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里三星桥 征文

冬梅 2021-1-8 1423

    “承德知青网‘重绿杯’美文大赛”参赛作品选(91

                  

                        

           梦里三星桥

                                             

                                                                                           梁晓

 


我们知青点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叫“三星桥”。

公车载着我们这些知青学娃子的行囊,沿着崎岖的山路往队上走。一路上锣鼓家伙打得山响。陕南的锣鼓不比关中,精致的很,小锣小鼓敲得别有一番韵味儿。沙河镇距离我们小队有十五里山路。一路上走走停停,顿觉十分的遥远漫长。鸡公车的吱扭声在山间回荡,那声音单调而悠长,不由得勾起人几多惆怅几多迷茫几多思念几多悲凉……

过了梧桐桠、三岔河、玉子坝,就到了我们的新家——三星桥。

三星桥其实是在两条小河上架起的三块石板桥。桥头有座土地庙,那庙小得很,只有不足一平方米,是凿在道旁石崖上的那种,其实就是在山崖上挖了一个神龛。虽然是在那个年代,在这“天高皇帝远”的穷乡僻壤,神龛上依然残留着香蜡纸灰的遗迹。

是夜,我们小队六名知青——三男三女,吃了队上为我们准备的忆苦饭,就衣不解甲地和衣而卧,长吁短叹。窗外是黑黢黢的大山,松涛呜咽。女同学们呜呜咽咽哭哭啼啼悲悲切切好不凄凉。我们男知青埋怨那个骗我们来这里的那个工宣队长,他告诉我们说,我们这个队是全大队最好的生产队。他说:我们下乡的这个地方,是一个见山不走山,围着山沟转,一天三顿大米饭的好地方。他说这里的小河,一竹竿子打下去就是一条鱼,还有山鸡、鹌鹑、野兔肉……

    一整夜,我们没合眼。女同学哭了又哭,哭累了就一起唱歌,唱那首催人断肠的“小白菜呀,地里黄呀,三两岁呀,没有娘呀,跟着爹爹去逃荒呀……”“抬头望见北斗星,心中想念毛泽东……”歌声、哭声、呜咽声伴随着松涛的风雨声。昏黄的灯光下,我们商量着第二天一早到公社去找那个送我们来的工宣队队长,要求换队。

第二天,我们踏着熹微的天光,早早赶到了公社。昨天来给我们送行的那些工宣队员们,昨天晚上就离开回城了。公社的黄文书告诉我们:不能换队,说:“你们的户口已经迁过去了。”我们满腹惆怅地回到三星桥,开始了新的生活。

我们知青宿舍成了生产队里开会的会议室。一盏风灯高高地挂在头顶上。昏黄的灯光下,头上包着帕子的淳朴山民们抽着长长的旱烟袋,烟锅里燃烧着山民们自产的旱烟叶子,生烟草的味道辣得呛人。山里的媳妇们纳着鞋底,说着闲话。年轻的男男女女在一起,打情骂俏;大人小孩哭着,叫着,闹着,喧闹之声不绝于耳。生产队里的大胡子——王队长在这一片嘈杂声中,凑在风灯下读着毛主席语录、上头发下来的文件和报纸。他一边读着,一边讲解着,一边吧嗒着烟锅,吐沫星子满天飞。满屋里弥漫着生烟草的气味,火塘里的火焰跳跃着,映红了围坐在周围的一张张淳朴的脸庞。

下雪了,空中飞舞着雪花,地上落满了薄薄的一层雪。女知青开始即兴表演文艺节目,《红灯记》《沙家浜》《智取威虎山》……样板戏里的唱段,一段一段的不间断。“小北京”留着齐耳的短发,奶声奶气地唱着。要知道,她还只是一个十五六岁的孩子……

镇巴县迁来的陈家老二递给我一只他刚刚抽过的、长长的烟锅子,他用手擦了又擦才递给我,笑眯眯地说:“老梁,你来抽一锅子哦。”

    我学着他们说话的声音说:“我抽不来噻”。那是一种近似于湖北和四川的口音。

陈家老二诚恳地说:“这个烟有劲,要好抽一些噢,你来试一下,好嘛?”

我觉得这是和山民们打成一片的好机会,就口中称谢笑着接了过来。我学着陈家老二的样子吧嗒着嘴里的旱烟,一缕缕的烟雾在我的口中吐了出来,在我的头顶上盘旋。

陈家老二说:“老梁啊,你莫要把烟叶子浪费了噻。你要把烟咽下去,咽到肚子里去哦。那样才像一个抽烟的人哦。”

我信以为真,就真的把烟气咽到了肚子里。不一会的功夫,顿时觉得一阵阵恶心,我赶忙蹿出门去,跑到了外面的旷野里。混沌世界,天昏地暗,片片雪花,漫天飞舞,大地一片洁白,被烟灌醉了的我,一阵恶心紧似一阵,“哇”地一声,我终于呕吐起来,一阵翻江倒海的感觉,好难受啊!没走几步,我就一头栽倒在雪地上,不醒人事了。这个挨千刀的陈家老二啊!

汪家大儿子高中毕业在家务农,娶了队里出纳的妹妹当媳妇。结婚典礼那天,我们被请去喝喜酒。坐花轿的风俗,建国后在这里就不时兴了,代之而来的是,新娘、新郎打着红纸伞,倒也别致的很。那天新娘红衣、红裤、红雨伞,在新郎的陪伴下,被人们簇拥着,走在送亲队伍的最前面。后面是小锣小鼓敲打着,迎亲、送亲的队伍足足扯了好几里地长,就像一条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阵列。

宴席上是农家自产的米酒腊肉,做的八盘八碗,盘堆砵满。难见荤腥的我们,以每人五元钱的礼金换来了一顿美餐。我们用大号的搪瓷缸子,喝着甘甜滋润的农家自酿美酒,那滋味甘醇甜美。不知不觉中,我们一个个都喝的面红耳赤。后来,索性学着英雄扬子荣在威虎山的模样,开怀畅饮,大块的吃肉,大口的喝酒,大概我们每个人都喝了十八碗酒。这里没有景阳岗,有的是翠绿山冈,我酩酊大醉后,悄然离开了热闹的酒席,独自一人爬到了对面的山冈上,扑倒在干树叶子上睡着了,醉得不醒人事。后来被人找着背了回去,一直到第二天我才醒过来。

我们知青的厨房里经常有山民们送来的熏腊肉、霉干菜、腌豇豆、雪里蕻、糍粑粑……我们的心里明白,这是山里人的一片赤诚之心。要知道,那是一个艰难困苦的年代,家家不富裕,户户少余粮,山民们一口一口的节省下来,又一口一口的接济我们这些城市里来的知识青年……我们也以自己的真诚回报着这些淳朴的山民们。我们把自己从城里带来的水果、糖块送给他们吃,把父母给我们备用的药送给他们治病。

我们开始与山民们打成一片,我们努力的使自己更像一个山民。我们跟他们一起抬石修坝,一起打夯修路,一起育秧犁田,一起种洋芋,一起刨牛圈,一起砍棒烧炭,一起交粮赶场。

我们学会了育秧、插秧、薅秧,学会了施肥、播种、收割、打谷,学会了用手去抓牛屎,往挖好的洋芋坑里放肥料,我们一起共渡人生的艰辛,一起共同分享丰收的喜悦。当我们用握了十八年笔秆子的手抓起牛粪往洋芋地里撒的时候,我们的心灵已经净化得像那山涧的小溪一样的清澈明亮。我们和三星桥的山民们成了朋友,成了亲人,成了一家人。我们给山里的孩子门讲大山外面的事情,给他们讲火车、轮船、大海,讲城里的高楼大厦,讲山外面的美好世界!

四十八年过去了!弹指一挥间!

忘不了啊!那山那水那人。忘不了啊!那山涧的清流小溪。忘不了啊!那蓝天白云下的青松翠竹!忘不了啊!那当年的蚕花姑娘!忘不了啊!那崎岖蜿蜒的山涧小路。忘不了啊!那春日里漫山遍野的山桃花!还有那震得山响的统子枪!

三星桥,你永远在我心里!

 

作者:梁晓峰 笔名:梁子。雅可。陕西省西安市人,中国诗歌学会会员,中国文学艺术联盟签约作家。喜欢读书,写作,音乐,旅游。有詩歌。词赋。散文。小说发表。多次获奖。1968-101970-10陕西省汉中地区西乡县星火六队插队知青197119732000在在汉中,宝鸡,西安地区商业机关工作。2000-12退休。

 

注:下面的这张照片,背景就是我们当年的知青屋。现在已经没有了!


                                      




 

承德知青网‘重绿杯’美文大赛”由承德巴特销售有限公司根据大赛奖项,


提供以下不同档次的巴特酒品:


 


最新回复 (0)
全部楼主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