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初二晚,无意间搜到戏曲频道,正唱着《大保国》。史依弘的李艳妃、李军的杨波,安平的徐彦昭。这是上海的组合,头一次见。几位唱得都不错,特别是史依弘,梅派,柔美为重,唱着急发火的李艳妃,却也很到位。

往下《探皇陵》,是天津的康万生,嗓音条件太好了,扮上也跟清唱一般爱晃脑袋。到了《二进京》,是天津邓沐玮的徐,凌珂的杨,吕洋的李。吕洋是程派,程派唱对手戏与小生合适,如《春闺梦》张火丁和宋小川。有一次忘了程派的谁唱《武家坡》,让人听着总觉得王宝钏和薛平贵对不到点上上但没想到今天吕洋与须生、铜锤的对唱很到位。且依我看,李艳妃心情不好,程派演她挺合适。只是先前程砚秋的代表作没有,当今程派名家李世济、张火丁、迟小秋等,也没见谁唱李艳妃。张君秋当年与谭富英、裘盛荣唱《二进宫》属强强合作,后李艳妃这角色就多属张派了,眼下王蓉蓉应为头牌。天津的王艳前些日子也唱过,嗓子扮相都好,但她是尚派。在她俩之前当然还有李维康。李维康集梅、程、张(君秋)之长,前些年势头强劲,颇要自成一派,这二年可能年龄大了,把风光让给了后来人。当今能唱李艳妃的甚多,但效果得看对手是谁,要是于魁智、孟广禄,就悬。这三个角色,要强皆强,谁差一点,一张嘴就显露出来。

说了半天,应该说,于魁智、孟广禄、李胜素的《大、探、二》是难得的最佳组合。只是偶尔合作一次,就少见了。现今于、李轻易不与别人唱,孟广禄除外。孟广禄则与数位唱过《二进宫》。只是他一张口,就容易把那旁人盖了。王佩瑜到天津唱专场,挺好的事,却唱一出《二进宫》。按说孟广禄是捧着唱,可一对比,就显得王的声音质量不行,掌声都给了孟广禄。北京团杜镇杰的杨波也不错。不过,杜的道白更好,唱起来声音有点靠后,听着不痛快。张建国的奚派有特点,可惜张这些年嗓子高音弱,《二进宫》里杨波的唱段又特别要嗓子,所以几乎没见他演这出戏。

我儿时跟老父亲(我排老六)去看戏,最怕看《二进宫》,尤其是李艳妃坐那一唱“李艳妃,坐昭阳……”我就想跑,但又不好跑,那时天津戏园子都是一排排的座了。电视剧里的那种围着桌子又是茶水又是瓜子的,到上世五十年代后没有了,卖吃的顶多在前厅有个柜台。买了可以带进去吃。天津人爱吃崩豆,没法子我只好一边磨牙一边耐着性子看,稀里糊涂倒也弄个脸熟耳熟。我父亲和许多老者,是一到那些精彩唱段时,都闭着眼听。正所谓听戏。《二进宫》这戏没多少动作,主要听唱,听戏用在这很合适。

这出生、旦、净的唱工戏。总名本叫《龙凤阁》,内三折分别为《大保国》、《探皇陵》、《二进宫》,又称《大、探、二》,一般观众也用《二进宫》做统称。但列戏单就得分清楚,各是一折。这戏从剧情上看很简单:皇上死了,太子年幼,太师李良谋纂龙楼,他女儿李艳妃同意让他坐上三年五载。众大臣敢怒不敢言,唯有千岁徐延昭、兵部尚书杨波坚决反对,在金殿上力争,豁出性命“大保国”;往下朝柄危急,徐延昭夜“探皇陵”,杨家兵马到,除了李良。大功告成,徐、扬“二(次)进宫”,此时李后已被她父软禁。徐、扬开始有意不挑明,先论说前者事由因果,李悔恨不已,于是就引出许多精彩的唱段。

这事说的是明穆宗。历史上的明穆宗毁誉参半,因荒淫后宫早逝。但这段戏却是虚构的,可虚构了反倒有好戏可看。不过,这戏也有点不足,就是李艳妃前后对她父亲态度的转变,太突然,就一两句“断了水火,封锁朝阳所为哪桩。”先前全靠听,很难听清。既便现在有字幕,不看几遍,也费解。好在京剧的优势之一是唱,像《二进宫》三个角色大段的唱,一旦听熟,就喜欢了。再听,便能觉出哪个组合好,哪个人好,这就有意思了。当然,往下如果自己能学着哼几句,就属过瘾。可若跟弦三个人对唱,别说唱出味道,就是能唱下来,就很不简单,比起《智斗》,难多了。

说到底,过年听这出戏,是一次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