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毛泽东最后一个厨师回忆:主席晚年因受一重大打击食欲大大下降(下)

方程 2020-3-29 618

1965年12月26日,毛泽东容光焕发,心情很好。这一天是他72岁生日。下午,他嘱值班秘书将我请到卧室。

“于师傅,你做的菜,我很喜欢吃。”毛泽东紧紧地握住我的手夸奖道。他操着浓重的湖南口音又说:“做饭,不能华而不实,做的人认为好看好吃不行,得吃得人认为好看好吃才行。”

“为我做饭,没有什么规律,难为你了!”

受到毛泽东的赞扬和慰问,我感到很幸福,也很感动。

毛泽东又问我是哪里人。我说:“河北遵化县的。”

“噢,是王国藩那里的啊!‘三条驴腿’、‘穷棒子社’……”毛泽东喃喃地说。

毛泽东爱吃我做的干烧鱼。常吃的主要是鲤鱼、草鱼和武昌鱼。要说最爱吃的鱼,要数武昌鱼了。因为真正的武昌鱼是在活水中生长的,不像在鱼塘中生长的草鱼、鲢鱼等有一股土腥味。有一次,毛泽东吃草鱼时,不小心被一根小鱼刺扎了喉咙,为此,他有两天很少进食。毛泽东是很刚强的人,他忍着痛,未对别人讲。

为了避免鱼刺扎嗓子的事故,后来我就费点事了,鱼端上桌之前,我先将鱼刺仔细赐干净。

我还针对毛泽东的口味,并考虑到他的年龄特点,创造了一种叫“炸土豆饼”的菜。其制作方法是:将土豆煮烂后,加白面、黄油、牛奶和白糖,合成饼状放入油锅中炸。这种土豆饼具有酥嫩香甜的特点。我一般是做成2两一个的。第一次上桌,我做了4个。毛泽东没吃够,要求再做,以后他就经常吃这道菜。

马齿苋是一种可入药的野菜,毛泽东也比较爱吃。一天,护士刘晓燕对毛泽东说:“主席,今天于师傅给您做麻凌菜。”

“你说的不对,应该叫‘马齿苋’。”毛泽东纠正道。“它的叶子特征,就好像是马的牙齿被线穿起来一样。这在古书上都有记载。”

毛泽东偶尔特别想吃某样东西,一般是通过值班人员告诉我。有一天,他说他想吃“狗不理包子”。这下我犯了难,因为我没学过呀!工作人员研究,想请毛泽东到天津去吃。

“专门到天津去吃包子,那怎么行!”毛泽东摇摇头。

第二天一早,我与管理员顾作良一起赶往天津去拜师学艺。店领导十分热情,选派了技艺最好的厨师教我。我只学了两个小时,就基本上掌握了狗不理包子的制作技巧。下午返京时,我顺便买了一些名副其实的正宗货。

晚上将包子上锅蒸了蒸,但毛泽东只吃了两个。后来,我按照从天津学的工艺给毛泽东做了一次包子,他吃了6个(1两2个),连连说:“还是你做的好吃,比从天津买来的强。”

我心里明白,不是天津买来的不好吃,其奥妙在于:再好吃的东西,放凉后上锅一蒸,味道比初次出锅的自然也就逊色多了。

鉴于毛泽东晚上工作、白天睡觉的特点,我的“生物钟”也作了相应的调整,即毛泽东睡觉,我也睡觉。他工作时,我便为他准备饭。这种生活节律我很长一段时间才习惯。开始在白天睡觉的时候,我是靠安眠药来维持的。否则,晚上一犯困,就耽误毛泽东吃饭了。

毛泽东与我单独合影

我至今仍忘不了毛泽东与我单独合影那一幕。

1966年夏初,“文革”风云初起。毛泽东南巡来到武汉,我也陪同前往。6月30日傍晚,机要秘书张玉凤陪毛泽东在梅园内散步。我恰好也在园子里溜达。我见张玉凤跟我打招呼,便来到他们跟前。不知是毛泽东未看清我还是因为我初来乍到,对我印象不深的缘故,毛泽东一时未认出我来。他问小张:“这个人是谁呀?”

“这不是给您做饭的于师傅吗?”

“哦,对、对、对!小张,明天是党的生日,请你安排我和于师傅以及其他工作人员照个像吧!”当晚,我兴奋得一夜未睡。

第二天照相时,汪东兴先与毛泽东合影,接下来便是我,其他工作人员是集体与毛泽东合影。照片洗出后,送给我一张。这张合影照我一直珍藏着,它体现了毛泽东对一位普通厨师的尊重。

给毛泽东做饭,有个安全和保密的问题。所谓安全,是指饭菜在入毛泽东的口中之前,严格限制接触的人员。一般只限管理员和厨师接触,这完全是为了保证领袖在饮食上的安全和卫生。管理员顾作良将主副食采购回来之后,由我一人加工制作。毛泽东工作起来没有规律,吃饭也没个固定的钟点,只以感觉饥饿为标准。一天吃两餐的时候多。这样,通常在他就餐前一个半钟头由值班人员通知我开始做饭。有时,做点费功夫的饭菜,一个人十分紧张。我只好提前做准备,到时手脚麻利点儿。

1971年9月13日林彪叛逃事件,对毛泽东身心的打击是十分明显的。从那天起,我发现毛泽东的身体日渐衰老,食欲也大大下降了。他老人家病重后,则以鲜牛奶、豆浆和肉汤、鸡汤等流食为主。

毛泽东逝世后,我几乎每年都要去纪念堂看望他老人家。毛泽东不谋私利,为全中国人民和全世界人民的利益而操劳的革命精神是值得全国人民学习的,更何况我们这些曾在他身边工作的人呢!毛泽东永远活在我心中,永远活在全国人民心中!(摘自大洋网)来源:人民网


(续完)


最后于 2020-5-9 被方程编辑 ,原因:
最新回复 (0)
全部楼主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