地同情这位阿炳艺人。有时他用小提琴拉奏赛马曲,他的琴弓在琴弦上欢快地跳动,仿佛骏马在风驰电掣地奔腾。每当这时,知青们忘记了身体上的疲劳和心灵上的郁闷,从他的琴声中得到极大的享受和慰籍。

                 

                           (下)

                                

经过一段时间的艰苦奋斗,知青们赢得了生产队的认可,被评上10分,也就是满工值。尽管年未分红一个工值为五角四分,但为了对得起这难得的满工值,知青们更加努力地干活。而于生呢,除了和大伙一起出满工干满点,他还有一个额外的任务——练琴。       

 为了练琴他放弃一切外出务工的机会,如知青中有出三线建设民工的,有出公社组织的水利建设民工的,还有出潮河水纹站民工的等等。在外务工的同伴回来说,在外干活儿伙食好,不用自己做饭,在外干活儿轻松还发补贴,他就是不为所动。他只有一个目的,收工后能在家练琴就满足了。        

有一天,他说胸疼不敢喘气,一喘气就疼,晚上疼得睡不着觉,忍了两天越来越厉害,不能上工了。最后,实在忍不住了,只好请假回家看病。走那天,同一个屋的四人送他去古北口车站坐车。为了赶早,天不亮五人就起来了,大家搀扶着于生,沿着潮河,一路跋山涉水赶往三十里外的古北口。        

当爬上最后一座山峰,山脚下就是古北口的时候,不知谁忽然一声叫喊:“看,长城!”此时一轮红日喷薄欲出,连绵群山笼罩在晨雾之中,万里长城像一条蜿蜒的巨龙横亘在群山之间,起伏曲折若隐若现。此情此景震撼着五个人的心灵,以前只从画报上看到的场景,今天却亲身感受到长城如此的雄伟和壮观。此时激情澎湃,五个人迎着旭日,互相搀扶着顿生狼牙山五壮士之感。五壮士昔日抗日为国捐躯,如今知青上山下乡为国奉献青春,这不也是一脉相承吗?回城后,每次路过古北口,潮河、群山、旭日、长城,这幅气势磅礴的画卷就浮现在我的眼前。       

同伴儿们送走于生回到代营,想起拔山涉水时于生艰难的脚步、痛苦的表情就替他担心。如果身体有个好歹,今后可怎么办呀?半个月后于生返回代营,在承德附属医院诊断为气胸,是肺泡受伤所至。万幸的是经过半个月的治疗,基本痊愈了,能和大伙一块儿下地干活了。可精神状态大不如前,干活、走路、说话都慢了半拍,生怕再犯气胸。这时,有人给他出主意,你不是会木工手艺吗,这一带木匠很吃香,你不如打打桌凳、做做橱柜锛锛大梁,活儿不累还有现成的吃喝儿,还不少挣钱。于生说一心不得二用,我选择了拉琴就不做木工活了,还是跟大伙儿一块下地干活吧。       

那年秋天发生一件事与于生有关。每年秋季割倒稻子后,先把稻子在稻池里码成人字形凉晒,然后在打成捆用背架背到场院脱粒。这时就有个别人把猪放出来,偷吃稻田里的稻穗占集体的便宜。队里屡治不改,队长就把这个老大难问题交给知青解决,并在生产队会上强调:“年年都有不自觉的人把猪放出来吃庄稼,队里已经组织了由知识青年为主的护秋小组,今后谁要是再把猪放出来偷吃庄稼,打死白打。”

第二天我们正用铁铣挖地,一个村民跑来汇报,指着远处的稻田说正有一个猪在吃稻子。我们手拿铁锨包抄过去,只见一个半大的猪正在吃稻穗。它见我们上来一慌,简直奔于生脚下就撞过去。情急之下,于生用锨拍到了它的头,那猪嘶叫着,打了两个滚儿倒在地上不动了,猪被打死了。头次遇到这种事儿,我们也不知如何是好。当再继续干活儿时,远处传来一个妇女的哭声。一个老乡说打死的猪是她家的,她在哭她的猪。这时,我们也犯嘀咕,保护集体财产没错,猪偷吃集体粮食有罪,可罪不至死呀。这时再看队长,全没了会上慷慨陈词的激情。过了一会儿,听不到哭声了,原来那个猪没死,缓过神儿站起来了,最后让它的女主人赶回去了。我们悬空的心听到这个消息后才落了实。       

于生上平师艺术班那年是1975年,公社有一个上中专的名额,考虑到他的特长和平时的表现,最后决定选送他去深造,当时还没恢复高考制度。       

两年后于生从平师毕业。学校本着毕业生从哪来回哪去的方案,他被分配到滦平县评剧团担任琴师。在评剧团里,平时和大家一起排练剧目,有时也排练一些节目,或在县城演出,或下乡演出,业余时间还是与小提琴为伴,练习一些曲子。一年后知青们开始陆续返城,代营知青与滦平其他地方的知青一道,或返城或上学,两年之内全县知青几乎全部走光。       

于生到剧团前两年,还有好多知青暂调到滦平县机械厂、砖厂、水泥厂等单位上班,于生与他们经常走动来往。后来同伴们陆续调回市里,他就开始郁郁寡欢起来,剧团看他精神恍惚,工作状态不佳,就帮他联系调到承德。承德的专业团体不缺琴师,最后把他安排到一个工厂的木型车间工作。此后,他疏远了小提琴干起了木型工。后来听说他在县剧团时就得了肺病,转到市里后病情加重,不能正常上班,在家长期休病假。听到消息我们找到他三哥打听情况,并提出探望于生的愿望。他三哥说:“谢谢你们的好意,你们不能去,他见到你们恐怕加重他的病情。”并且自言自语的说:“废了,废了”。

2004年,听到他已经去逝的消息,曾经与我们同吃苦共患难的知青战友,曾经用琴声为我们提供精神享受的伙伴,就这样悄无声息地走了,留下的是我们对他的千丝万缕的思念。        

 

2005年代营知青聚会,前一天我们相约来到于生的墓地,为他的坟头捧上一把黄土。默默地祝愿他,愿他在天堂里没有病痛,永远与心爱的小提琴为伴,奏出天堂里最美的乐章。

墓地凄凄草色黄,追思战友心悲伤。

琴声悠悠余音在,心中英灵永不忘。

                     

作者:王松山,网名嵩岳,从1964年始,先后就读于承德一中、承德市师范学校、河北省体育学院、中央党校函授学院。大学本科学历。1970年在农村插队,以后就职于承德六中和承德九中任体育教师,后担任承德师专附属中学副校长。中教高级职称。退休后,热衷于文学创作 传统文化的研究和传播。

 


最新回复 (4)
全部楼主
  • 兰天 2021-4-16
    2
    写得好,劳动、生活,真实、感人,知青情谊重。
  • 嵩岳 2021-4-16
    3
    谢谢!
  • 方程 2021-4-17
    4
    知青情,情深意切。
  • 金风玉露 2021-4-18
    5

    写的真实,很感人!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