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从一个外国投资人的角度看中国经济的未来VCPE职业发展 (下)

方程 2020-9-3 576


二、那么如何释放中国人均GDP的潜能呢?城市化率是另一个重要因素。所有那些人均GDP较高且研发支出较高的国家的城市化率都在70%左右,而今天中国的城市化率仅有55%。而且这个数字还有些夸大了,因为其中包括了1.8亿农民工,这些农民工虽然在城市生活,但没有城市户口。只有那些有户口的人才有权享受一系列社会福利,包括教育、退休和医疗福利。有了这些保障后,减少了后顾之忧,人们才会更愿意去消费。因此,这1.8亿农民工并不是城市生活的完全参与者。更不用提那些完全生活在城市之外的45%农村人口了。

然而,中国政府计划在未来20年内将以每年1%的速度开展城市化进程,这意味着在未来20年内,大约有3亿人成为新的消费者。这正是参与城市化进程的全部意义所在——成为消费者。一旦你真正加入城市生活,有了基本的社会保障,你就会像身边的所有公民一样开始消费,开始赚钱,开始进入到经济循环中去。结果就是可持续的经济增长。

三、另一个问题是:中国是否有足够资金来支持城市化、支持建设、支持制造业升级?恰巧中国还有另一个特征可以为此助力。如图12所示,这是中国从1952年到2017年的国民储蓄率。即使在改革开放前,中国的储蓄率也一直居高不下。非常有趣的是近年来消费水平大幅上涨的同时,储蓄率也在升高。去年,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其储蓄率仍高达45%。高储蓄率就是支持进一步消费和投资的资源。

高储蓄率还能解决让许多人担忧的一件事——高债务水平。中国的债务水平自2008年以来一直不断升高,当时中国为应对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经济大衰退开始持续大量投资,主要通过发行货币,依靠债务融资。传统上,中国社会融资主要来自银行债务,比例有时可高达80-90%。股票市场及股权融资占整体融资比例很低。但无论是债务还是股票,它们的来源都是一样的,它们不是从美国或任何其他国家来的,而是直接来自于本国储户。几乎所有中国债务的债主都是中国人自己,并以本币发行。所以尽管债务占比较高,但是因此引发金融危机的可能性至少目前并不高。

下一步中国政府想做的就是通过资本市场改革从根本上改变中国的融资结构,大大增加股权的权重,减少债务所占比例。新推出的 “科创板”会采用与美国相同的模式,即以信息披露为基础的注册制资本发行,而非以前的审批制。这意味着任何想要上市的公司,都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以较为自由的方式进入资本市场,以自由竞争方式获取资本。当然政府会在事后对其进行监控。这一模式和美国是相同的。从注册制改革开始,中国会慢慢调整社会融资结构,将银行债务从80-90%的高比例逐步调低。一个复杂成熟的经济体是不应该有这么高的银行债务比例的。因此,资本市场改革将成为解锁高债务比问题和提高融资效率的关键。

图12/中国1952—2017年国民储蓄率

来源/CEICDATA

但中国可以不依赖于外国资本。资本可以直接取自本国的储蓄。在中国家庭变得富裕时,储蓄率还一直保持在较高水平,这是中国文化的产物。图12明确地显示出中国人还不满足,他们想要投资更多,他们不想坐吃山空。如果中国资本市场改革能够将这种欲求转化成有效的投资,通过对教育、技术的持续投资实现经济的转型升级,从而实现经济增长、个人财富增长、消费升级、投资增加的持续正向循环,就能实现中国经济的长期可持续增长。

四、理解中国经济未来的另一个维度是中国政府在处理重大问题、危机时的灵活性和实用性。今天中国政府的两个目标,即全面从严治党治国与保持经济中高速可持续增长之间既统一又有一定矛盾,有时处理得不好甚至可能演化成危机。但是在应对危机时,我们也看到中国政府表现出足够的弹性和实用主义精神,可以在两大目标中调整轻重缓急。比如中国政府在中美贸易冲突问题上已经调整了与美国谈判的策略,也改变了之前对私营企业家的一些处理方式和对私营企业的借贷政策,尤其是在证券市场暴跌中对私营企业金融股权的处理等等。当然,已经造成的损失难以逆转,伤口愈合也需要一定时间。

另外,全面从严治党治国的结果可能是政治愈发稳定而非相反,这一点可能会让同情西方模型的国内、国外观察家感到难以理解、难以接受。但是现实确实如此,过去和当代也都有很多案例可以佐证。在这种情况下,人们会想方设法进行适应性调整。无论人们对今天的局面有多少不满,大多数人并不愿意离开中国。他们既带不走财富,更带不走事业。随着政策改善,时间推移,一切又回归常态。商人会继续经营生意。这些财富不会从中国流走,生产性资产不会丢失。社会上的大多数人,甚至包括中国政府,都会学着去调整。如果中国政府都具有灵活性和适应性,我想整个中国社会必然也是灵活的、具有适应性的。当矛盾爆发时,我们会看到两个目标之间的优先顺序不断地切换。只要政府不改变经济改革发展目标,中国经济就会在一个稳定单一的大市场中持续发展下去。

五、那么在现有的政治经济模式下,中国经济还能走多远呢?当然没有人能够对此作出确切的回答。所以,要预测中国经济的未来,最好参考一下以类似政治、文化组织起来的国家的发展经验。

东亚同样受儒教影响的国家、地区,比如日本、韩国、新加坡、中国香港、中国台湾,尽管无论是政府管控程度还是人口数量上都与中国有很大不同,他们的发展历程仍对预测中国经济前景具有启发意义。

日本在1962年首次达到10,000美元人均GDP水平(2010年不变价美元)。随后的24年里,其GDP平均复合增长率约为6.1%,一直持续到30,000美元人均GDP水平(图13)。然后增长率开始放缓。韩国在1993年突破了10,000美元大关。随后24年,GDP平均复合增长率为4.7%,直至达到25,000美元以上(图14)。新加坡的复合增长率高达8.2%,并在较短的时间内从人均10,000美元一直增长到30,000美元(图15)。中国香港也是类似,有28年10%的增长率(图16)。当然,新加坡和香港都是很小的经济体,因此不太具有可比性。韩国和日本的数据更具预测性。他们在政治上的组织方式和中国类似,也和中国一样重视教育、技术、产业升级并且强调国内消费,日本尤其如此。韩国的经济仍然非常依赖外国。但他们都多多少少转移了一些重心到消费上。 

图13/日本1961—1985年经济增长率及人均GDP(2010年

不变价美元)。来源/世界银行

这些东亚儒教国家的经历可以帮助我们估测中国的增长潜力很有帮助。大家都相信贤能制(Meritocracy)的文化,都有很高的储蓄率,重视教育、科技,在到达10,000美元人均GDP时还表现出强烈的企图心,而且他们大多数在社会组织方式上也和中国有类似之处,在经济上政府都扮演着比西方国家更重要的角色。中国社会很有可能会走出类似的轨迹。

但我们是自下而上的投资者。我们的投资一般不受整体宏观环境的影响。今天我们之所以要讨论这些问题,是因为我们所投资的公司在某种程度上与它们所在国家的命运也是息息相关的。所以我们要对这个国家有一个粗略的认知。这种认知不一定要非常精确,也不需要时时正确。我们只需要对所投注的国家未来20年或30年的情况有个大致的推测。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要做这些分析,为什么我们要思考这些问题。

我们已经讨论了许多不同的方面,来帮助你更加公允、客观地了解大局。所以下次你们看到美国的知名报刊谈论到中国时,别忘了他们的固有偏见。这些偏见来自于他们自己的经历和成功经验。他们倾向于由此去评判那些和自己不同的东西。当你看到中国对某个问题做出回应时,通常也是源于他们自己的经历、自己的成功经验和自己的偏见。你要有拨云见日的能力。 

图14/韩国1992—2017年经济增长率及人均GDP(2010年

不变价美元)。来源/世界银行 

图15/新加坡1976—1997年经济增长率及人均GDP(2010年

不变价美元)。来源/世界银行

图16/中国香港1979—2007年经济增长率及人均GDP(2010年

不变价美元)。来源/世界银行

6、最后总结一下

最后总结一下,地理位置的不同决定了中国和西方的发展走出了不同的道路,政府在两种文化中扮演了非常不同的角色。中国在历史上发明了政治上的贤能制,使得中国在农业文明时期的绝大部分时间领先于欧洲。同样,也是地理因素帮助欧洲最先发现了新大陆,并促使西方发明了经济上的贤能制,从而把人类带入了新的现代文明。

经过了100多年的挫折,中国终于在过去40年里发现了现代文明的精髓,也即现代科技和市场经济的结合,从而在40年中创造出超长期的、高速的经济增长奇迹,而这其中中国独特的文化和社会治理优势也不可或缺。在今天的环境下,执政党和政府对于社会的管控更加严格,但是社会治理的根本目标并未发生变化,就是要在未来几十年里继续为中国创造一个可持续的中高速经济增长。尽管和美国的贸易冲突加大了国际经济的不确定性,但是今天中国已经不再是一个完全依赖出口的国家,而正在迅速成长为世界上增长速度最快的进口大国。中国和美国出于对各自自身利益的考虑,极有可能会在贸易和经济的一系列问题上形成妥协。

今天的中国已经通过了刘易斯拐点,进入到了经济发展成熟的黄金期,工资水平、消费水平、储蓄和投资水平,都进入了互相追赶式的螺旋增长,为创造中产阶级消费社会提供了良好的环境。中国的文化和国策使它有可能避免中等收入陷阱,而进入到高度发达国家的行列,这其中有各种因素的作用。这些因素包括在科研上持续的高投入,受过高等教育的劳动力人口数量,尤其是工程师群体的迅速扩大,日益推进的城市化进程,居民的高储蓄和高投资,稳定的政治环境和巨大的国内市场等等。我们也看到和中国具有同样儒教传统的其他一些东亚国家,都在达到中等收入水平之后又持续了很长时间的经济增长,最终成为了高收入国家。

最后,作为基本面投资人,我们为什么现在投资中国呢?因为在那里我们仍然能够发现一些优秀龙头企业,它们比西方的同类公司更便宜,而且增长速度更快。这就是我们在中国投资的逻辑。谢谢大家!

 

免责声明:除本号原创的图文之外,本微信公众号发布的图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公众号将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后台留言或联系我们删除,谢谢!


最新回复 (0)
全部楼主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