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的诗词常被人作为书法作品的是“大江东去”和“明月几时有”。有人于我索字,点明要写。这两首确实不错,既气魄浩大又思绪绵长,很适合青年人。“为什么呢?”(戏说):写横帔或条幅,前者悬办公室激励斗志,瞧,老英雄们都“浪淘”下去了,这回轮到咱了;后者挂在餐厅卧室,高处太寂寞,归来歌舞喧,举杯邀明月,关灯思婵娟。
  说来苏轼还有一首《江城子》,比较适合写给老年人。全文是:“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酒酣胸袒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这就真真令人佩服,宋朝的苏老爷子简直帅呆了!左边有人牵狗,右边有人架鹰,全都有人伺候。而不是有书解释自己个又牵又架的,那就成了下人了。人家苏老爷子得穿好衣服骑骏马再弯雕弓,呼啦啦千骑上山岗,要去射点什么。但又绝不射一般的鹿呀鸟呀兔呀,人家要射虎,射星星(天狼星)。厉害不,明知射不着也射。当然,他是借此以示杀敌报国之志。但如此也就把“老夫聊发少年狂”的狂态写得酣畅淋漓尽。后人若想学到他这份上,不易。
  在我年少时,眼里的老年人真叫老。也不过五十多岁,就像霜打的茄子拉秧的瓜,满脸沟壕弯腰的虾。原因也简单,一个字:累。身累:一家老小睁眼就得要吃要喝,工资就那几十大毛票,粮食就是本上那点定量。可日子还得往下过,煤球炉子还得让他着着,咋着?那就得玩命干;再就是心累:我的祖宗,前场运动还没结束,怎又来了新运动了?要是口粮这么个来法可就好,可偏偏不是。自己交待不过去不说,还影响子女前程,想想,五脏六腑哪都串着气的难受。如此一来,没个不老得快。
  有幸的是风雨过后遇彩虹,就是赶上个夕阳红,也是宏福大焉。现在老年人与先前老年人的境遇不能同日而语。其实现在许多人也并不真的老了。为了年轻人的成长成才早担大任,且不当伯乐也免送一程,耳中但听着单田芳沙哑的嗓子说“有道是长江后浪推前浪,社会上新人换旧人。”甭等大水来,乍闻潮声起,就主动报名把自己“浪淘”出局。再借春晚蔡明那句“为什么呢”?就为喜遇千载难逢的太平盛世,遂愿归家园尽享幸福晚年。
  城里虽不能采菊东篱下,但可以养宠物犬玩鸟放风筝唱戏唱歌跳舞。大清晨爬山,嗖嗖走得像小伙子一般,寻块空场练功,踩得地面噔噔的,震得老树嗡嗡的,有劲!胡琴拉得噌噌的,铜锤大嗓轰轰的,过瘾!百灵叫得生生的,风筝线拉得绷绷的,得意……这等日子,我想就是苏东坡再世陶渊明重生,也会羡慕不已,亦会重新计划自己的晚年生活。
  汉献帝建安十二年七月,曹操北征乌桓、完成了统一北方的大业。中秋过后,曹操班师回朝。大军经过十多天的艰难跋涉,来到了河北昌黎。这里东临碣石,西邻沧海。曹操屹立山巅,眺望大海,不禁诗兴大发,脱口吟道:“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返回军营之后,仍心潮起伏,久久不能平静,挥笔又写下:“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悠悠岁月,包括许多耄耋老者都用这诗激励自己往前奔啊奔,然而却忘问曹操写这诗时多大年龄。我查了,建安十二年,曹操53岁。哇!敢情三国时53岁就称老骥了。这可好,老曹啊,你一句“志在千里”,可把后代“老骥”们累够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