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德国法兰克福举办的书展,每年一届,今年是第61届。每届设一个主宾国,就是把展会的主场地给这个国家,还有多项文化交流活动。今年的主宾是中国。咱们去了两千多人。其中中国作协派出百人团,是建国以来最大的出访作家团。

德国最早的书展是莱比锡书展,后来几位书商发起法兰克福书展,越做越大,现在成了世界规模、影响最大的书展。这次主展厅里从中国的活字印刷一直到当代作家,内容丰富多彩,同时还有各种当场展示的如木板印刷等等。作家的活动为两大项,A30人,在法兰克福搞文学交流(新闻发布会、演讲等),BC70人,由各省市作家组成,走访友好城市。开幕式后分头行动。我在A团,参加了“中国文学之夜”以及在文学馆和法兰克福的活动,然后和几位作家到慕尼黑访问。中国作协在德国要出一本小说集,收了我的《年前年后》。慕尼黑市长接见宴请,同时又在大学演讲,随后返回,历时十天。

今年法兰克福书展尽吹中国风。习近平副主席出席,默克尔总理陪同,规格甚高。中国作协也是派出当今一流作家出场,主展厅作家墙由35名作家大照片组成,内中有我,在正中方位,挺显眼。我那张照片是今年春天在市郊大学园区旁的田野里拍的,我正指着山上在说什么。此外,我们A团的每人还有海报照片和宣传册,由中国图书总公司制作。我这次讲演的主题是《中国当代乡土小说创作》,讲稿早已翻译好,讲时德国听众看稿,然后对话时用翻译。大型活动是同声翻译,翻译坐在会场后方的小玻璃房内,很是紧张,尤其中德作家对话,有些话是方言很幽默,不好翻,翻的意思不对,赶紧说对不起,应该是什么什么意思。我注意了,翻译都是咱们中国人。以往,德国作品在中国翻译出版的多,中国在他们那出的少,于是很多德国人了解中国,这一次让他们更多的看到了当今中国。

法兰克福是金融中心,美因河(莱因河之流)穿城而过,是风景如画的城市。这也是大作家歌德的家乡。他的作品《少年维特之烦恼》,早为中国读者所熟悉。活动之间,参观了他的故居,几百年的房子家俱保存完好。三层楼每层六、七间房,有数个房间邻墙都有个黑铁柜样式的东西。参观的多是中国人,纷纷猜争这是什么,我说这是“暖气”。一位女士看我们戴的出席证,说你们作家真聪明。其实不是聪明,我上到二楼就注意到这些铁柜都与厅里楼梯旁壁炉相连,肯定是用来取暖的。

德国此时也是秋天,加上下小雨,很冷。德国人穿得严实,岁数大点的都穿尼子大衣。反倒是中国人穿得单薄,个个精神抖擞。虽然知道他们特注重休息的权利,但商店不到上午十一、二点不开门,星期天全关门,旅游点之外的街上除了车没人,总还是觉得缺点精气神。我们A团在法兰克福克活动分散,接迎去场地之余,吃、行一律自己解决。没法子,只好带着宾馆名片,找不回来就打车。或者不出去,在房间里待着。

德国欧元与人民币的比价是110多一点。打个的少了也得10欧元,折人民币100元。吃中餐最普通的一菜一饭,得五、六欧元。有一天去看科隆大教堂,中午吃一碗榨菜肉丝面11.6欧元,可谓我有生以来吃得最贵的面条。贵且不说,德国菜咸得要命,吃完了光想喝水。而且,德国人的一顿饭吃得时间太长。到处可见他们坐在饭馆里,叨叨叨的没完没了的在说什么,但声音很小。即便在火车站内,都是安安静静的。大小街上凡是人行道都有红绿灯,大清早没一辆车,但人们还在那等绿灯。

早餐在饭店吃,免费,从6点到10点,头一个饭店连证都不看,谁进去谁吃。面包肉蛋牛奶咖啡水果,能吃的再晚吃点,连中午饭都有了。开会中间休息,备有点心和饮料,吃饱了都行。在德国大街上没见过警察,但也有小偷,吃早饭时来自香港的女作家包就叫人拎走了,护照、钱全没了。我们上街把要紧的东西全望全装在身上,包里顶多放个水杯和雨伞(那下小雨多),于是就确保了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