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小玩意儿 征文

cdzq 2020-11-7 504


“承德知青网‘重绿杯’美文大赛”参赛作品选(2)

 

       那小玩意儿

                                                             

董贵森

                                     

城里招臭虫,乡下招虱子,那个年代,大抵如此。

在城里让臭虫咬,跑乡下去了,没想到在那里又结识了“新朋友”——虱子。

   下乡时正值数九隆冬。到村子不久,发现在每晚的村民学习斑上,有些村民脱下外衣找虫虫儿,坐在暖烘烘的热炕头上,一边听读报,一边翻衣服,一种熟练的技能,一副安然的神态。且一个人一捉,引来不少人的连锁效应。 

   我们没见过那小东西,看到人家捉得怡然自得,心里还真有些好奇。 

   

不料两三个月后,我们竟然就和那小东西亲密无间,而后又形影不离了好几年。 

   那天,我们九个弟兄在四队知青点儿吃过饭后,一人喊身上痒,脱下棉衣撩起绒衣,竟然发现了一只小小的、白里透红的小虫虫儿,立刻,几个脑袋凑了过来。

哇塞!小小蠕动的虫虫儿,给我的第一感觉,竟不是十分厌恶,而是挺好玩甚至有些可爱的感觉。过去只是在生物书上见过虱子的图片,这次是实物观摩,于是,仔细观察后,这只小虫被我们命名为“知青第一虫”。

哈哈取乐过后,我们四个回三队知青点了。 

晚上脱衣睡觉时,又想起此事,一边说笑,一边检查自己的绒衣裤。不料,我四人竟不知何时也被聘任为“虫虫饲养员”了 。

赶快找来一个小玻璃瓶儿,把这白里透红的小生灵放了进去。再找找看,不一会儿,又几只被“缉拿归案”关了禁闭。

正义感我们还是有的,我们知道这小玩意是害虫,当处以极刑。看够了玩腻了,“午时三刻”也到了。把小瓶放进火盆,先看“阶级敌人”四处逃窜,再赏“炮烙之刑”后“横尸瓶底”的成果。

   

后来,我们就司空见惯了。这小玩意儿在你身上“安营扎寨”后,就不再“战略转移”了。我们曾把衣服用滚水烫过几次,最终也绝不了根儿。于是只好像巴勒斯坦人和犹太人,共居同一家园,无奈地和平共处了。

每年回津过年,一进门就像二他爸似的喊上一句:“快把大木盆拿出来啊!”然后是里外全脱,开水伺候,分门别类,来一通“煎炒烹炸”。           

这小玩意儿也怪,每一回城,几天就绝迹,可一回到村里,你就是再介意,几天它就飘然而至,继续和你卿卿我我相依相伴了。

   

要说插队就是能锻炼人、改变人,此又为一例证。

两年后你再看咱知青:大树下、羊圈旁地头歇晒太阳的时候,咱知青也坦然自在地把衣服一脱,盘腿一坐,两个拇指嘎嘣嘎嘣掐虱子,面对衣缝里的虮子,有时也隔着衣服用牙像蹬缝纫机一样,嘎吱嘎吱“走一趟线”。如果外村人走近,绝对分不出谁是知青谁是村民。

另外,一个人走路再也不孤独了,虽然谈不上“身带雄兵百万”,也算是“弄个师长旅长干干”不成问题了。         

   

几十年过去了,城乡的家庭和个人卫生都有了很大的变化,估计现在农村边晒太阳边找虱子的情景恐怕也绝少见到了。

虽然这事儿上不得台面,写起来、读起来心里都有些腻歪人的感觉,但幽默点说,那的确也算是知青下乡生活中一道独特的“靓丽风景线”。       


作者董桂森,网名燕津,70岁,天津十九中六七届初中毕业,1969年赴承德地区围场县插队落户。1972年选调到承德矿山机械厂,当过工人、业务员、中学教师、宣传干事等。现居天津。


最后于 2020-11-13 被cdzq编辑 ,原因:
最新回复 (0)
全部楼主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