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近“三九”,人进腊月。天虽然还冷着,但心里已感觉春天不远了。眼下要干的事,或许是订年夜饭和春节期间的宴请,晚了就订不上。按说在家吃也方便,但就冲吃完洗碗洗盘,还是出去吃省事,说归其,还是日子好了,可以不受那个累。

      早些年是不敢想的。没成家时,腊月得起早模黑排队挤火车票。驴驮子般背着扛着上火车,车上比蜂巢里还热闹。我一朋友曾手抓行李架,在座椅背上站过四个钟头,从此看女子平衡木不担心运动员掉下来,他量过,平衡木比座椅背宽不少。成家后,我最发愁的是咕捣地炉子。人家会的从来不灭,我不行,炉子倒风煤也不好,天天灭,灭了半夜冻醒,下地再点火,看着火星就想起《闪闪的红星》,唱“夜半三更哟,盼天明,寒冬腊月哟,盼春风。”那时正值十一届三中全会刚开过,盼大自然的春风,更盼人心期待的春风快快到来。

      那时腊月最让人怵头的事是排队买本上供应的“年货”,一人半斤花生半年瓜子,半天能买上就不错。还有肉、鱼什么,托熟人找关系淘弄票,买来攒着,就为过年请家人朋友吃一顿。记忆中那时可真有暖冬,还没到腊月底,年货中该冻着的都化了,也没冰箱,鱼化了有味儿,还让猫招叼去一条,你说急人不。结果一家哥们姐们进了正月都争着自己家往前请,表现倒挺积极的。

      翻腾这些陈芝麻烂谷子,起因何处?我想起多年前曾下乡搜集民间故事,发现许多故事都出自村中没有文化不识字的老人之口。咱们这里很少有似江南村镇又有祠堂又有很齐全家谱的地方。在人家那里,一篇篇文字就传承着本地的历史、人物、往事。但在咱这里,这一切主要靠的是世世代代口口相传,而且有的还非常清晰,说来也是奇迹了。其中,腊月里的“讲述”,就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人进腊月,忙碌一年,“猫冬”正当其时。大雪封山封路乃至封门,外出不便,老人或能说古论今的人就大展其能,围着火盆,坐在热炕上就开讲起来,秦唐两汉,祖上荣光。山前山后,神仙老虎。年轻人手里干着活听,孩子则挤在一起听。我问一些七、八十岁的人,他们对上辈人对家乡的了解,几乎都是在这种情景下得到的。前不久获诺贝尔文学奖的莫言,只所以能写出东北高密乡那些神秘诡异的往事,亦多受益小时候常听长辈的这种讲述。

      往事悠悠。如今旧历的年底虽然还是年底,但当下的腊月已不是先前的腊月。楼房内温暖如春鲜花盛开,屋里挡道绊脚的都是年货。年轻人在外忙,忙着挣钱,忙着会友,忙着吃饭喝酒唱歌。老俩口待在家里,唠不上几句就抬杠拌嘴。有些往事,他们也想跟晚辈说说,如果孙子外孙将来当作家,某段讲述可能就是他的一篇作品;如果儿女创业有了难处,一段讲述没准就帮他卧薪尝胆奋力拼博;如果哪个后生心情低落要抑郁,这讲述或许能使他豁然开朗,原来我比他们当初的生活环境要好得多……

      腊月落雪静悄悄,清晨才发现天地已一片洁白。腊月讲述也静悄悄,一点点浸入听者的心内。只是,我们今日已没有多少人愿意听,哪怕听一小会。年轻人宁愿在咖啡屋里磨上一下午一??上,也不想回到父母身边听一小会。或者听了,听一会儿就烦。

      腊月的餐桌上满是剩菜剩饭,车后备厢满?M的往家拉,然后放发霉了再整箱整盒的扔了。都说太浪费,都问为什么?其实很简单:没有了有关腊月的讲述,不知昔日的腊月是怎样的情景,必然不知道心疼和节俭。

      还好,还有不少人能在腊月相聚时把那些往事讲得生动,讲得大家爱听,那天一男士讲当初为了买小鞭炮,和两个小伙伴拣碎铁卖钱。其中一个说咱埋起来,攒多了一起卖,就找个小坑儿盖上些土。过些天他想看看攒多少了,一扒,铁没了,摸了一手黄乎乎的东西!

这段不错,大家都说:但再讲,?Q成砖头。源于生活,也得高于点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