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里荡春风,坐在家中沏一杯茶,拿一张《承德晚报》,或从头版往下看,或从末版往前看,细细的品味,绝对是很惬意的事。

现在的《承德晚报》初创时叫《热河晚报》,是我(时任社长)起的名字。那时地、市尚未合并,但报社已率先兵打一家将合一处成了一家人,出着《承德群众报》农村版和城市版。到了1994年冬,决定日报扩大版面(办大报),晚报创刊。为此,我和总编辑张树檀等人驱车奔石家庄、北京、天津、秦皇岛去考查。先后去了《燕赵都市报》、《燕赵晚报》、《北京晚报》、《今晚报》(天津)《秦皇岛日报》等。

考察过程挺有意思。事先也没联系,去了自报家门,然后坐下就问这问那。接待也各不一样,去石家庄住省文化厅招待所,是我当文化局长时认识的朋友接待,很热情。但多数则是给倒杯茶,说完了就拜拜。那时住店很不方便,尤其在北京天津,转半天也找不着住处。吃饭也是进饭馆各吃各的,舍不得吃好菜,偶尔才有谁大方请大家嘬一顿。说来这也不过十多年前的事,想想都有点隔世之感了。

从秦皇岛回返经青龙县,当年我在这县下乡插队。在车上得知县委书记姓王曾是通讯员。我以为不认识,不料下车一见面乐坏了,这王书记是老熟人,我当初插队时,他在公社供销社商店卖盐什么的。王为人老实,一个知青逗他抢他军帽,隔着大木头盐柜,他干着急追不出来。王才与我握手就说起此事,皆大笑。吃饭时用那种老瓷酒盅一口一个的干,令我兴奋。为创晚报遇旧友,这故事岂不是晚报里的极佳趣文。

把晚报名与“热河”连起来,没有任何别的意思,就是感觉这个名字有韵味:热河老城,到了傍晚,夕阳余辉倦鸟归林炊烟飘起,这时街上有报童喊看“热河晚报”了,多美。也曾有人提醒别牵扯到当年的这个派那个派,我说我不知道那些事也不往那上去想,就用这名。报名是托人请赵朴初先生题的。当时想承德庙挺多,用他的字合适。两张报,一为郭沫若题,一为赵朴初题,都有特色。待后来改成承德晚报(还有日报)我觉得也有道理,因为情况变了,各种报纸多起来,改了能表明咱这张报是正宗,不是几个人一凑就出的那种小报。

《热河晚报》一问世就受读者喜爱,历时十余载,如今已成品牌报纸。我因近年来喜爱上写随笔,对晚报愈发情有独钟。原因呢?亦因为晚报对随笔也情有独钟。随笔这文体,不甚讲究格式,只要心中有感受信笔写来即可。文章既可轻松活泼,又可凝重深沉。既可谈古论秦汉,又可说今道当下。绝对是茶余饭后最好的一种文化享受。

现在我给好几家报纸副刊长年供稿。有晚报,还有晨报,量不小。实话实讲,也是写了好长时间,才练出来了,一开始也不行。这功夫表现在一要快。有时人家急用,你马上就得写出来。若1500字,须在两小时内完稿再发出去(电子邮件,手写稿过时了)。说等我琢磨两天再写,往下人家就不找你了。二是文章要有特点有风格,跟别人不一样。读者看了开头就是知道是你的。三是要有幽默感,能把人看笑了最好。四是切忌作者端着架子写,总在那要指导或教导谁什么,那是最没意思的。当初我们外出考查回来总结,最一致的看法就是:晚报,首先别办成小日报,别的,都好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