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行

金刚 2015-12-9 1432

本帖最后由 金刚 于 2015-12-9 22:32 编辑

西安行

(一)雨中相见


2010年8月23日上午9时许,T43次列车顶着细雨开进了西安,到达我们此行的目的地。游览千年古都、体验盛唐文化是我们四人西安行的初衷。据田野介绍:去年在大寨聚会与陕西知青王农同住一屋,今天他将亲自接站。由于下雨的缘故,车站秩序给人印象有些混乱。我们按照王农电话指引的方向出站右行,来到了城门洞下依然不见王农。田野有举目瞭望优势,终于发现“目标”,他赶紧向另一个门洞摇晃着手臂。一位与田野同样人高马大的西北汉子快步跑过来:180以上的身高(自报体重113公斤与春雷旗鼓相当),黑红的脸膛,简朴的着装,难道这就是田野所说的事业有成在陕西知青中赫赫有名的王农?相互握手时我说谢谢王总冒雨接站,他马上说千万别如此称呼。我想但凡生人相见彼此客套尚在情理之中,如果他不姓王称他为老王倒也无妨,只是王姓的人忌讳,一不留神念成不雅的脏话。没容我继续想,田野说王农反对称“老”,王农说:“我们都还年轻”,我有些愣神之际,他接着说道:“直呼我名就叫王农吧。”我们四人顶着雨打着伞,而王农拒绝雨伞的遮挡,当钻进他开来的“福特”座驾时,他的半袖衫基本湿透了。后来在“中洲知青帮助基金会”座谈时,我惊奇地发现大家都直呼其名,看来王农在称谓上不是故作姿态而是一贯所为。

(二)接风宴


汽车一直把我们送到事先王农预定的下榻旅馆—锦江之星。旅馆是全国连锁的上市企业,刚刚开业的,干净整洁,价钱不贵每套房间175元(由于王农是会员有打折),完全符合田野卫生、方便、不贵的要求。我们交纳押金、办完登记入住手续后,王农只是说去吃饭,我们继续乘车前行。此时已是11点多钟,连续的乘车已让我们饥肠辘辘,都盼着赶紧来到一家餐馆哪怕不是美味佳肴,填饱肚子成了第一需要。我心中暗自感谢半夜金刚从石家庄登车时带给我们的“金风扒鸡”,没有那顿夜宵或许顶不住啦。在火车上,田野曾经收到王农发来的短信:“不要在车上吃饭,下车有好吃的,听话”。汽车在一家简易超市前停下,王农说买些东西。一会他拎着一包花生米和一包泡菜回到车上。我开始想象可能安排不同寻常的家宴,顺便加两个小菜。俗话说客随主便,索性悉听尊便吧。汽车在一栋高层写字楼前停下,由于没有车位(大城市停车难是通病,大有大的难处),不得不再次绕出。土生土长的王农居然走错了路线,又在路上左拐右拐的耽搁了半小时之多。第二次依然找不到车位,没办法只能停在旁边的胡同里。乘坐电梯来到19层,王农把我们带到写有“陕西中洲知青帮助基金会”字样的楼道前。推门进入,这是一个4室一厅、双卫的套房,66高三知青张姐正在忙碌着午饭。我们被领进会客厅,二十多平方米的房间显然是布置时间不长。随后王农将基金会的各位一一介绍给我们,并介绍创立基金会的初衷等等。时钟已经过了中午一点,传来张姐开饭的喊声。王农叫停恳谈,说我们吃饭去。此时我才领悟王农安排座谈的目的是等待饭菜妥当。6个菜摆满了不大的餐桌,都是张姐的手艺。王农超市买的两包小菜也上了台面。老姚拿来一瓶长城干红,大家已经是饥不择食。现在回忆有一盘凉拼牛肉是最硬的菜。主食是米饭,还有几根红薯。这是我所经历的最为独特的接风宴,简朴庄重,毫无奢华,甚至有些寒酸,主人亲自上灶,与客人情同家人般相处。而我们的表现只能用狼吞虎咽、风卷残云来形容。接风宴可谓非比寻常。

(三)西安小吃


田野城堡十兄弟还在北京天津拜访友人,按照分工我先来说吃。民以食为天,千年古城西安小吃荟萃,闻名全国,可圈可点,风靡全国的牛羊肉泡馍源自陕西。我原来没有吃过牛羊肉泡馍,本想这次来西安品尝品尝,可是却没得到品尝的机会,但吃到了其他的几种小吃。

到西安的第一天晚上,王农先生就领着我们 顶着淅淅沥沥的小雨先到鼓楼旁边的回民街酸汤饺子馆,一人来了一大碗酸汤饺子。

饺子其实各地都有,陕西人一年四季少不了辣子和醋,由此产生了一个独特的饺子吃法---酸汤。酸汤饺子大多是牛羊肉馅的,我想这可能是因为酸汤口味重,吃着又辣又酸,能够掩盖住牛羊肉的膻味吧。

酸汤饺子,顾名思义,酸汤才是它的灵魂。餐馆专业级的酸汤需要用虾皮、熟芝麻、香菜末、韭菜末、牛油、香油、鸡油、甜醋、酱油等近13种调料加入熬制的牛羊肉高汤。其中甜醋制作起来比较讲究,是由醋内加入水、八角、茴香、丁香熬制而成的。

煮好的饺子放在红红绿绿、浮着厚厚一层油脂的酸汤里,像一个个白胖的枕头。这饺子一定要趁热吃,放凉牛油凝结了就难以下口了。首先,用筷子轻轻一搅,把油层拨开,立即就能闻到酸汤夹杂着油泼辣子、花椒、大料和醋形成的一种特有的香味便扑鼻而来。接着,这辣乎乎酸溜溜的一大碗饺子不知不觉就干掉了。我喜欢边吃饺子边喝酸汤,饺子的香麻加上汤的酸辣配合的天衣无缝,连最后碗底的虾皮和芝麻都要一个一个夹来吃光光。特别是在冬天一大碗连吃带喝,满头大汗、全身发热,舒服极了。

吃完了酸汤饺子,本想再来一大碗,可王农却站了起来没有再来一碗的意思。我们也跟着王农向外走。王农到门口,问了一个坐在门口一边指挥服务员一边支应顾客的戴着回民小白帽老头,“您好!您是这的老板吗?”“啊!是呀!请问有什么事吗?”“打听一下, 这里哪家的羊肉泡馍好吃啊?”“哪家的也不错。关键是这会儿您别吃了,得早上去吃那才好吃。因为这肉汤是夜里煮的,从早上就开始一边卖一边熬,这大锅汤熬到晚上也就变味不好吃了。”“喔!谢谢啊!”

王农又带着我们顶着雨可街串,到处看小吃。我们这才明白王农是要领着我们到处品尝西安小吃。

在一家标着黄桂柿子饼的店里,王农进到里面,买了二斤黄桂柿子饼,让我们站在店门口,就吃了起来,吃着喷香可口。一人吃了两个后,还剩下一些装在饭盒里带回了宾馆当零吃吧。

黄桂柿子饼,也叫水晶柿子饼,是一种用柿子和面制成的风味食品。西安黄桂柿子饼,是用临潼县产的“火晶柿子”为原料制作成的。它两面金黄,饼心绵软,馅料色彩绚丽,柿桂芳香扑鼻,既是单独食用的小吃,又是酒席宴上的细点。早已名著三秦,誉满九洲。据说李自成在西安称王,随即进京。当时,关中正逢灾荒,粮食短缺,临潼百姓就用熟透的火晶柿子拌面粉烙成柿面饼,供士兵在路上食用。此后,每年金风送爽、柿子成熟的季节,临潼人都要制作柿面饼吃,用来纪念李自成。以后经历代厨师不断改进,才发展成了今天的黄桂柿子饼。

吃了黄桂柿子饼,又接着往前走。来到了一家烤肉店,大家进到里面,店面很大,四层楼。哈哈!虽然是雨中,可里面的人确实很多,好不容易才等到了一张桌子,大家坐了下来,随即就有人端上来各种烤肉串,王农要了20根羊肉串,不是那种肉片,而是用钢签子穿的一嘟噜一嘟噜的肉块,又要了两碗八宝稀饭、羊肉汤、半斤装的汾酒。我们就兴高采烈地吃了起来。这烤肉块倒没有什么特殊的,和石家庄、承德的味道几乎一样,就不详细说了。

吃完后,王农还要领着找小吃,我们赶紧劝王农,已经吃饱了,赶紧回宾馆吧。王农这才开着车拉我们回到了住处。

本来我们住的宾馆有自助性的早餐,可王农一再告诉,别在宾馆里吃,我带你们去吃早餐。

第二天早上,王农拉上我们找到了一个排大队的饭店门前,到里面等了半会儿才等到了一张桌子,这时王农要了几个肉夹馍,和几碗羊肉粉丝汤。

西安肉夹馍 “肥肉吃了不腻口,瘦肉无渣满口油,不用牙咬肉自烂,食后余香久不散”。 “肉夹馍”,从字面上看不知道的人以为是肉里面夹的馍,其实,是馍里面夹的肉,更确切的说是烧饼夹肉。因为西安把烧饼俗称“馍”。这肉夹馍的做法那可是很讲究的:肉夹馍里面夹的那可不是普通的肉,说到里面的肉,那来头可大了,那叫“腊汁肉”。“腊汁肉”在战国时称"寒肉"。"寒"是"韩"谐音,指韩国。当时韩国位于现在秦晋豫交界地带,所制腊汁肉闻名遐尔。秦灭韩后,"韩肉"制法传进长安。做腊汁肉要选用猪上等硬肋肉,加盐,姜,桂皮,丁香,蔻仁,大香等20多种调料煮成。陈汤煨制,较少加水。而且那肉汤的年代越久,煮出来的肉味倒越是浓香可口,正是食后余香久不散。现在西安市年代最久的腊汁肉应该是樊记的,已经有上百年的历史了,所以说想自己做肉夹馍吃的朋友就不要幻想了。

吃完早餐,外面还下着大雨,王农还要拉着我们去串风景。我们就力劝王农,你工作太忙,还是赶紧忙你的工作去吧,我们自由活动了,今天您就什么也不要管了。王农同意了,因为他的工作也特别忙,他身装两部电话经常一耳朵一个,同时回应两部电话。这事城堡会在《初识王农》里详细报道的。

中午,十兄弟去看望他的兄弟媳妇去了,田野、城堡我们三个在宾馆附近随意找了一个饭店,点名叫“三六条擀面”。我们进到里面,客人不是很多,很容易就找到了一张空桌。田野开始点菜和面。我们要了几个小菜和三碗不同风味的宽面和窄面、五瓶啤酒。因为不是什么特殊风味,也就不详细报道了,所谓三六条擀面,顾名思义,都是擀面,只是面条的形状和味道有些区别罢了。

下午我们四人游览了大雁塔周围景观,由于晚上还去参观大雁塔夜景,就在大雁塔附近找到了一家饺子坊吃晚饭。大雁塔附近就是一个美食城,各类各地风味各式建筑洋的土的的餐馆都有。我们一进饺子坊里,发现里面高雅宁静,自然而然的就压低了声音,不敢大声喧哗,里面坐了几桌外国人。我们不甘示弱,田野讲话别给中国人丢脸,在邻近就餐的外国人的一张桌子旁坐了下来,要了四个小菜,几份水饺和蒸饺,六小瓶“Whisky”(这酒叫什么名,一瓶多少钱大家去猜吧)。饺子有绿色的、红色的和白色的,实际上是使用各种颜色的菜汁和的面。席间,田野喜兴非凡,不时冒出几句外语,一杯“Whisky”一饮而尽,十兄弟的小白脸喝成了小红脸,城堡不时地哈哈小笑(不敢大笑)……。晚饭后,我们借着酒劲夜逛大唐不夜城。

第三天上午,王农不让我们在宾馆吃早餐,开车拉着我们跑到了秦岭脚下八百里秦川之一处的户县,先参观了王农的别墅,再到“马拉琴”即农家乐饭店吃饭。这时店家已经按照王农的通知准备好了饭菜。

先端上来的是黄色的但是像豆腐脑似地一碗食品,我们一问,说是搅团,说是用苞米粉做的,不能用筷子夹,得用筷子向嘴里送,这可是第一次吃。我特意向店主打听了一下搅团的做法:搅团是用新鲜的玉米面熬成糊状,做时要用一根棍或勺子在锅里使劲搅,搅的慢了玉米面就结块,所以当地农民把这种饭叫做搅团。玉米面烧熟后粘成一团,可热吃也可放凉吃。热吃时夹成一块一块放在予先调制好的浆水汤里。凉吃时用酱油、醋、香油、香料、味精、料洒、辣椒油和葱花等一起调成汁子,浇入搅团碗内即可。玉米面团经过浆水汤的浸泡,味道清爽适口,十分好吃。

再端上来的是锅盔和千层饼。千层饼,我们都很熟悉,锅盔实际上也就是普通的发面饼。但为什么叫锅盔呢?王农向我们解释,说是在古代时候,士兵打仗或是民工施工,成千上万的人解决不了做饭的问题,这些士兵或民工就想出了,把面用水和好后放在铁制的头盔里,再把头盔放在火上烤,上下翻动面饼,熟了就能吃了,久而久之,大家就把这种食品成为锅盔。

一种炒粉条上来了,可店主人却说这叫猴爬树。

炒豆腐、土鸡蛋、剁辣椒先后端了上来,店主人告诉,把锅盔或千层饼掰开,把菜放到里面,夹着吃很香,田野夹了一柱子剁辣椒,放在饼里,一进嘴,妈呀!真辣!

一盆筷子粗细牙签长短的面汤上来了,老板称其是“白面鱼儿”,大家一人喝了一碗,很好喝。

最后还有一人一碗“户县软面”端了上来,吃着喷香可口。

吃完饭抹抹嘴,田野拉着马拉琴的手,和马拉琴合了一张影。

店主送别大家。再见了马拉琴我们还会再来的!

遗憾的是,我们在西安并没有吃到牛羊肉泡馍。

我们在西安只呆了两三天时间,加之胃口有限,没有尝遍西安小吃,但是我相信,只要我们健健康康地活着,估计还会去西安的,再去时,最好自由活动,不用导吃,自己想吃啥就吃啥,那才能吃遍西安小吃呢。


作者:田野、十兄弟、城堡、金刚


最新回复 (0)
全部楼主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