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事闲聊“剪一角”

老何 2016-2-24 1298

本帖最后由 静心境阔 于 2016-2-25 11:33 AM 编辑


剪 一 角



当年向报纸刊物寄稿件,只须把信封剪去一角,不用贴邮票。要是花钱,又没发表,得不到稿费,干往里搭,搭一回两回还行,总搭,我爱人肯定要学相声《钓鱼》里的词:“这鱼,你是没一条没钓着,饭量可见涨”——“这稿,你是一篇没登,邮费可见涨。”

一开始我还不大敢,乍着胆在信封剪去一角,再划个括号写上稿件二字,往柜台里一递,果然灵验。当然,人家要看清收信方是编辑部。如果写个人家的地址,四个角都剪了也不行。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恢复稿费,尽管少,但当时挣得也少。我月工资43.5元,偶尔得5块钱稿费,就美得很。去邮局取钱,也有意让旁人看到,还得说:给的太少了。

小说可以虚构,做人必须实在。实话实说,当年走入文学创作这条路,除了喜爱文学这个主要原因,还有就是写作也能增加一些收入,改善生活境遇。比如我开始写作时,已成家有了小孩,住承德地委党校家属院。院里好几十户,一等户是家里有开汽車的,拉大米、水果、块煤,日子好,让人羡慕得眼珠子发蓝;二等户是老同志俩口子挣得多,孩子也有工作,能每天炒肉菜,相当奢华呀;三等户是交际广的,能走后门儿买便宜东西,家里不缺猪蹄子肥肠子,还有胖媳妇肥小子;四等户是男人手巧,会打家俱盖小棚,规置得干净整齐,小康之家;五等户是乡下老家常送些小米豆子蘑菇辣椒,女人又会过,自给自足……

我算几等呢?我爱人说的好:你八等都得靠后。走后门儿你不认识人,打家俱你做锅盖削得只盖尿盆……

这多少有糟踐我,实际是能盖小炒锅的。我家六印铁锅缺盖子,求人把板子拼粘好,划直径80多公分一个圆,然后就开锯。锯出来不圆,就用刨子刨呀削呀,最后弄得挺圆了,就是直径剩下30多公分。我说正好小炒锅也没盖,爱人看看地下,说你这是做木匠活呀还是刨刨花。

他大舅他二舅都是他舅,大锅盖小锅盖都是锅盖。好男儿不自悲,何况我能在信封上“剪角”!这家属院还有谁行?我向爱人保证:“面包会有的,一切都会好起来的。

于是,当每一个信封封好,拿剪子剪时,我都会想这里有我们对新生活的期盼与梦想。剪好,出校门到二里地外的小邮电所,看当班的手起戳落,咣地盖了,存放一旁,然后就出门深吸一口气,匆匆回去上班。说来那种邮寄是很不保险的,寄到寄不到,根本没处去查。但真不错,多数稿件不仅寄到,还有回信,只可惜一开始多是退稿和信。邮递员送到单位收发室,很多人会看到。为此,我会提前等着,见了就拿走。

功夫不负苦心人,随后退稿少了,来剪一角的信封不断换来了稿费汇单。有多有少,给报纸写的,最少给过五毛,多的给过8元。忙抱着女儿取了,去商店买肉买糖,好不快乐。1983年我写了第一个中篇《云雾缠绕铁塔》,厚厚的一个大信封,也是剪个角就寄给了才创刋的《小说家》,结果一去无踪影,过年回津看老母亲,我还去编辑部打听,都说没见着。完了,也没留底稿,白费劲了。转年夏天,时隔一年多,这稿子突然给发出来了,稿费450多元,相当于我十个月的工资,可把我爱人乐坏了,打那起,她就特别支持我写作。



最新回复 (5)
全部楼主
  • 热河老李 2016-2-25
    2
    十年寒窗无人问,一朝成名天下知。
  • 老迷瞪 2016-2-25
    3
    功夫不负有心人,执著和追求的回报!:victory:
  • 我爱红玫瑰 2016-2-25
    4
    本帖最后由 我爱红玫瑰 于 2016-2-25 09:29 AM 编辑

    是金子总会发光的。事实终究得到了证明。像何老师这儿样必定是凤毛麟角啊。
  • 静心境阔 2016-2-25
    5
    信封剪角注明“稿件”的信我当年也往编辑部之类的地方寄过,但多是有去无回。好像是唯一见了报的是《中国青年报》80年代初的一个讨论,摘发了一小段文字。还有一次是当年《承德群众报》的“社会一角”发了一篇小文。读何老的往事闲聊“剪一角”很亲切,也很有感触。想想当年奋斗的往事真是不容易。
  • 热河闲画 2016-2-25
    6
    本帖最后由 热河闲画 于 2016-2-25 01:48 PM 编辑

    默默耕耘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