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节气”申遗与“梅表姐”和时节的约会(连载)

杭州知青老诸 2017-2-27 5208

最新回复 (118)
全部楼主
  • 杭州知青老诸 2017-9-14
    101

    清明也是一个思乡的节气。“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宋代诗人吴惟信在《苏堤清明即事》中对西湖春景和游客踏青的描写,勾起我对杭州春天的怀念。身在花城的我始终也忘不了花一般的家乡,也惦记着应清明节气开花音讯的风候。它们是一候桐花、二候麦花、三候柳花。说真的,我时常很困惑,究竟是花应风而开?还是风应花而来?它们之间到底是哪一个更守信地赴约的呢?

    第一候代表的花信风是被称为“粲凝瑶华”“烂舒朝 霞”的桐花。

    看到这个花名,不禁想起了家乡的梧桐树。花信风的桐花是不是梧桐花呢?记忆中,南山路和北山路两旁都种着许多高大整齐的梧桐树,那宽宽的树枝叶把天空的阳光都遮住了,夏天一身的阴凉,秋天一地的金黄,很美很惬意。可我从来没有留意过它的花是怎样的?是那种满树都是小喇叭花形状似的淡紫色的花朵吗?是一簇一簇地相互簇拥着,悄无声息的在晨风中摇曳着,散发出阵阵幽香的花吗?

    我试着寻找解答。原来梧桐是一个通称,它包括了梧桐和泡桐,它们的花朵也各为其主。家乡的梧桐树缘自世界著名的行道树——法国梧桐。它属悬铃木科,只是因为叶子似梧桐,才被大家误以为是梧桐。中国梧桐的花朵圆锥花序顶生,四月开花嫩黄,小如枣花;法国梧桐的花朵头状花序球形,似果子而不像我们通常所见的花,最关键的问题是它们和节气花信风的桐花都不搭界,完全是两码事,代表花信风的桐花是指泡桐花。嘿嘿,差点摆了乌龙,张冠李戴了。

    “莫道春花已怡尽,点滴桐花春不老。”真正的桐花是怎样的呢?冥思苦想也不记得自己是否见过泡桐树?至少在广东我没有见过。从图片上看它裹着黄褐色星状绒毛,密密地簇生着,犹如一个个花塔,外层的花朵有点像塔上的铃铛。每朵桐花,由灰青的花萼托起,花分五瓣,好像喇叭,白色紫色的花瓣里面可见紫色的星星点点,泡桐开花时,整个树冠都缀满了花。春风吹过,桐花簌簌作响,花朵纷 纷飘落,正所谓“春风不忘遗落痕,催得桐花半醒来。”据说桐花气微香,味微苦,却也有不少孩子嘻闹的捡拾起地上的泡桐花,掐掉花萼,从花茎根部挤出晶莹的花露,然后把小喇叭放进嘴里轻轻啜吸,想必那花的味道定是很甜的了。桐花开时,正值多雨的季节,漫步在树林中兴许可見到紫中带白的落英与丝丝细雨交织而成的花瓣雨,既诗意又寂寥。可惜,我只有在脑海中想象这个妩媚动人的场景了。

    第二候代表的花信风,是被称为“轻化细细”“万顷雪光”的麦花。

    说来惭愧,虽然我知道麦子有大麦、小麦、燕麦之分,但我没有经历过农村的生活,根本认不清它们的模样,更不知道麦花是怎样的花了。或许,生活在城市的许多人和我一样也不知道吧?(呵呵,为了介绍这些自己不知道的花候,我只有尽力的通过查找资料去认识它们,了解它们,然后纸上谈兵,真是不好意思。)“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读了宋代诗人范大成的《四时田园杂兴》诗,我 知道了麦花开放的时间,问了度娘,我了解到麦子秀穗叫吐花,颜色呈白色和绿色。遗憾的是麦花的花太小了,它不引人注目,还是世界上寿命最短的花之一,只开5至30分钟就凋谢了。“花间生命须臾美,孕育丰收满地金。”正是这微不足道的麦花孕育了饱满的麦粒,让小麦成为世界上总产量位居第二的粮食作物,给农民带来希望和收获的幸福,也给我们送上营养丰富的面食和舌尖上的享受。

    对了,酿造啤酒的主要原料麦芽也来自麦子呢。知道吗?世界大麦80%产量被化为啤酒,灌进人们肚子里了。(1斤大麦大概可以做4~5斤啤酒)。去年我在都柏林参观著名的“健力士啤酒展览馆”时,有幸看到了酿造啤酒的全过程。(首先大麦经过发芽、烘焙、碾碎、与热水混合、然后捣成浆糊、随后虑出液体、并与啤酒花一起煮沸、添加酵 母开始发酵、经过澄清、熟化、最后包装成品。)听着讲解员仔细的介绍,看着巨大的机器滚动着,散发出一股带酸带甜的香味,捧着免费赠送的大大一杯啤酒,酒不醉人人自醉了……

    第三候代表的花信风,是被称为“开从绿条”“起絮飘 雪”的柳花。

    柳花俗称柳絮,又叫杨花,它没有红艳馨香,也没有楚楚动人的花瓣。它是花吗?苏轼在《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 词》中道:“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现代有人说从植物学的角度看,轻舞飞扬的杨花并不是花,只是杨柳的种子。但古典诗词中,却都将之称为“杨花”。由于杨柳别情依依,杨花飘浮无依,所以诗人们看到杨花,都不免多情善感,借花兴叹。虽然大多诗词有如“溶溶春水杨花梦”, “随风命似佳人薄”,却也留下了诸如:“好风凭借力, 送我上青云。”一类洒脱词句,令人对柳花刮目相看。

    柳树开的花,呈鹅黄色。柳花熟,随风起,状如飞雪。清明三番花信风里我真正见过的就是柳花。记得有一年暮春时节,我和先生来到南浔这座曾经“耕桑之富,甲于浙右”的小镇。眼前的小桥流水、黑瓦白墙、小莲庄、颖园,嘉业堂藏书楼,清代张石铭和张靜江故居都没有让我动情,倒是环绕在河堤边满眼低垂的柳枝被风吹得柳絮满天的景色引起 我的惊讶。正是午膳时分,我们随意的在一家号称“沈家饭店”小饭馆坐下歇息吃饭。虽是“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唤客尝。”却有不少柳絮无意似多情地飘落在身上、碗里、躲也躲不开,拨也拨不及。老板娘笑吟吟的陪着不是,我们笑呵呵的照吃不误。

    饭后行走在古镇路上,但见整个小镇的空中都飘着柳絮,那柳絮“似雾中花,似风前雪,似雨余云。”无根无依,轻飞乱舞,别有一番神奇情趣。正如北宋著名词人晏殊在《踏莎行》中所道:“小径红稀,芳郊绿遍。高台树色阴阴见。春风不解禁杨花,濛濛乱扑行人面”。柳花为这个季节平添了一分特有的风情,柳絮给古镇的桃红柳绿蒙上了一层浪漫的色彩,小桥下的河水也被染成了斑斑点点……


  • 杭州知青老诸 2017-9-14
    102

    现在,我回到我的书房来了。刚刚有一只美丽的小鸟停在阳台的栏杆上,叫的很好听。它歪着头打量着我们,好像不怕人?我靠着落地玻璃门站着,悄悄地用手机拍下它,先生想把它留住,它不愿意,飞走了。我的心突然悸动起来,不知道这鸟儿从何处飞来?也不知道它会飞往何方?人,不也一样?

    《寒食》唐·韩翃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煙散入五侯家。

    《苏堤清明即事》 ·吴惟信

    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

    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

    《临安春雨初霁》 ·陆游

    世味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

    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

    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

    《郊行即事》 ·程颢

    芳草绿野恣行事,春入遥山避四周;

    兴逐乱红穿柳巷,固因流水坐苔矶;

    莫辞盏酒十分劝,质控风花一片红;

    况是清明好天气,不妨遊衍莫忘归。


  • 杭州知青老诸 2017-9-14
    103



    (待续·14/9)


  • 杭州知青老诸 2017-9-19
    104

  • 杭州知青老诸 2017-9-22
    105


    《谷雨》·健民杭州知青)

    水从云下,雨生百谷。风回明庶,春气乾坤。

    雨露滋润,生华于野。陶育万物,天地之恩。

    布谷鸣啼,春播忙演。青黄相接,拔苗舒身。

    莺歌婉转,绿萍始生。牡丹雍容,槐花香薰。

    上善若水,上德为公。甘霖润谷,五谷养民。

    好雨知时,厚泽九州。好雨净洗,大地无尘。


  • 杭州知青老诸 2017-9-22
    106

    黄昏时分,我终於下了飞机。

    夜幕降临,我坐在电脑前了……

    退休后总是在“宅”与“游”之间徘徊,一靜一动。要么日日不出门,与世无爭,要么天天在路上,放飞心情。出发的时候,我查了日历,我希望在今天赶回来。凌晨,在睡梦中被哗哗的雨声吵醒,原本感冒发着低烧昏昏沉沉的我,突然感觉头脑清醒了许多,精神也好多了。我暗暗称奇,这么多日子一直是天公作美日出日落,偏偏今天下雨了,莫非老天爷也在提醒我今天是谷雨?

    很累,内心挣扎着,是否能绕过去不写了?真的有点倦了。为甚么要自己难为自己呢?整理完行李,习惯地为自己泡上一杯龙井,闻起来清香依然,只是先前碧绿的茶叶有些发黄了。绿茶要新,不能隔年,即使我把它放在雪柜,味道肯定也不如当年的了。脑子里总觉得今天这个日子和茶有关,依稀记得一句诗“正好清明连谷雨,一杯香茗坐其间。”呵呵,还是放不下谷雨。这节气的文章和绿茶一样,一错过便是隔年,趁着自己还没有彻底厌烦时,抓紧写了吧。

    作为春季最后一个节气,每年4月19日~21日视太阳到达黄经30°时为谷雨。谷雨是甚么意思?顾名思义是“雨生百谷,春雨可贵”的意思。它是“清明”后反映雨量变化的 一个节气,预示着谷雨时节雨水充足适合榖物生长,旨在提醒农民时雨将降,不要误了农事。

    我发现与节气相关的民间流传故事都挺神话的,谷雨也不例外。据古本典籍《淮南子》记载,开天辟地以后,人类经过了几十万年没有文字的日子,到黄帝时代,朝中出了个能人仓颉。他辞官外出,遍访九州,造字三年,摆脱了人间没有汉字的苦难。黄帝于春末夏初发布诏令,宣布仓颉造字成功,并奖了个金人给他,还号召天下臣民都向他学习。可仓颉思想觉悟很高,他不要金人,只想要五榖丰登,让天下的老百姓都有饭吃。他的功德感动了玉皇大帝,赐给人间一场不平常的暮春喜雨,落下无数黄澄澄的榖米,于是,后人就把这一天定名为谷雨。

    还有一个民间传说,有一个水性极好的青年,他生在谷雨,取名叫谷雨。他从洪水中救起一棵牡丹,由此发生了一段和牡丹仙子丹凤姑娘可歌可泣的爱情故事。为了打败祸害人间的秃鹰,谷雨不幸被飞剑刺死。他死的时候正好是谷雨,遇难时年仅二十一岁,被埋葬在赵老大的百花园中。从此每逢谷雨时节,牡丹就会开放,表示对谷雨的怀念…… (传说总是那样美丽动人,信不信就由你了。)

    “枪旗冉冉绿丛园,谷雨初晴叫杜鹃。”古人在谷雨节气留下的诗词中有许多和茶叶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为先生特别喜好茶叶和茶具的收藏,耳濡目染,我也知道一些有关知识,和茶亦结下不解之缘。说起来中国地大物博,茶叶品种有几千种,名茶也有数十种,喜欢喝甚么茶乃是一种缘分。正所谓“一啄一饮,莫非前定。”我自然是喜欢喝家乡的龙井茶。因为龙井茶的文化含量和底蕴经过历史沉 淀,是其他的茶叶无法企及的,就绿茶而言,龙井茶是当之无愧的国茶。每年初春,是杭州最美的季节,也是龙井新茶上市的时节。从梅家坞、龙井、杨梅岭到更远一些的龙坞、双灵、外桐坞,一个个小茶村,在春日中云遮雾绕,泉水叮咚,伴着龙井清香,醉人心扉。苏东坡有诗:“欲把西湖比西子,从来佳茗似佳人。”虽然龙井村被乾隆皇帝御封的十八棵茶树可望不可及,但我总是要想方设法托人买几斤明前龙井茶回来。早年去梅家坞农民那里还能买到用纸包着的明前茶,虽然包装简陋,但正宗。近几年买回来的龙井茶包装华丽,里面恐怕就山寨了。假以时日,回到杭州,用虎跑泉的清水冲泡龙井新茶,那靜靜品茶的意境该是何等的优雅,何等的享受……

    见到百度资料说谷雨茶与清明茶同为一年之中的佳品,我不敢苟同。绿茶讲究的就是尝新,越新越珍贵,时节不同,档次肯定不同。明前茶是清明前採摘的茶叶,那时节的茶叶非常娇嫩,数量很少,当属极品。谷雨茶,是谷雨时节採制的春茶,又叫二春茶,(即我们通常说的雨前茶)除了嫩芽外,还有一芽一嫩叶的或一芽两嫩叶的。一芽一嫩叶的茶叶泡在水里像展开旌旗的古代的枪,被称为旗枪。一芽两嫩叶则像一个雀类的舌头,被称为雀舌。雨前茶和明前茶虽不可同日而语,但也算是上品。说实话,这年头喝正宗的雨前茶兴许还容易些,喝真正的明前龙井茶就绝对不容易,差不多是一种奢望了。

    谷雨第一候是“萍始生”。萍是浮萍,为绿色藻类,谷雨时雨水丰沛,浮萍也随之大量繁殖,随水飘浮而生,因为浮萍含丰富蛋白质及有机物质,是农家重要的饲料,被认为是节气指标之一,所以成为谷雨的第一候。

    谷雨第二候是“鸣鸠拂其羽”。鸠是指斑鸠。鸣鸠,是因为其时鸠春鸣性也,拂羽,因为其时当换羽矣,其羽又甚厚,故梳理。此时,斑鸠不仅鸣叫,更拍动羽翼四处飞翔,好像是在提醒农人在雨生百谷之时不要忘了谷雨种花,也不要误了对雨採茶。

    谷雨第三候是“戴任降于桑”。戴任又名戴胜,是一种体态独特的小鸟。它头上戴有一顶醒目的棕栗色羽冠,展开时好象一把花蒲扇,红棕色的体羽,配上洁白的横纹,显得颇具风趣。它会飞到黄河至长江流域一带,常栖息于农家常种植的桑树与麻树之中。北宋欧阳修对此有曰:“陂田绕廓白水满,戴胜咕咕催春耕。”

    古代有诗云:“诗写梅花月,茶煎谷雨春”可惜我二者皆不会,饮茶看花也只是菜鸟水平,所幸现在有度娘,碰到不明白的事情可以去问问她。不过这只是一个求知的捷径,并不能解决全部的疑惑。很多时候,答案会千篇一律,人云亦云,五花八门,真假难辨。有时甚至是幼稚可笑,不知所谓。也有时会找不到答案,或者答非所问,莫名其妙。因此,只能是借鉴百度参考,更多的学问还得靠自己用心的 去学习探索,然后经过了解和消化,才能敲键码字,希望写出来的文章尽可能不要嚼别人吃过的馍吧。


  • 杭州知青老诸 2017-9-22
    107

    谷雨节气的花信风是:一候牡丹,二候酴糜,三候楝花。孤陋寡闻的我只认识牡丹一种花,其它两种只好现学现说,看我临场发挥了。好在二十四节气只有八个节气有花候之说,要不然,真得练成花痴了。

    第一候代表的花信风,是被称为“黄金蕊绽”,“秾姿贵彩” 的“百花之王”——牡丹花。

    “问东城春色,正谷雨,牡丹期。”牡丹盛于唐朝,当时的美女丰满性感,张扬艳丽,用牡丹花来形容最为相宜。牡丹花的花朵硕大,花容端庄,品种繁多,牡丹又名百两金、木芍药、富贵花、洛阳花等。因唐代李正封有“国色朝酣酒,天香夜染衣”的诗句,使“国色天香”成为牡丹的雅号。在江南,牡丹花俗称“谷雨花”,有“谷雨三朝看牡丹”之谚。只有在谷雨时分,牡丹和芍药才显得格外精神和美丽。 可惜我家都是在过年时才买牡丹花回来装扮,图个花开富贵的吉利,谷雨时节反倒是不留意了。

    “何人不爱牡丹花?占断城中好物华。疑是洛川神女作,千娇万态破朝霞。”每逢谷雨时节,洛阳牡丹花事必盛。我曾经两次去洛阳参加“牡丹节”,那人头涌涌,牡丹花开的盛况叫人啧啧称奇。之前我以为牡丹花既是雍容华贵的花,肯定十分珍贵,加上牡丹花开时特别脆弱,不小心碰到它,花瓣就纷纷掉落,必然娇生惯养。可在洛阳见到牡丹花多的泛滥成灾,连马路两旁种的都是牡丹花,平凡的如同路边的野花,彻底颠覆了我对牡丹花的印象。

    “当庭始觉春风贵,带雨方知国色寒。”应该是牡丹花的出身并不高贵,它虽然外表娇媚却也曾“历经贫寒”,乾旱和悬崖都能倔强地生长,只是因为武则天的喜爱,才将牡丹从她的家乡移栽御花园,如同它的主子那样从一个寒微的小女子变成整个大唐霸主,当仁不让的成为百花之王。“牡丹花下死,做鬼也风流。”牡丹花的传奇故事太多,三天三夜也说不完,“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扶栏露华浓。”牡丹 花的绝世好诗太多,千秋万代也忘不了。无奈我不那麽喜欢牡丹花,在我心目中,梅花才是花王,道一句“感时花溅淚”,一切尽在其中……

    第二候代表的花信风,是被称为“青蛟玉骨”“羽盖珠幰”的“沉香密友”——酴醾花。

    酴糜,现今写作荼蘼,是蔷薇科悬钩子蔷薇的雅称。半常绿蔓生小灌木,有绿色攀缘茎,茎上有钩状刺,羽状复叶,小叶椭圆形,若以高架牵引藤蔓,可如蔷薇花一样,成为优美的花境。荼蘼有独步春、白蔓君、佛见笑、百宜枝、 琼绶带、雪缨珞、沉香密友等别名,花香怡人,初夏盛开。

    经常见到这样的诗:“开到荼蘼花事了”,为甚麽会这样说呢?虽然我知道字面意思,可没往深处去研究,今天总算被花信风吹醒了。苏轼曾有诗云:“荼靡不爭春,寂寞开最晚。”荼蘼花一般开在暮春。是花季最后盛放的鲜花,茶蘼花开过之后,春天就要宣告结束,所以荼蘼的花语叫作“末路之美”。花开花谢,犹如人生之沧桑,起伏如浪,高低似波。世间所有繁华,都抵不过时光的力量,总是要败谢。任你开到荼蘼,爱到极致,留到深处……

    第三候代表的花信风,是被称为“紫丝晕粉”、“绿罗布叶”的“金铃子”之花——楝花。

    楝花不太被人所知,但若说它就是苦楝花,你是否会豁然开朗呢?它是我国的乡土树种,是与椿树相似的一种落叶乔木。楝树又名苦楝、翠树、紫花树、森树、楝枣树、花心树、苦辣树、洋花树等。它异名繁多,是一种花叶俱美的观赏树。《台湾通史》载有“楝俗称苦楝,以子苦也,晚春开花,朵小色绛,一穗数十朵,植之易长,材可制器。” 日本人山崎青树所著的《草木染染料植物图鉴》中即列有“旃檀”一种,日名“旃檀”即苦楝,低海拔处处可见,实为极方便取得的染料植物。(此番介绍或许有些啰嗦乏味,却也省略不得。)

    每年四五月间,楝花便在和风细雨中盛开了。近代诗人俞平伯在《棟花》中道:“天气清和四月中,门前吹到棟花风。南来初识亭亭树,淡紫花开细叶浓。”想象着那一丛丛淡紫色的小花,缀满枝头,不仅满树绚烂夺目,别有风致,而且芳香馥郁,沁人心脾。“一蓓数朵,满树可观。”怎麽不令人陶醉之中呢。需要提醒各位的是:“此花有雌雄两种,雄者无子,根赤有毒,服之使人吐不能止,时有至死者;雌者有子,根白微毒,入药当用雌者。”若要採摘服用,你得打起十二分精神,千万别弄错了,性命交关哦。

    “小寒”开始至“谷雨”,从第一番的梅花到最后一番的楝花,“二十四番风后,绿阴芳草长亭”楝花开罢,以立夏为起点的夏季便来临了,我也从花海中游出来了。

    看过一本书,作者对花颇有研究,他说百花有百态:“牡丹雍容,富贵之态;莲花高洁,君子之态;菊花淡雅,隐士之态;梅花凌寒,节烈之态;桃花明艳,丽人之态;海棠妩媚.贵妃之态……又有山茶鲜妍、瑞香芬烈、玫瑰旖旎、水仙清绝……更有梨花瘦、玉簪寒、丁香愁、杏花娇……”

    似这般“春欲半,堆砌落花千片。”的美妙词汇我是万万想不周全,堆砌不了的,借此欣赏一下便是极好了。 那么,不妨再欣赏一下与谷雨节气有关的古诗如何?


    《闻道林诸友尝茶因有寄》

    唐·龙兴寺高僧齐己

    枪旗冉冉绿丛园,谷雨初晴叫杜鹃。

    摘带岳华蒸晓露,碾和松粉煮春泉。

    高人梦惜藏岩里,白石垂封寄火前。

    应念苦吟耽睡起,不堪无过夕阳天。


    《茗坡》

    唐·陆希声

    二月山家谷雨天,半坡芳茗露华鲜。

    春醒酒病兼消渴,惜取新芽旋摘煎。


    《芍药》

    唐·王贞白

    芍药承春宠,何曾羡牡丹。

    麦秋能几日,谷雨只微寒。


  • 杭州知青老诸 2017-9-22
    108



    (待续·22/9)


  • 杭州知青老诸 2017-9-25
    109

  • 杭州知青老诸 2017-10-2
    110


    《立夏》·健民杭州知青)

    丽乎中天,维为立夏。天地气交,万物以昌。

    斗指东南,阳火升腾。在天为日,在地为光。

    红紫成尘,麦风如浪。百草并秀,梅青杏黄。

    蛙鼓水田,蝉鸣槐荫。藕花珠缀,蔷薇飘香。

    日新其德,慈光普照。与时俱进,大德无疆。

    日修其业,克己守礼。弘道养正,至善恒长。


  • 杭州知青老诸 2017-10-2
    111

    连绵的阴雨终於告一段落,

    天空露出了久违的阳光,

    灰蒙蒙的心情似乎也随之明朗了许多,

    看一眼日历,哦!今天是立夏了……

    这是去年立夏我写的一篇散文诗开场白。岁月若梦,白驹过隙。不经意间,一年的光阴就从指缝里流失了,而立夏,在战国末年就已经确立了。它预示着季节的转换,为古时按农历划分四季之夏季开始的日子。今年农历的立夏是 5月5日,此时,太阳黄经为45°,“斗指东南,维为立夏,万物至此皆长大,故名立夏也。”正所谓“迎夏之首,末春之垂。”立夏时节,万物繁茂。

    昨天我还在想,这个春天怎么了?

    以往这个时节长袖是昙花一现的穿着,

    现在它却赖着徘徊着不肯褪去,

    居然成了开不败的月季花了。

    日子在复制着。临近立夏的这些天,春天大概真的是意犹未尽吧?广州气候和去年一样变得反常起来,提前跨入夏季的步伐硬生生的被截停,快速的倒退到暮春时节,“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如此的清凉,让人感觉不到初夏的气息,我不得不翻箱倒柜的拿出长袖外衣来穿上。昨天夜晚,居然大雨磅礴,雷声隆隆,莫非春天在以这样轰轰烈烈的方式向我们告别?

    空气中飘出一丝发霉的味道,

    一地的潮湿将我锁在了家里,

    “春眠不觉晓,花落知多少?”

    郁闷得我无病呻吟莫名惆怅。

    呵呵,好一个无病呻吟的我,去年今日怎么没有想到可以顺藤摸瓜的去寻找立夏的史料记载、气侯特点和节气习俗呢?假如当时像今天这样做了,也不至于寂寞无趣到莫名惆怅吧。

    回想去年立夏的时候,我对24个节气是懵懵懂懂不感兴趣的,以为那是农民才需要知道的事情,我也说不出全24个节气名字。想不到后来我会不由自主地闯入节气的谜宫,就像小时候看万花筒那样,发现每一个节气都在变换着五彩缤纷的颜色,那节气月令七十二候、二十四番花信风不断的带给我惊喜,还帮助我穿越千年再见古人的诗词。我快活地用指尖敲出春夏秋冬的音符,键入心底的话语,陶醉在一年四季的风光里……转着,转着,我停不下来了,我有点晕眩,有点疲倦,可我还是抑制不住好奇的心,依然转动着手中的万花筒,也许还会有甚么美丽的拼图会出现?还有两圈了,无论如何我都要把它转完。

    哦,我看到了:“孟夏之日,天地始交,万物並秀。” 这时夏收作物进入生长后期,冬小麦扬花灌浆,油菜接近成熟,夏收作物年景基本定局,故农谚有“立夏看夏”之说。接着,古代将立夏分为的“三候”也跃然纸上了:“一候蝼蝈鸣;二候蚯蚓出;三候王瓜生。”嗯,这个“三候”很直白,不用解释了。正如《逸周书·时讯解》所云:“立夏之日,蝼蝈鸣。又五日,蚯蚓出。又五日,王瓜生。”描述的就是每隔五日孟夏之初就会出现的物候景象。

    今天我才了解“立夏”的“夏”是“大”的意思,是指春天播种的植物已经直立长大了。以前还真没有去思考过这个字的含义,也不知道古代的人们非常重视立夏的礼俗,帝王要率文武百官到京城南郊去迎夏,举行迎夏仪式,宫廷里还要“立夏日启冰,赐文武大臣”以示皇恩浩荡。如今哪用的着从上一年的冬天起储藏冰直到立夏才可以启用?冰是生活中最普通不过的东西了,平民百姓一年四季都可以随意叹冰吃冰制品,最高领导也不会发一块冰来给当官的作奖励, (谁稀罕啊?)呵呵,生活在现代真好。

    古时还有“饯春”一说,“无可奈何春去也,且将樱笋饯春归。”似这般惜春之情送春之意令我不由的想起唐代诗人李商隐《晚晴》中的前四句:“深居俯夹城,春去夏犹清。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写此诗时,诗人刚刚离开了长安这个党爭的漩涡,在桂林当幕僚。诗人借生长在幽暗处不被人注意的小草感怀身世,写出他对晚晴的别样感受, 让我浮想联翩。是啊,没有经历过曲折的人生未必就是幸运的,“若非一番寒彻骨,哪得梅花扑鼻香?”虽然命运结局不容你选择,不由你控制,但境由心造,你可以做你心情的主人,像诗人那样对美好而短暂的事物有一种分外珍重之情,积极乐观的面对人生。

    清和的初夏点明了晚晴的特定时令,我们在赞赏晚晴美丽的同时往往会想起也是出自李商隐的诗句:“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每每对晚景稍纵即逝感到惋惜与无奈。我想,与其把晚晴比作立夏前最后的春光,不如视晚情为我们生命中最后的余辉,因为春去春还来,重季节的晚情只是刹那间的感慨,而生命的最后一段历程尽管也是短暂的,走过了,却不再回来。所以,惟其美好而短暂,便更应值得珍惜。我不想再浪费时间去伤感以往的厄运和痛苦,只想抓紧时间加倍的享受目前的幸运和快乐,珍惜活在人间的日子,珍惜与身边的亲人、朋友相处的日子,就这样 “相离莫相忘,且行且珍惜。”


  • 杭州知青老诸 2017-10-2
    112

    据说江南水乡立夏有烹食嫩蚕豆的习俗,还有甚么尝新活动。可小时候在家乡的立夏,我没有参加过甚么活动,好像听妈妈过说立夏要吃咸蛋?却没见她专门为立夏买过咸蛋,直到现在,家里也没有在立夏吃咸蛋的习惯,更没有玩过斗蛋游戏。蚕豆倒是经常煮来吃的,但我从不认为这和立夏有甚么关系。还有甚么“立夏见三新” “九荤十三素”的说法也都没有听过。从资料介绍得知立夏之日还有畏忌夏季炎热而称体重的习俗,据说这一天称了体重之后,就不怕夏季炎热,不会消瘦,否则会有病灾缠身。可我的记忆中怎么也搜寻不到自己有过这样的经历。说来也奇怪,“称人”习俗还主要流行于我国南方民间呢,不知道是父母不太讲究?还是家乡本身就没有这样的习俗?

    广州人立夏有甚么风俗?会吃甚么?来广东几十年了,我从来没有留意。今天问先生和朋友,他们也说不知道,还说广州人对节气的吃没有那么讲究。我有点纳闷,向来 “民以食为天”的广州人对立夏怎么就没有特别的讲究呢?杭州人每到立夏都会吃立夏饭,而杭州特色的立夏饭分两种,一种是乌米饭,(我还从来就没有吃过呢。)前两天特意问妈妈怎么以前没见你做过乌米饭?妈妈说做乌米饭太麻 烦,这个乌叶要去野外寻找摘採,哪有这闲功夫啊。另一种就是我最喜欢吃的,我家唯一和立夏习俗有关联的碗豆咸肉糯米饭(杭州人叫咸豆儿糯米饭)。记忆中,妈妈做的碗豆咸肉糯米饭糯香浓郁,咸肉油而不腻,豌豆又甜又粉,真是百吃不厌。

    小时候,(呵呵,人老了就爱怀旧)每年新鲜碗豆一上市,我就嘴馋嚷着要吃糯米饭。古代人认为饭中掺杂的豌豆形如眼睛,人们为了消除眼疾,每到立夏以吃豌豆来祈祷一年眼睛像新鲜豌豆那样清澈,无病无灾。我自然是不信碗豆有这样的功能的,我家也不像古人那样只是在立夏吃碗豆,因为我家所有人对糯米食品都情有独钟,有碗豆的季节自然不会放过这个机会,妈妈时不时的就来做一餐碗豆咸肉糯 米饭满足大家的要求。

    每当妈妈买碗豆回家,不用开口招呼,我就欢天喜地的搬个小凳子坐下来帮着剥碗豆,(剥蚕豆就没有那么积极了)看着妈妈把一小块咸肉(有时也会用火腿肉)切成丁块状放入油锅先炒一下,然后将绿油油的碗豆放下去一块炒,盛起。再把浸泡多时的白花花糯米放入锅中,把炒过的咸肉碗豆铺在糯米饭上,然后……我们几个小孩子早就拿着碗,敲着筷子眼巴巴地等着吃热气腾腾的糯米饭了。

    饭熟了,混合了碗豆和咸肉所特有的香味飘出厨房,引得我们饥肠辘辘。妈妈做着最后一道工序,把碗豆咸肉和糯米饭拌匀,晶莹剔透的米粒和着滚圆绿色的碗豆,夹着淡粉色肥瘦相间的咸肉,散发着诱人的气味,看着就让人吞口水。坦白交待一下,装饭时,我经常摆出一副谦谦君子的样子,让哥哥弟弟先装,自己最后一个才去装。不要以为我是学孔融让梨,其实我喜欢吃镬焦(即锅巴)留着小心眼呢。 哈哈,这碗豆咸肉糯米饭的镬焦又脆又香,谁也别和我抢!想起那情景,那欢乐,就像发生在昨天一样……

    应花期而来的风已随谷雨飘远,万紫千红的花朵经过一个春天亦化作尘埃,立夏也快走过去了。

    现在我很轻易的就能吃到碗豆咸肉糯米饭,甚至在其他季节也能吃上碗豆,但再也吃不出小时候的味道,糯米没有从前糯了,咸肉没有以前香了,碗豆也没有过去甜了,立夏也不盼着吃糯米饭了。是物质条件比从前好了?是食品质量比以前差了?还是味蕾一直停留在过去的记忆里?言情作家张小娴说过:“物质的旧梦容易兑现,人生的旧梦却是不可挽回的。”真的是这样吗?

    罢了,总有一些留下来的文字可以重溫一下。即使是旧梦难圆,岁月无情,那些熟悉的人和事渐行渐远,我们依然可以在那里找到的人间情爱,寻得属于自己的宁靜与平和。当然,这不是我写在去年立夏那篇幼稚可笑的散文,而是我一直以来喜欢追根寻源与节气有关的古诗词。

    《山亭夏日》 ·高骈

    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

    水晶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

    《初夏绝句》 ·陆游

    纷纷红紫已成尘,布谷声中夏令新。

    夹路桑麻行不尽,始知身是太平人。

    《小池》 ·杨万里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 早有蜻蜓立上头。

    立夏这一天,古时也称春尽日。不少文人墨客因为惜春难免多情,将满腹心思付诸诗词,留下很多传世佳作。以上三首诗是我偏爱的,如果你愿意和我一起与古人在诗里相逢,梦里相知,也算是一种缘分吧。

    俗话说:心靜自然凉,

    好像这个夏天注定了难以平靜?

    又好像我已经找到了避暑的小屋?

    夏天刚来,我便期许秋天的收获了……


  • 杭州知青老诸 2017-10-2
    113



    (待续·1/10)


  • 杭州知青老诸 2017-10-5
    114

  • 杭州知青老诸 2017-10-15
    115


    《小满》·健民杭州知青)

    麦气勃勃,晴雨暖风。天候向热,遍开榴红。

    无物不长,无地不荣。小得盈滿,大盈若冲。

    麦垅翻金,桑田染翠。天香竞秀,野地粮丰。

    山雀会哨,蜓立荷角。蚕妇煮茧,鹧鸪茶浓。

    月盈则亏,水溢则滿。大成若缺,其用不穷。

    万物自生,天道自然。得天之道,可得始终。


  • 杭州知青老诸 2017-10-15
    116
    本帖最后由 杭州知青老诸 于 2017-10-15 09:23 AM 编辑


    暴雨、狂风、雷电不断地阻挡着太阳的光芒,时间却没能被初夏的雨水打断。你看见也好,看不见也罢,太阳都运行在亘古不变的轨道上,今天它会走到黄经60°,此时便是小满节气和太阳的约定。靠着老祖宗传下的24节气表,我们感知着时节变化四季轮回,“应季而作,应季而收。”该是我做“功课”交“作业”的时候了。

    脑子里莫名的盘旋着一句不知从哪儿记下来的文字:“一花看尽世界,一叶知尽菩提。”虽然用词有点夸张,没有“一斑窥全豹”来得靠谱,但我还是忍不住地喜欢。花开花落,草木枯荣,季节总是趁我们不注意时悄然转换。每一次节气的到来,都会带给我们不同的景色,不同的文化和不同的故事……

    24节气的名称大多可以直接顾名思义,很有诗意。唯独小满听起来有些另类,土里土气的,好像和节气不搭?倘若不是“花事已了”,我是不会去关心小满身世的,当然也不会煞费苦心去迎接它的到来。据古籍记载:“四月中,小满者,物致于此小得盈满。”其含义是夏熟作物的籽粒开始灌浆饱满,但还未成熟,只是小满,还未大满。(我说这名字怎么那么土呢,原来它是一个和农作物成熟有着紧密关系的节气。)

    这是我最后一篇说节气的文章了。(从去年芒种开始写的)当我写完23个节气到小满时,突然发现一个很奇怪的现象,节气里的其它“小字辈”节气,后面总跟着一个 “大”字,如小暑之后是大暑,小雪之后是大雪,小寒之后是大寒,唯独小满之后对应的不是大满,而是芒种。是古人的疏忽遗漏?还是因着“满招损,谦受益”的道理忌讳大满?这让我联想起网上曾经流行过一句颇有个性的 QQ签名:人生“小满”足矣,当须“忙种”辅之。能将两个相连的节气名字巧妙的代入到人生的一个哲理,作者定是个懂节气之人。倘若就此延伸开来,大可以洋洋洒洒写一篇正能量的文章了。

    譬如:“夏天来了,人们的心情消沉而浮躁。没有欲望的人生可能了无新意,欲望过于强烈,又恐贪婪伴随。让我们掌握一个小满的尺度,活得朴素、从容、平和,遂有一种知足感与幸福感”……

    再譬如:“哲理中,总是褒扬谦虚,摒弃自满。生活中,小小的自满其他人尚且可以包容,但大大的自满则会让人讨厌和不允,容易阴沟里翻船,招致霉运和祸端。你瞧,河水满了就会溢出,甚至发起大水。再看小桥流水,细水长流才是永远的风景”……

    而我,却喜欢忠实原义。我在想,每一个节气都因为缘于其独有性,才能从古到今一脈相承吧?小满后面的节气为甚么不叫大满肯定是有缘由的。让我们先来认识一下取而代之的芒种是怎么一回事?芒种的“芒”是指有芒作物,“种”指种子。这节气有两层含义,一是表明有芒作物成熟,二是宣告晚榖、黍、稷等夏播作物开始播种。甚么叫芒?有芒作物又是甚么?不经农事的我真是一窍不通。恶补之下才知道芒是指榖类植物种子壳上或草木上的刺状物,有芒作物是指小麦、大麦等农作物,因为麦类有芒,所以叫有芒作物。对了,我怎么忘了“针尖对麦芒”的成语?呵呵,以前傻傻的只知道这是形容针锋相对的意思,却不知道麦芒是甚么?原来麦芒在这里等着我呢。还有, 芒种的芒与忙同音,芒种节气不正是夏收夏种最忙的季节吗?所以小满之后叫芒种是顺理成章的事,我觉得比叫“大满”形象多了,也合适多了。

    月令七十二候是古代人结合天文、气象、物候知识,指导农事活动的历法,也是我饶有兴趣关注的一个学问。每一个候均以一个物候现象相应,每一个节气都以它特有的方式和哲理,释放着它特有的韵味。小满的三候是:一候苦菜秀,二候靡草死,三候麦秋至。(原为小暑至,后《金史志》改麦秋至。

    第一候“苦菜秀”,说的是苦菜在小满时节已经枝叶繁茂,可供採食。我没有吃过苦菜,听说苦菜苦中带涩,涩中带甜,新鲜爽口,清凉嫩香,营养丰富,还有清热、 凉血和解毒的功能。怪不得《周书》曰:“小满之日苦菜秀”《诗经》也云:“采苦采苦,首阳之下。”如是,小满节气习俗之一的食苦菜,除了度饥荒,调剂口味之外,主要还是用来预防和治疗热症的吧。

    顺便八卦一下,苦菜在古代也叫“荼”,和它极为相似的是“茶”字。但是,唐代之前是没有“茶”字的,古人以“荼”字概况了苦菜、茶、及其他的植物。为了区分,只有“苦荼”才是指茶。至于我们时常说的一句成语“如火如荼”的“荼”则是指荼蓼。这是茅草开的花,轻白又可爱,通常在郊野开得一片片极为茂盛,甚至可以拿来与云彩 之作比。(显然,苦菜和茶是无法担当这个容易蔓延甚至具有燎原之势,方兴未艾的形容词的。)到了唐代期间,人们从“荼”分出别类,创造了“茶”字,此后,“荼”就专属草本植物了,而“茶”是木本植物,和“荼”无关。所以千万不要搞错,以为“荼”就是“茶”哦。

    第二候“靡草死”,指一些在阴冷潮湿季节生长的枝叶细软植物,受不了夏阳的炎热都枯死了。从气候特征来看,在小满节气到下一个芒种节气期间,我国各地都是渐次进入了夏季,在我生活的岭南更是高溫多雨,闷热难挡,不胜至阳,靡草必死无疑了。

    第三候“麦秋至”,经过前面两个候的时间(十天),到第三候时,原来已盈满但未熟的麦粒,已经成熟。古人说:“秋者,百榖成熟之时,此于时虽夏,于麦则秋,故云麦秋也”。我翻译成现代语来说就是:因为只有麦子在初夏即成熟可收,其余百榖都在秋季收成熟而进行收获,所以小满时节是小麦秋收之时节。


  • 杭州知青老诸 2017-10-15
    117
    本帖最后由 杭州知青老诸 于 2017-10-15 09:23 AM 编辑


    因为小满节气是和农作物成熟紧密关係的缘故,小满时节也就形成了很多和农耕有关的习俗。这些习俗,对今人来说,好像真的是太遥远了,被遗忘似乎成了很自然的事情。而我本来就不懂,从小到大就没有过小满节气的概念,到老了才有了对时间的感悟,才开始关注与节气相关的知识,所以谈不上遗忘二字,只能靠临时抱佛脚的方法对小满资料进行搜索和学习。你别说,还真是了解到不少有趣的习俗呢。

    小满在历史上有一个习俗叫“祭三车”,还有一个习俗是“祭三神”。长话短说,“祭三车”指的是水车、油车和丝车。“祭三神”指的是祭祀掌管这三车的神灵,祈求神灵保佑,风调雨顺。坦白说,我对水车油车的故事兴趣不大,对丝车引出的传说倒是情有独钟。(这和我本身的经历有关,在最美好的青春年华时期,我曾经和丝车打过几年交道。)看到《清嘉录》中记载:“小满乍来,蚕妇煮茧,治车缫丝,昼夜操作。”发现古人比今人轻松多了,她们只是在小满时节才煮茧缫丝,我却是一年四季都在车间里 “治车缫丝,昼夜操作”,想起那紧张劳累艰苦的丝厂生活,恍如隔世…… 、

    有人说,过去的职业,总会有用武之地的,一技在身,永远不会成为多余的东西。在我漫漫人生路上经历过好几种不同的职业,带给我不同的技能,有些的确可以相伴终身,唯独缫丝技能离开了旋转的立缫车就用不上了。(也不能说一无是处,穿针引线的技能还可以用一下,就是发挥的机会极少,近两年眼睛开始老花了,这技能自然是完全荒废了。)但没关系,重要的是经历过这一职业,炼就了我性格里那块坚强的傲骨,以后的人生吃再多的苦,受再多的伤,我都可以一直勇敢的面对。(是的,连缫丝工这样的职业都熬过来了,这世界上还有甚么事情可以难倒我?)以往,在致青春的时候我总是感慨自己生不逢时,有悔青春。今天,在说小满节气的时候,终于意识到,过去所有的时光其实都没有浪费。

    被后世尊为“蚕祖”,被民间称为“蚕神娘娘”的是来自西陵,名叫嫘祖的女子,她也是我们祖先黄帝的正妃。(虽然网上还有其他的版本,但直觉告诉我,这个说法比较靠谱,其他甚么马头娘、蚕姑、青衣神之类的只能算神话故事了。)相传小满时节是蚕神诞辰日,此时蚕茧结成,正待採摘缫丝,为了有个好收获,也为了表达对蚕神的感激之情,养蚕人家会举行隆重的仪式来为蚕神过生日。“特别是以养蚕著称的江浙一带,更是重视蚕神的诞辰,很多地方都兴建有祠堂,供奉蚕神,在小满时节,还要专门请戏班唱戏庆贺。”我没有从事过专业养蚕,不知道这些习俗,做缫丝工的时候,正是历史被扭曲的年代,这些被列入封建迷信的东西肯定是不能腐蚀我们弱小心灵的。再说那时也没有度娘,无从得知我们的祖先还有这么多的传说和这么多的讲究,相信资料中说的故事应该是真的吧?现在的农家还会保留着这些习俗吗?

    小时候,我是养过蚕宝宝的。(好像是学校布置的家庭作业?)一个装过打针药水的扁纸盒子,用针在盒盖扎上好多个小孔,就成了蚕宝宝的小屋。蚕宝宝吃的桑叶很讲究的,冷、熟、乾、湿等均会影响蚕宝宝的生存,为此,我是煞费苦心。家和学校周围都没有桑树,每天我就在为如何取得桑叶努力着。把零用钱拿去买桑叶还不够,偶尔,爸爸妈妈也会买些桑叶回家支持我。看到同学中谁有桑叶,我的两眼就放光,死磨烂缠,千方百计的去讨一些回来。在我小心翼翼的看护喂养下,蚕宝宝经过四次休眠和蜕皮终于吐丝结茧了,那是我最开心的时刻。我高兴的像小鸟一样飞来飞去,叽叽喳喳地向同学们显摆夸耀。后来看到蚕宝宝破茧而出变成飞蛾死去,我又失落难过的闷闷不乐。小小年纪像是饱尝了甜酸苦辣的样子,回忆起来真叫人忍俊不禁……

    大雨如注。在雨水的冲刷下,闷热的天气暂时变得凉爽了些,这些日子,广州差不多都是这样的天气,时而阳光灿烂,时而雨水突降。所不同的只是晴天和雨天的长短。雨水下下停停,仿佛没有个尽头。令人诧異的是,如今已经是 5月下旬,潮湿的天气居然杀了回来。报纸说这几天侵袭广东的是“非典型回南天”,(广东“回南天”通常发生在 3、4月份)但这恰恰是小满时节的典型特征。如果把“满” 用来形容雨水的盈缺,(小满时田里如果蓄不满水,就可能造成田坎干裂,甚至芒种时也无法栽插水稻。)那么今年小满的水够满了吧?我与24个节气的缘分也满了。

    好像还少了点甚么?仅仅这样是不够满的,我还得找出两首和小满节气有关的诗才算圆满。如果有人肯陪我一起欣赏,我就心满意足了。

    《小满》·吴藕汀 (1913-2005)

    白桐落尽破檐牙,或恐年年梓树花。

    小满田塍寻草药,农闲莫问动三车。


    《归田园四时乐春夏二首(其二)》

    ·欧阳修

    南风原头吹百草,草木丛深茅舍小。

    麦穗初齐稚子娇,桑叶正肥蚕食饱。

    老翁但喜岁年熟,饷妇安知时节好。

    野棠梨密啼晚莺,海石榴红啭山鸟。

    田家此乐知者谁?我独知之归不早。

    乞身当及强健时,顾我蹉跎已衰老。


  • 杭州知青老诸 2017-10-15
    118



    全文完·15/10)


  • 杭州知青老诸 2017-10-15
    119


    感谢各位的阅读与点击!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