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一年,我在村里种香菇

老骑手 2022-11-20 29


那一年,我在村里种香菇

老骑手

孙女告诉我,老师教她们种蘑菇了。我告诉孙女,爷爷二十多年前就种过蘑菇。孙女要我讲讲种蘑菇的故事,把我的记忆拉到27年前。

19958月,根据市委要求,局里派人到分包村抓基层组织建设和扶贫工作。我主动请缨,带领两名同事进驻平泉县哨鹿沟村。先住了几天村部。可村部只有两间房,三张床挤在里间,外间一地的炉灶、桌子、橱子、椅子,人转身都难,加之天冷后无法取暖。村干部与我局领导商量后,安排我们住一村民家并与其同吃。局付房租,我们交伙食费。那时,驻村人员每人每天补助2.4元,我们按考勤每人每天交3元。

哨鹿沟村集体除村部的两间房和一个米面加工厂,再无资产,村部的房基地都是村民小组(之前的小队)的;“三提五统”收不上来;村干部工资无着落,工作无积极性。驻村工作组的任务是五项,发展经济帮助农民脱贫致富是其一。平泉县是食用菌大县,许多偏远的乡村靠栽培食用菌脱贫致富,哨鹿沟村却一个栽培户也没有。多方走访调研后,我们把组织村民栽培香菇作为重点之一。

从入村到1995年底,我们两次组织村民外出参观,三次请县食用菌总公司技术员到村讲课。食用菌总公司承诺:对栽培食用菌的农户,包技术指导、包成功率、包产品收购。我们承若:栽培食用菌的,我局垫资为其购买原材料,我们给予全力支持。尽管如此,仍只有7户村民报名。我们下决心:即使一户也要全力支持。

栽培香菇需要大量的刺槐木屑,平泉县域内已很难买到且价格较高。通过工商所,我们在承德县三沟大沟里找到了锯沫子。19961月,我们从县酒厂借了200条麻袋,用局里的车跑了两趟,为村民买回400麻袋。为了减少费用,几十吨的锯末我们自己装卸。

正月十六我们到村,逐户督促做好准备工作,跑县食用菌公司定购塑料袋和菌种,租装袋机。正月二十五,村民聚集在岳振祥家,按照技术员的示范,拌料、装袋、装锅。栽培香菇,将食用菌、麸子、白糖等按比例拌好,用装袋机填入长40公分、直径10公分的塑料袋,扎好口,高压锅蒸杀菌消毒。蒸锅是重要设备。各户院里砌炉灶,上置大铁锅,围锅砌两米高墙。用时锅里加满水,锅面架板条,香菇棒一层层交叉摆与围墙平,每层之间垫木棍以通气。一锅装1000余袋。装罢用塑料布、棉被等捂严压实,严防漏汽。之后点火,将大锅中水烧沸,直至将菌棒蒸透。村民说正月二十“填仓”的好日子。第一锅装完后放了一挂鞭。接下来,户轮流互帮互助。又有几户村民看好了,要求参与,已经参与的要求又扩大规模我们自然支持,组织成立了村食用菌协会。

菌棒蒸熟后,要在无菌的接菌箱内将菌棒塑料袋扎孔,种入菌种在室内摆好每天翻动通风,防止霉变。待棒上的一个个白点长菌丝,菌丝一天天扩大,直到菌棒变成白色。完成接菌,我们买搭棚用塑料薄膜分到各户,请技术员到村指导搭棚、搭架8月,菌棒入棚上架,又请技术员指导后期管理。眼瞅着香菇从菌棒中钻出来。开始是一个个小疙瘩,几天功夫顶出厚厚的褐色圆顶,雪白短粗的腿。

8月末,香菇进入采摘期。香菇肉厚味浓,营养丰富,因昼夜温差菇顶出现龟裂的被称为花菇,是菇中的上品,开了伞的叫菜菇。县食用菌总公司主要收购花菇,烘干后外销日本、韩国,收购价每公斤8元;菜菇用于内销,收购价每公斤2.4元。由于缺乏经验,我们村收获的花菇少、菜菇多,买不上价种植户很有想法。我们一面请技术员到村指导,一面考虑帮助菇农另找销路。

当时,人工栽培香菇从福建引进时间不长,承德市区市场还见不到。我想能否把香菇卖到承德,既带动生产,也丰富消费。回局汇报后得到认可,我们实施了“带领农民闯市场”活动:编写印刷了2000张彩色宣传纸;到报社找熟悉的编辑记者请求支持;协调分局在早市留出摊位;建议领导组织机关同志到市场帮助造势。97日,我们带领十几名菇农,每人带二三十斤香菇,起大早乘火车到承德,坐公交赶到避暑山庄德汇门前早市,市局、分局的同志已等候在那里,市场一侧摆了几张桌子。大家招呼菇农到桌前,成筐成袋的香菇放在地上,小包装香菇摆到桌面,拿起彩色宣传单吆喝起来。那时,德汇门前还是广场,一早进出山庄的,逛早市购物的,人来人往络绎不绝。工商干部着装整齐帮助农民站摊卖货,从未有过的场景引得人们驻足围观。许多人拿着香菇看、闻、问,还有人掰一小块用舌头品。我们递上宣传单,一一回答问题。菇农一开始不敢吆喝,过了一会儿放开了,自豪地渲染着香菇的种植过程、香菇的营养、吃法和味道,这个一斤,那个二斤的卖了起来。市报、晚报的记者也在人群里转悠着。

7点半早市结束,带来的香菇还剩几十斤。我和大家商量:想回家的回家,想在市里转的自己去转,剩下香菇想进市场继续卖的我给安排,看谁愿意跟我到清风一条街进餐馆问问。商议一番,剩下的香菇统交两个村民与我转清风街。

位于二仙居桥西的清风街,是改革开放后承德市区第一个集贸市场所在地,我曾在这里主政一年多。1988年市政府迁移了市场,建设了约500米长、到三层的仿清建筑,多用作餐馆,是市区最繁华的餐饮小区。我带着菇农从街东口向西逐餐馆推销。餐馆经营者多也不熟悉香菇,经沟通留个三两斤试试,如果好用再与我们联系。也有的对我们爱搭不理。一个餐馆的老板娘鄙夷的表示不要香菇,可以送我们几块钱。我当然不会接受她的施舍,她的嘴脸则至今不忘。

在清风街及附近转了一圈,所有的香菇都卖了。与菇农分手后,我到报社沟通情况。对此次活动,市各新闻媒体都给予了宣传。910日《承德日报》头版刊发报道:《乘车夜行二百里 贩卖香菇赶早市 哨鹿沟村民进城闯市场》。后来得知,这篇报道获得河北省年度新闻奖。

那一年,哨鹿沟15户村民种植香菇约5万棒,产值 20余万元。

2022年6月


最新回复 (0)
全部楼主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