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青往事 征文

冬梅 2020-11-22 710

“承德知青网‘重绿杯’美文大赛”参赛作品选(26

 

知青往事

           刘桂云

 

今年是承德知青上山下乡52周年,也是承德“重绿碑”立碑20周年。       

“重绿碑”是承德知青保护生态、重视环境、呼吁重现绿色的重要标志。“重绿碑”20年前已被丰宁县人民政府列为重点文物,“重绿碑”作用的发挥时至今日作用已经充分显现。而当年我在丰宁坝上插队落户的地方,就离“重绿碑”不远。所以,一说起“‘重绿杯’美文大赛”,就让我想起当年插队落户的第二故乡,而坝上那段知青岁月,也总是浮现在眼前,让我挥之不去……

 

1968911日,我和承德六中的同学来到丰宁县北梁公社石板沟大队上山下乡,与刘玉民等五名女同学分配到石板沟东队。当年,我们还只是十六七岁的孩子,是乡亲们手把手教我们干农活儿,队里专门派社员教我们做各种莜面饭,使我们度过了劳动关和生活关。全大队共有40多名知青来自我们同一个学校,因为我岁数最小,大哥哥、大姐姐们时常照顾我。

我们下乡的第一年,吃的是国家提供的供应粮。我们时常赶着生产队的牛车,到十多里地外的喇嘛波罗粮站去拉粮和油。一年以后,我们春种秋收,依靠生产队种的粮食自给自足了。当时的坝上生活条件十分艰苦,偏僻而又荒凉。冬季里,白毛风刮得对面看不到人,知青住的屋子又冷又潮。因为想念父母,想念兄弟姐妹,背地里偷偷不知哭过多少回。是乡亲们伸出温暖的双手,把我们接到他们的家中。坐在乡亲们家里的热炕头上,他们像父母对待自家孩子一样问寒问暖,使得我们心里热乎乎的,感到宽慰了不少。

春天种地的时候,我们与乡亲们一道出工。乡亲们手握犁杖,蹚出一道道犁沟,我们跟在后面播种、施肥,拉着石滚子把垅碾平。耪地的时候一人一条垅,跟不上的时候,临近的乡亲们便会帮我们耪几锄,使我们能够跟上趟儿。

经过不断的锻炼,在众多乡亲们和知青大哥哥、大姐姐的帮助下,各项强体力劳动,我基本都能够适应了。

秋后的时候,社员们把收获来的各种农作物,如莜麦、麦子、胡麻、荞麦拉在场院里,每天早晨三四点钟起床出工干活儿,把莜麦、麦子等铺在场院空地上,拉石磙子在铺好的莜麦、麦子等农作物上不断地碾压。再把碾碎的秸杆挑到一旁,用木锹把麦粒等撒向天空,去掉麸皮。再扫去麸皮,把劳动成果装进口袋里,集中收进生产队的粮仓。

赶上下雨、下雪不能出工的时候,知青们常常聚在一起,拉起二胡、板胡、手风琴等乐器,吹啦弹唱,谈古论今,抒发自己的感想和看法。春节回家时,需要到十多里以外,临近公路的喇嘛波罗营子等班车。我们带着生产队一年的分红钱和莜面、胡麻油、大豆等大包小包,赶往喇嘛波罗,住在这个生产队的知青屋里。那里有我们一个学校插队的同学。同学相见份外高兴,他们常常张罗酒菜,给予我们热情的款待。

 

六年的知青生涯结束了,我和我的同学返回了承德。但是在坝上的知青岁月,常常萦绕在我们心头。

这些年我们一有机会,就结伴到第二故乡看望乡亲们。当看到乡亲们现在住着宽阔的瓦房,点着明亮的电灯,自来水都进了屋,村子路面平坦硬化,班车一直通到乡亲们的家门口,很多乡亲们还建起了农家乐,招待来坝上旅游的四方宾客,腰包里的钱也鼓起来了,就由衷地为第二故乡自豪和骄傲。

这些年每年我们都回村,看一看坝上的新变化。真是一年一变样,旧貌换新颜,乡亲们的幸福生活,就像是芝麻开花节节高,越过越好!

衷心祝愿美丽的坝上草原——我的第二故乡,天更蓝,水更绿,人更美!

 

作者:刘桂云,女,现年68岁,汉族,承德市第六中学1967届初中毕业生,于1968911日到丰宁县大滩区北梁公社石板沟大队东队插队落户。经历了六年多的知青岁月洗礼,于19741228日抽调到承德市商业局新华饭店工作,2002年退休。

 


“承德知青网‘重绿杯’美文大赛”由承德巴特销售有限公司根据大赛奖项,提供以下不同档次的巴特酒品:






最新回复 (0)
全部楼主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