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二叔王希先第一次见面是在1981年秋季,我去温州参加一个学习班结束后,返回时途径北京,和二叔联系上后,他亲自来到崇文门饭店接我到家。

我的祖籍在胶东海阳县(如今是县级市)留格庄,爷爷是一个敦厚能干的农民,膝下有三子,父亲是长子,下面是二叔和三叔。父亲和二叔虽说是挨肩的兄弟,但年岁相差很多,二叔比父亲小十四岁,是名副其实的“小弟弟”。

父辈年轻时,正值抗战和内战,是兵荒马乱的年头。抗战时,年仅16岁的二叔就担任了“青年抗日先锋队”队长,经常带领“青抗先”成员或配合八路军对侵华日军作战,或参加造地雷、埋地雷的所谓“地雷战”,那场有名的地雷战,当时就发生在我的祖籍——海阳一带。1945年冬季,二叔报考了山东大学附属的交通专科学校,46年,二叔响应党组织号召,从胶专报名参军,到张云逸为校长的“山东军区军政干部学校”,后更名为“华东军事政治大学”入伍,年底毕业后便被分配到华东野战军第三纵队。

父亲原先在老家参加了国军,在抗日期间和二叔算是同路人,都是抗日的,日本投降后,国共两家为政权闹翻了脸,就是仇人了,但此时父亲抛下家中妻小从山东跑到了东北,投奔了共产党的队伍,从此便和家中失去了联系。直到50年代,父亲才和二叔有了通信往来,二叔还寄来他和二婶年轻时在南京紫金山中山陵的照片,照片上英俊的二叔和漂亮的二婶,一直是我小时候即崇拜又想见到的人,但随着政治气候紧张,二叔和我们又中断了联系。

我对山东老家是陌生的,老家的情况,只能从父亲言语中得知一二,父亲对三叔谈得很少,但经常提起二叔。据父亲说,二叔是典型的山东人脾气,从小就为人正直,性格耿直倔强,甚是有些火爆,有股子勇敢劲儿,他认准的理儿谁也改变不了他,别看二叔岁数比父亲小很多,一旦这个弟弟和他这个大哥较起劲来,当大哥的也得让着他。

父母先后去世的好多年后,我终于得知二叔在南京军区工作,家在宁波,后来又听说他在北京工作,也知道了二叔家中电话,但一直没有直接联系,直到温州学习结束后,利用在京逗留期间,终于找到了二叔。

那时二叔五十岁刚出头,身材笔直,走路虎虎生风,一副标准的军人架势。还没有走到近前,我就认出了二叔,那双眼睛,那副神态,依稀就是我父亲的模样。尤其是他说的那口我久违了的胶东话,更让我倍感亲切。

那时二叔正准备从军科回到南京军区工作。此后,我和二叔便有了频繁的书信、电话联系,再后来,还利用出差机会到南京二叔家中住过几次。通过接触,我才知道二叔原在岱山、定海守备区任参谋长,后调往军科战史研究部工作,在军科后来的几年,主要在粟裕身边工作。

二叔给我最大的感觉就是正直、坦荡、刚直不阿,是典型的山东人。

二叔的对工作非常勤奋。没到粟裕身边工作之前,二叔为军科起草了一个《八一南昌起义》的小册子,到粟裕身边工作是一个偶然的机会。1977年,时值解放军建军五十周年之际,中宣部和总政请粟裕发表一篇作为军事理论和拨乱反正的文章,军科成立了一个临时写作小组,二叔和其他几位同志,在粟裕口授指导思想后,共同执笔完成了《***战争指导路线的伟大胜利》的写作,在人民日报等刊物发表后,这个临时写作小组就解散了。但让二叔想不到的是,他被留了下来,二叔说他“想不到会把我留下来,想不到是帮助工作怎么会一帮就将近五年”。

此后,二叔又为粟裕撰写了回忆文章:

两万三千多字的《激流归大海——回忆朱德同志和陈毅同志》,在各报发表后又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了单行本;

两万一千多字的《对未来反侵略战争初期作战方法几个问题的探讨》,刊载于军科院1979《军事学术》杂志第三期,《解放军报》转载后,又印成单行本发至全军;

为王必成副院长撰写了《忆莱芜大捷》;

为粟裕撰写了《豫东之战》,《豫东之战》在《河南日报》、《新华日报》和军事科学院《军事学术》杂志第七期上发表后,被改编成话剧和电视连续剧;

随后又撰写了《鲁南大捷》,《苏中战役后的华中战局和宿北战役》、《华东野战军外线出击和沙土集战役》,均收入《粟裕战争回忆录》一书中。

后来,二叔又以个人名字撰写了《卓而不群 虚怀若谷》,收入《一代名将——回忆粟裕同志》一书;

撰写《浅谈粟裕的军事思想》,收入《当代中国军事思想精要》一书;

撰写《粟裕关于解放战争及其指导规律的理论和实践》,收入《粟裕的军事思想与实践》一书;

撰写《对***军事思想的重大贡献——试论粟裕在解放战争时期的战略思想》,刊登在南京军区学术研究委员会主办的《学术研究》杂志1991年第12期上;

撰写《浅谈淮海战役中华野的卓越统帅栗裕》,先收入南京“粟裕军事思想研究组”编辑出版的《妙策长留天地间》,后转载“浙江省新四军研究会”和“浙江省新四军研究会浙西分会”合编的《粟裕研究资料选辑》一书中;

撰写《粟裕的军事思想》,刊登于19975月军科出版的《中国军事百科全书》第1卷;

撰写《对粟裕军事理论几个问题的浅析》,收入军事科学院编辑出版的《粟裕军事指挥艺术与现代战争理论研究》一书。

二叔先后为粟裕整理发表的回忆录和论文共约1 15000字,他自己研究并发表粟裕的文章约120000字,合计235000字左右。(资料来源:《王希先的人生历程——疾风知劲草》一书中【在粟总身边——五年不寻常的工作经历】。

二叔性情耿直,刚直不阿。二叔是一个军事干部,写作本不是他专长,但他作为粟裕的老部下,战争的亲历者,知情人,出于对粟裕将军的敬仰,出于对战争史的负责,他便一篇接一篇的写下去了,二叔也知道,写粟裕和淮海战役是有一定风险的。

粟裕是军事天才,在解放战争中立下的战功,只有林老二可以与之相比,但粟裕对权利和荣誉面前却又异常低调,有“两让司令,一让元帅”之说。太祖曾说:“淮海战役,粟裕立下第一功”;朱老曾说:“粟裕是学习***军事思想的楷模。他在苏中战役中消灭的敌人比他自己的兵力还多”;林老二曾说:“粟裕尽打神仙仗”,“像豫东战役那样的仗,我是不敢轻易下决心打的”;刘帅曾说:“粟裕是我军最优秀的将领”,“是常胜将军”;叶帅曾说:“粟裕是全党、全军、全国乃至全世界有名的战将,你打了很多的胜仗,对革命战争贡献很大,又有丰富的战争经验,你的军事才华令我们大家钦佩。”

但是,到了和平年代的1958年,为共和国立下赫赫战功的粟裕被整了。此后,虽然几十年过去了,连少奇都能平反,连老蒋和众多国军将领都能正面描写的时候,粟裕的问题却迟迟不能解决。

这是因为,整他的人一个是在国人心目中早已树立了为民请命,敢犯龙颜形象的青天大老爷老彭,一个是人们感觉为人忠厚老实,又是两弹一星的功臣老聂,而另一个则是粟裕的老搭档,在国人口碑中还算不错的陈诗人。

为什么被整?陈赓的话说得最直白:“古往今来,两种人最危险,一是功劳太大的人,一是不去迎合上司的人,你老兄这两样一样都不少,能不被整吗?”

至于为什么不容易平反,那是因为当时整粟裕的组长就是后来的设计师,还有更不好办的——设计师是当时总前委书记,粟裕是总指挥,淮海战役到底是谁指挥的?总设计师指挥的说法已经入了《文选》,电视连续剧《淮海战役》似乎说得也很明白,但事实果真如此吗?试想,当战时司令变都成了政委副手的剧情都能堂而皇之地出现在屏幕上的时候,真实的历史谁还能说得清楚?如果真的是粟裕指挥了淮海战役,设计师的功劳放在了哪里?

对此,二叔曾说过:“粟裕平时很少谈淮海战役。《粟裕战争回忆录》中,凡是他组织指挥和参加组织指挥的重要战役战斗几乎都写了,唯独没有写淮海战役,况且这个战役是他军事生涯中经历的最大战役,也是他的军事思想和指挥艺术大放异彩的战役。不写是不难理解的。我的这篇论文是想实事求是地、公平地阐述粟裕在淮海战役中的作用。”

“我作了较长时间的思考。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政治空气的演变,战史军史也出现了不少不实之词,不真之史,甚至有人贪天之功为己有,给后人研究军史战史制造了许多麻烦。坚持实事求是,坚持真理,谦虚谨慎,是共产党人的美德,也是研究历史的人应具有的态度。”

二叔到底是一个敢于说真话的山东汉子。

在《浅谈粟裕的军事思想》(收入解放军出版社出版的《当代中国军事思想精要》一书中)一文中,二叔曾大胆提出“粟裕不仅是杰出的军事家,而且是杰出的战略家”的观点。有人不大同意他的“战略家”提法,但二叔坚持认为,粟裕对中国革命的贡献,特别是军事领域的贡献,凡是研究过中国共产党的历次革命战争史,尤其是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史的人,无不被他的军事理论和作战实践所倾倒;在解放战争中他是三野的副司令员,但中央军委却在19461015日明文规定由他负责战役指挥。打仗由副职下决心是没有先例的。”

1991年,军事科学院撰写军事百科全书将帅条目,派人约请二叔撰写《粟裕的军事思想》。军事科学院当时除谈条目的规格外,还特别讲了条目的字数,来人说,元帅的条目不超过8000字;大将的条目不超过5000宇,但因粟裕对革命战争贡献大,威望高,可以破例与元帅的条目同等待遇,也可写到8000字。二叔不久便写了出来。但送到军科讨论时,不知什么人又有了不同看法,认为粟裕只能享受大将级待遇,不能超过5000字,否定了原先确定的8000字的规定,并要求王二叔压缩修改到5500字。二叔按要求改好后,没想到还是通不过,说内容对粟裕的评价太高,有的地方甚至超过了元帅。这让二叔很反感,他虽然也不赞成与大将元帅相比,但应该坚持实事求是,在这个问题上,二叔不愿意让步。二叔说:“比?怎么个比法?比资格还是比贡献?如果一定要比,应该是贡献大小为先,军事人物尤应首先比军事方面的贡献。从军事方面比,我认为不论是军事理论还是军事实践,粟裕的贡献是中国革命战争史早已证明了的”。但最后二叔还是妥协了,答应在文字上再作一次推敲,尽最大努力,把条目写得公正、客观、实事求是。写好后,仍然还不符合个别人的口味,最后他们自己动手修改了,并以王希先的署名刊登于19975月军科出版的《中国军事百科全书》第1卷上。

198110月,因为粟裕病情未好转,整理回忆录的工作基本停止。二叔想调动工作,试探着向楚青(粟裕夫人)说,请求调回南京军区或武汉军区(其时张才千任司令员,他希望王二叔去那工作)。楚青向粟裕反映后,粟裕表示可以考虑。二叔便向军科政治部干部部反映,但时任院长的宋时轮不同意调动,并指派政治部副主任找二叔谈话,内容为: 一、不能离开军科,可以回到本院另外安排工作;二、党委首长对他很关心,可担负更重要一些的工作,但要离开粟裕那里,回来给我们作事才行;三、要回到院里来工作,他们不好提这个意见,要二叔自己向粟裕提出来。

二叔听了这话很生气,他要求下部队去,是想离开这个是非之地,不是为了那一官半职。如果他离开粟裕那里回军事科学院来,这不是他的本意,这样做也对不起老首长粟裕,所以他仍坚持回南京军区或去武汉军区,并反问:“粟政委为国防建设呕心沥血地总结历次革命战争的经验和研究未来战争的作战方法,恐怕不能说不是院的工作吧,粟政委与院里还能分开吗?”政治部副主任无言以对,但仍拖着不办。无奈之下,二叔又请求粟裕给党委写封信,粟裕答应了,但宋时轮接信后还是不表态。因此,二叔只好直接给宋时轮写信,也有破釜沉舟的意思,开门见山地请求调走,并询问他对粟裕政委的信是同意还是不同意,也应表个态。在此情况下,宋时轮才交代政治部让二叔走。拖了好久后,二叔被分配到南京军区司令部研究室,任副主任、主任,直到96年退休一直没有得到升迁。

以二叔的才能,竟然在师职上一干就是十八年,二叔自己虽不说什么,但做晚辈的总感觉二叔是在太可惜了,但和粟裕比起来似乎又不算什么,粟裕死后十年才正式获得平反。二叔的吃亏就在于他敢于说真话,不会逢迎,不会看风使舵,讲求实事求是,仕途上受到了压抑,但凸显了高尚的人格。

二叔最崇拜太祖,他认为太祖是最伟大的人,不容任何人诋毁,其次崇拜粟裕,他认为粟裕不止军事天才,在解放战争中立下大功,粟裕为人心胸坦荡,是正人君子,他鄙视和尚,二叔私下对我谈起和尚时,对他的人格很不以为然。

由于我经历的事情比起二叔少得多,境界和修养也远不如二叔,所以在很多观点和看法上和二叔有所不同,甚至差异很大,叔侄交谈时,经常因为我信口开河,受到二叔那带着浓浓胶东口音的训斥:“你这个家伙!你胡说什么?”

比如,我认为,这世上谁生下来都不会有崇高的理想,崇高的境界,说穿了都是在世上混一口饭吃,只是混饭吃的方法不同,能力差的靠力气,能力高的靠大脑,所以才有从政的和卖力气的区别,所谓“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

我崇尚英雄,但我崇尚的是民族英雄,为了抵御外敌,一个人一比一地和敌人同归于尽,我觉得这个人是英雄,至于内战,即使杀死同胞千万,也还是为了局部团体利益。内部战争的胜负,是强者们相互间在用士兵的鲜血进行的赌博游戏,将军的高位,乃至统治者的宝座,都是用无数士兵的尸骨堆砌起来的。

人类社会和猴群的生存极为相似,当一个猴群受到外敌入侵时,猴王无疑要率身强力壮的猴子们迎战,但是,当猴王的也要小心,因为当战争打得难解难分的时候,可能内部会有聪明的猴子,趁猴王和参战的猴子们打得疲惫不堪的时候,趁火打劫,从背后偷袭上来。

一个猴群在没有外敌入侵时,内部会分成若干等级,以猴王最高,在它的身边有众多能力强于普通猴子,但低于猴王的上等猴子,他们会优先于普通猴子享用物质,它们可以欺负普通猴子,作威作福,但他们又必须在猴王跟前表现得毕恭毕敬,才能保住现有地位,进而还可以在猴王那里得到更大的特权,但可挣到的利益明摆着就是那么多,所以这些高等猴子之间也经常拼杀,如果明的不行,就来阴招,你拆我台,我给你下绊子,想尽办法让对手在猴王跟前出丑、现眼,让猴王生气,最后让猴王亲自出头干掉它!

所谓历史,没有真实性可言,历史其实就是一个面团,任后来有权势的人按自己的心愿揉搓成所需要的形状。所谓好人坏人,正确的人和犯误的人,什么路线斗争,什么什么集团,都是胜者下的定论,反过来说,如果当时败的是这些人,他们也会是坏人。所以我从不相信所谓的历史定论。

历史上没有完美的人,一个人的好坏只能从他做的一件事或某些事评价,如果现在是那些有历史定论的“坏人”掌权,我们生活会照样,也一定不会比目前落后。哪个人不希望百姓生活过得好?只是希望百姓过得好的同时,自己的家族更风光,日子过的更好而已。所谓的大人物,哪个没整过人?哪个没被人整过?政治上只有永远的利益,没有永远的盟友。政治原本就是一个肮脏、下流的游戏。

每当我瞎白话这些歪理邪说的时候,二叔听了都会很气愤,都会训斥我:“你这个家伙!你胡说什么?”

虽然有时遭到二叔的训斥,但我感觉得到,二叔很喜欢我,尽管结尾的时候板着脸训斥我,但事先都会静静地听着我说,可能在他跟前,我的话应该是民间声音,或奇谈怪论。

二叔很恋家乡,虽然在外多年,但对亲人总是有着浓浓的情意。解放后,他一直坚持每月给老家的奶奶寄钱,同时还周济着他的嫂子和侄儿——我父亲走前留在家乡的前妻和我的同父异母的大哥。二叔曾对我说过:“尽管解放后你父亲和你山东的大妈在我的主张下,从法律形式上离婚了,我年龄只比你山东的大哥大两岁,我们这叔侄俩其实像哥俩一样,我小时候还吃过你大妈的奶,你大妈我永远不能忘记”。

二叔为人正派,工作上和生活中从不拉关系找门路,他认为任何事情都要靠自身实力,靠能力。二叔有两个女儿,妹妹曾对我说过,她们当兵时,父亲对她们要求特别严,从小就不能乱花钱,也不能占任何人的便宜,不准可以打扮。她们当兵在连队时,条件极其艰苦,也想让二叔活动一下,到条件好一点的单位去,办这样的事对二叔来说根本不算事,随便和哪个老同志打个招呼便可,但二叔刚一听到这个意思便火冒三丈,大声训斥她们“没出息”,此后这两个妹妹在部队遇到任何困难,直到专业,都是自己联系单位,不再期望二叔帮忙,因为他瞧不起找关系的人,自己更不会找任何关系。

二叔没有送给我什么东西,唯一给我留下的纪念品,还是我们爷俩走在南京雨花台的时候,他给我买了几颗雨花石石子,我至今还将它泡在水中,让它保持晶莹剔透的光泽。

92年我去南京时,我们共同去中山陵,他还箭步走在台阶上,超过我之后,站在前面笑呵呵地向我自豪:“怎么样?你二叔没老吧!”那一刻,二叔很像一个活泼的年轻人,但转过年,他就患了帕金森氏症,这个病折磨二叔十年。

二叔生病后,我去看望过几次。有一次,二叔向我提起:“按咱山东老家的习惯,你不应该叫我二叔,你应该叫我二爸,你二婶应该叫二妈”,没等我回答,二叔又改变了主意:“算了,你没有生长在老家,就这样叫吧!”我至今很后悔,一直没有管他叫“二爸”,“二爸”确实比“二叔”亲切的多,更像一家人。

二叔走了,至今已经七年了,除了粟裕给他提的“疾风知劲草”几个字,二婶和两个妹妹为他整理出版的《疾风知劲草》一书之外,身后没有留下任何有价值的物质,但二叔的高尚人格,磊落的胸怀,近乎完美的情操,永远值得后辈尊敬和学习。

王希先,是一种人格,是一种精神,虽然如今不吃香,但永恒!

 

 

【左一:王希先 前中:粟裕】

 

 

版权:承德知青网、 燕山老妖 时间: 2010-6-18 13:03:01 

【粟裕送给王希先的题字】

 

 

版权:承德知青网、 燕山老妖 时间: 2010-6-18 13:04: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