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事回眸(7)

   凡生命,都可以成为文章的题目。

                                                                    ——孙犁   

            

          野      

 

野芫荽,这个生长在热带雨林地区的小植物,曾经彩绘过我在部队时的一段生活。在我记忆的绿地上,它不时地沁出缕缕的馨香。

                                                                           

老挝朗勃拉邦南乌江南部——新东线132公里处。

1975年初,我奉命到我驻那里的野战145医院医疗所执勤。那里,是绿色世界——绿树、绿水、绿军装,充满一派生机。

从四季如春的昆明乍到热带地区,我一时难以适应,炎热的气温再加上以压缩菜、罐头为主的副食,使我一说吃饭就“头痛”。

一天晚饭,炊事班的小叶悄悄地递给我一口缸凉拌“火烧”青椒,并示意我“莫出声。”当我回到竹舍打开口缸时,一股特殊的香味直沁肺腑,“啊!香菜”,我惊喜地想。可直到我把饭吃完,除了见到青椒条和一些像碎柳叶似的绿叶之外,根本没见到我所熟悉的香菜。

这顿饭我吃的特香。

                    

                                                                           

第二天上午,我和电台的一位同志正在河边洗衣服,小叶从凤尾吟吟的竹丛边上绕了过来。只见她身着黄衬衣和草绿色的确良裙,脚穿一双用黄凉鞋“改制”的拖鞋,端着一脸盆衣服来到我们中间。

“哎,叶彦,昨天的青椒里你放的是什么香料?”我边拧着衣服边问。她莞尔一笑,用昆明话反问:“咯香?”“香,是不是香菜?” 她眨着眼问:“啥子香菜?”(昆明把香菜叫芫荽)接着告诉我:“那里有我挖的野芫荽。”这回又轮到了我的不解。她放下衣服,把双手在裙子上一抹,往后甩了一下她那发黄的发辫说:“走,我领你认。”我随她离开河边,边向绿地里走,她边对我说:“这是一种野菜,我也不知它叫啥子,反正它比芫荽还香,我们就叫它野芫荽。哎,你看,这就是。”我顺着她的指向一看,在我左脚旁有一棵状如北方“婆婆丁”似的小植物。小叶蹲下身去用手把它抠出来递给了我。我把它平托掌上细细端详:叶子呈墨绿色,油亮亮的,边缘长着一圈小刺儿。我闻了闻,它没有任何气味儿。小叶乐了,把它从我手中拿了过去,轻轻地掐断一片叶茎,先自闻一下,然后又送给我。我接过来再一闻:“啊,真香!”我不由自主地又下力地闻了几下。这时,只见小叶有些不好意思地说:“你刚来,我向你提个要求”,看了我一眼后接着说:“请你不要在别人面前说‘野芫荽’,咯行?”“为啥?”我不解地问。她红了脸说:“你莫问,就说可不可?” 看着她那诚恳的样子,我告诉她:“请相信我。”她笑了。

 

                        三

谜,总是要解开的。随着到医疗所时间的延长,与我同是北方老乡的宋护士长把谜底告诉了我。

小叶,昆明人,1971年入伍,是个外表文静,为人热情但又极富个性的人。在所里的女兵中,她工作上总有一种拚劲,不论做什么工作都很出色。到老挝后,为了解决“困难”境况下的伙食问题,她从外科请调到炊事班。由于她对工作敢于负责,同时对看不惯的事儿又敢于顶撞,所以,到国外没多久,有人就私下在她“叶彦”名字后加了一个字,管她叫“野芫荽”。意思是“香,但有刺儿”。“叶彦,是让人敬重的”,宋护士长肯定地对我说。

 

                          四

我信守着诺言,因为这是尊重。

由于生活条件艰苦,在远离祖国的老挝山区没青菜吃,能吃到野菜也是我们的乐事。很自然,野芫荽就是我们必不可少的“调味佳品”,就连祖国慰问团的同志们品尝后都说“真香”,可我却从未叫过“野芫荽”这几个字,而每每被我用“香菜”所代替。使我意外的是,倒是小叶自己三次对我说到了它。

——8月初,我因患全身性玫瑰康疹住进了病房。一天上午,我边输液边与电台的老崔闲话。突然,我感到浑身发冷,双唇打颤。就在这时,小叶来了,一看我的样子,她疾步跨到我的病床边拔下针头,一边让老崔去叫宋护士长,一边把液体瓶摘下来反转细看。宋护士长一进病房,小叶劈头就问:“护士长,你们咋个搞的,咋这样不经心,你看,你老乡多难受哇。”边说边把液体瓶塞给了宋护士长。原来,我的反应是因自制的液体内有杂质所致。看着小叶那副愠怒的样子,就象上级训下级似的。我稳定下来以后对她说:“你真厉害,护士长是管你的,你弄颠倒了。”她嫣然一笑,红着脸说:“要不,他们就不叫我‘野芫荽’了。”

——为了节约伙食费,当时医疗所内不论男女,每人都有劈八立方柴的任务,而且必须在伤病员相对较少的情况下抢时间完成。在热带雨林地区,蟒蛇出没,阴雨连绵。每两人组成一个劈柴小组,从找树、伐倒到劈成柴、再运回所内,就是男同志也不敢说“轻松”。在女兵多于男兵的医疗所里,他们从来“不让须眉”。在劈柴中,小叶与一位山东籍的女兵结为一组。这两个秀气的女兵五天就完成了任务。当她到病房和我说起这事儿时,我赞许地说“你俩真了不起”,她悠然一笑说:“别忘了,他们叫我‘野芫荽’。”

——1976年初,我返回昆明,后来去了腾冲,同年4月,小叶也随医疗所撤回贵州遵义。万没料到,由于中越边境局势紧张,1978年底,我们又在云南屏边0公里处相会。这时,小叶已经当了护士长。作战动员令下达后,她随野战医院开到了河口坝洒地区展开战地救护。战斗打响第3天上午,我随部队在向前线开进的途中去战地医院看望了她。见了面,只见她面色憔悴,眼睛发红,一副疲惫不堪的样子。我对她说了几句“要注意身体”的话。“看到那么多伤员,偷不得懒。我已经几个通宵没睡了。再说,我是护士长呢。”她边拢着她那散乱的头发边对我说。其实,她的工作态度,我是十分清楚的,说客套话亦是多余。在送我出发的路上,她与我反复说了些“注意安全”的话。就在我们快分手时,只见她淡然一笑,煞有介事地告诉我:“哎,你知道吗?在这儿,我又看到了野芫荽,你咯见了?我对她微微一笑,说:“你说呢?”我俩都会心地乐了。

 

                                                                          

在军营那块沃土中,往事如潮,战友间的友谊感人至深。但我从没想到过,成为我与小叶之间友谊“媒介”的竟是“野芫荽”。在大自然中,它虽微小,在万绿丛中,它亦平淡,它默默地把自己微小的生命融于绿色的世界里,而留在我心中的却是缕缕馨香。

啊!如歌的“野芫荽”。

 

背景介绍

野战第145医院,驻地在贵州省遵义市。1974年初,该院第一医疗所奉命进入老挝执行援老筑路医疗保障任务,暂归后勤第22分部管辖。19754月初,我在后勤司令部机要科曾永康参谋的带领下,入老替换配属该院担负机要通讯任务即将回昆的同科战友钱太武、罗兴木同志。197512月,145医院一所改归援老筑路指挥部(五支队),我们军区后勤部系统配属任务结束,我和曾参谋并昆后司令部通信科所属电台人员于197616日启程回国,7日回到西双版纳洲勐腊县。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