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事回眸(8)— 无心插柳

                                                    

 

1970年冬季,一个“临时动议”改变了我的人生。在“一人当兵,全家光荣”愈发深入人心的背景下,我走进了人民军队的行列。

这段经历,对于我这个生长在农村的人来说,是永志难忘的。

 

197011月,一年一度的征兵工作拉开了序幕。当时,我已经在生产队当了两年会计,正值无忧无虑之际。

征兵工作开始之后,一方面因年龄小,另一方面因我二哥李然已经在部队工作,所以,我没报名应征。按照民兵连长的要求,我为全大队的报名青年认真地整理了应征资料。当看到我好多同学都准备接受部队的挑选时,我的心里也有一种羡慕和焦虑感。说实话,我特喜欢军装。在青春萌动美的日子里,我曾把戴上有五角星的军帽作为我的荣耀,也做过当兵的梦。但是,因为瘦小,再加上扁平足,我心里真的没有具备当兵“身体合格”条件的把握……

12月初,山区的清晨是寒冷的。那天早上,一阵敲门声把我唤醒。开门相迎,一位军人站在我面前。我惊异地问:“您是接兵的?”他问:“你是小李子吗?”在一问一答中,我高兴地把他让进屋里。

我不会客套,接兵的处事也利落。简单寒暄之后,他开门见山地说:我来接兵,看了你给报名的同志填写的表格,字很漂亮,我很想见你。所以,今天一早我就打听着来到你家。你想参军吗?你为啥子不报名?你同意跟我走吗?他用僵硬的“南方普通话”向我提出了一连串问话。我不知所措地看着我妈妈。他向我妈询问了家中的情况后说:“大妈,我和你二儿子是一年的兵,您同意让小李子参军吗?”我妈是老党员,只见她没有犹豫地说:“他要能检查上,就让他去。”一句话出口,接兵的郑重地对我妈说:“大妈,就这样定了!”

也就是从那天起,我向生产队长请了假,跟随接兵的进行家访,开始把心向参军靠拢。

接兵的叫奉明息,湖南新化人,1968年入伍。在接触中,我向他说出了没报名应征的原因和想法,他告诉我:这次的兵是到云南的,在昆明市。只要你愿意,我一定把你带走。

云南、昆明之于我是太生疏了。长这么大,我只去过北京,别处一概不知。我好不容易在刘家店小学办公室的墙上找到一张全国地图,默默地找啊、找啊,终于在远离北京3000多公里的西南找到了云南和昆明的所在位置。因为要保密,我不能向别人说出来,只有在心中想象着如何适应从北方到南方的遥远路程和陌生环境。

对我来说,政审、体检等,只是走了个程序。我被破例允许参加了最后确定新兵的会议并为奉排长作记录,刘家店公社共定25名,我名列其中。真的,我从没想到参军对我来说竟然如此简单。

定完兵后,我从小寺沟回到家中。那天晚上我失眠了:我当兵了,我要离开家了,我要到遥远的地方去了,我心中对自己今后走向产生了一种莫名的惆怅。

1220日,我接到了入伍通知书,领到了崭新的军装。记得那天晚上我妈妈没在家。我把背包和军装整齐地摆在炕边上,躺在炕上的我哭了——那是赤子对家的眷恋之情,是远行的儿子对妈妈的眷恋之情。

19701226日,天刚蒙蒙亮,我挥别了家乡。我们25名新兵乘坐着卡车驶向平泉县城准备登程。在汽车经由我家西边时,晨暮中,我忽然看见我妈妈独自一人站在高坡上,迎着寒风向飞驰的汽车在招手。我身边的战友们让我站起来,可我却没能做到,因为此情此景已让我不能自己……

从此,我步入了全新的军营生活。

军营,将重塑从农村走出的我。

其时,我刚满十七岁,还是个对世事、人生尚不明白的农村孩子,但我有一个决心:像雷锋那样,努力做毛主席的好战士。

当兵,对我来说的确是“无心插柳”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