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发现》历史之谜“避暑山庄”系列(3

避暑山庄:道不尽的皇家离宫

承德的避暑山庄,已在上个世纪末被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这座清王朝的的皇家离宫,始建于康熙年间,经康熙、雍正、乾隆三代,历时漫长的89个年头最后建成

避暑山庄是世界上现存最大的皇家园林。虽闻名于史载,但地处塞外,远不如北京的故宫为世人所熟知。可就是这座大得难以置信的园子,却前后触摸见证了清王朝由强盛而衰败的历史脉络,留给今人一个个鲜为人知的风云故事,厚重而苦涩

3世界开始叩响山庄的大门

□皇帝城风光芝加哥万国博览会

1929年的一天,在北京通往承德的土路上,一辆当时很少见到的小轿车里,瑞典探险家地质学家斯文·赫定一行正日夜兼程的赶往承德。一向在中国新疆考古和探险的斯文·赫定,这次的承德之行据说是美国人的资助。到了承德以后,斯文·赫定走进了当时无人问津的“小布达拉宫”,当他看到“万法归一殿”的时候,立刻被那精湛的建筑工艺吸引了。万法归一殿是普陀宗乘之庙举行重大宗教仪式的地方,乾隆接待土尔扈特首领渥巴锡,六世班禅为蒙古王公贵族以及高层僧侣讲经说法,都在万法归一殿里进行。

中国文物研究所高级工程师傅清远介绍说,万法归一殿规模特别大,整个殿的顶子用的铜瓦鎏金,鱼鳞瓦。光用黄金就一万五千两黄金,用鎏金工艺的做法,比现在镀金工艺表面的金子厚度高好多倍。

斯文·赫定完全被宏伟的大殿所吸引, 竟然异想天开,打算把万法归一殿

拆走,搬到大洋彼岸的美国去,参加即将在芝加哥举行的万国博览会。 作为交

换的代价,就是支付修北京雍和宫和承德所有寺庙的费用。最终因万法归一殿体积过于庞大,工作难度无法承受而作罢。于是狂热的探险家们改变了初衷,请承德热河的一些工匠,按十分之一的比例,制作了精确的大殿建筑模型。除了大小不同,就是没用金瓦,而用了琉璃瓦。

一年之后,中国工匠按照十比一的比例,对万法归一殿两万八千多个主要部件进行了复制。然后,斯文·赫定把复制的万法归一殿带到美国,再按照一比一的比例,复制出来,在芝加哥的万国博览会上展出后引起了强烈的震动,这是中国古建筑第一次以复制件的形式在国外露脸。

时至今日,瑞典斯德哥尔摩一家基金会,正在通过各种渠道,设法将后来保存在美国印第安纳州大学里的“万法归一殿”购买下来, 运回瑞典永久收藏。后来,斯文·赫定把他在承德的经历写成了一本书,书名叫做《热河——皇帝城》。

□山庄为金发碧眼的外国人敞开了大门

其实,最初叩响皇家离宫大门的外国人,比瑞典人要早得多。

在十五世纪末到十六世纪初,许多欧洲传教士冒着漂洋过海的的危险前往中国。他们中的不少人有幸进入了中国的皇帝城。就在避暑山庄建园初期,有些被皇帝选中的西洋画家,甚至被特许进入山庄作画。

避暑山庄的万树园,是乾隆皇帝举行重大活动的地方。 朗士宁、王致诚等

意大利画家多次在这里作画。 他们所画的内容主要是盛大的宴会、皇帝会见外

国使节和少数民族首领。 这些几百年前的历史画面,是我们唯一能见到的绘画

文献资料。意大利传教士马国贤,是在避暑山庄刚刚建成康熙36景的时候,被允许进入这座神秘的皇家园林作画的。康熙十分欣赏马国贤的铜版画,就派马国贤带了两个中国学生,到避暑山庄去实地考察。他们就以每一个景点,一首御制诗为基本内容作画。中西合璧的结果,使康熙非常高兴。铜版画“康熙36景”被印了不少,以便送给那些皇子皇孙,贝子,贝勒,文武大臣。后来铜版画被马国贤带回意大利的那不勒斯,在欧洲开始流传。当时欧洲的政治家,艺术家和文人,都把圆明园和避暑山庄比作法国的凡尔赛宫。他们认为在建筑的规模宏大方面,故宫远远的超过了凡尔赛,在园林方面,避暑山庄也超过了凡尔赛。由于这些画的缘故,整个欧洲掀起了一股仿造中国式园林的热潮。

欧洲人从铜版画上欣赏到避暑山庄园林奇观之后的整整80年,也就是1793年,避暑山庄主要建筑已经全部完成。这一年,一个由英国政府派出的外交使团走进避暑山庄,83岁的乾隆皇帝接见了他们。这些金发碧眼的英国人由英国国王的亲戚、著名外交家马嘎尔尼勋爵率领。

1792925日,乾隆的五十七年。英国的朴茨茅斯港驶出一支以“狮子号”为旗舰的船队,目的地是中国,船上满载着英国政府为乾隆皇帝精心准备的600箱生日礼物,这支船队,就是特使马嘎尔尼率领的访华使团。这是发生在18世纪末,中英两国历史上的第一次正式交往。英国主动选择了中国。

□大清王朝与大英帝国的首次面对

整个18世纪,世界充满了巨变。

英国由于纺织机和蒸汽机的发明进入了工业革命时代,而同一时期的中国,依然沉浸在大清帝国虚幻的鼎盛时期。当时,在印度已拥有垄断地位的英国东印度公司,为了尽快取得对中国市场的占领,对马嘎尔尼的中国之行给与了全力资助。东印度公司付给马嘎尔尼的年薪和津贴是一万五千英镑,这笔钱足够买下两艘“豺狼号”远洋货船。乾隆皇帝得知英国使团前来为他祝寿的消息,是在马嘎尔尼启程一个月之后。东印度公司董事长百灵用英文和拉丁文写的秉文,通过两广总督郭世勋送到乾隆手中。乾隆当即下了一道廷寄谕旨:准许英国使臣来华,并命令沿海各督抚准备接待。

英国访华使团的旅途漫长而遥远。179210月9日抵达马德拉群岛,21日抵达加那利群岛,1118日穿过赤道。 179317日绕过好望角,225日抵达爪哇岛,36日抵达雅加达,517日抵达昆仑岛附近,526日抵达交趾支那国(越南)的土伦湾,620日抵达澳门外海的万山群岛。

二百多年前,马嘎尔尼出使中国的航线是一条充满危险的航线。也是一条西方列强扩张海外、攫取商品市场,东方的中国对外输出瓷器、丝绸和茶叶的黄金通道。神秘的中国一直对欧洲商人有着强烈的吸引力,史料记载,伊丽莎白女王曾几次向清政府传递过信件,以建立某种外交上的联系。马嘎尔尼访华之前,英国进口一磅茶叶的费用是2先令4便士,而同一时间在伦敦卖出一磅茶叶为14先令8便士,巨大的利润成为英国人急于敲开中国大门的重要原因。马嘎尔尼船队经过8个月又25天的漫长航行,于 1793620日抵达澳门外海。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员副馆长秦国经介绍说,在马嘎尔尼使团访华之前,英国国王和商人不断地派遣使团来中国,希望建立贸易关系。与中英通使比较近的就是1787年,英国国王派凯恩卡特再一次组团来华,希望建立贸易关系,中心任务是希望建立伦敦北京商业联盟。凯恩卡特这支使团从17871221日出发,但到中途,也就是1788610日,凯恩卡特不幸病死。所以这一次也没有完成。英国伦敦大英图书馆学者伍德介绍说,在马嘎尔尼到中国的时代,英国需要从中国进口大量的茶叶。英国政府希望中国人也能购买英国和印度的产品。当时是很不平衡的交易,英国人需要支付大量白银,这对英国经济是很大的负担。马嘎尔尼到中国的目的之一,就是希望了解中国人需要什么可以用于交换的东西,为英国政府寻找贸易的契机。

清朝档案记载,外国使臣来华由礼部负责接待,1720年,康熙在畅春园接见葡萄牙使臣裴拉里,裴拉里对康熙行三跪九叩首礼。以后的西洋诸国使臣,均对中国皇帝行跪拜礼。顺治年间来华的俄国使臣,因不行跪拜礼而被驱逐。

按清代礼仪,中国周边的藩属国使臣觐见皇帝,是行最隆重的“三跪九叩”之礼,也就是连续三次重复下跪,并且每次叩头三次。

英国使团没有在澳门登岸而是被允许直航天津,主要是因为马嘎尔尼带来的礼品体积过大,走陆路容易损坏,其次,英国人想尽快赶到承德与乾隆皇帝见面。

□“三跪九叩”之争使离宫湖水突起波澜

专程到天津大沽口迎接马嘎尔尼的钦差大臣徵瑞,带有乾隆的密旨,皇帝这样指示他:“于接待之时,宜加倍留心,总须不动声色,密加查防,固不克意存玩忽,亦不可张大其事,务使经理得益,无过不及,达到不卑不亢,以符体制,而示怀柔。”按照清朝礼仪规定,外国使臣觐见皇帝,必须接受跪拜礼的训练,否则将会被驱逐出境。按照这个规矩,徵瑞首先给英国人上了一课,他说:“以各处进贡者,不特陪臣俱行三跪九叩首之礼,即国王亲自来朝,亦同此礼。若尔等拘泥国俗,不行此礼,转失尔国王遣尔航海远来祝禧纳赆之诚……”意思是说,就是你们的国王来,也要行这种礼.如果见不到皇帝,岂不是辜负了你们国王对中国皇帝的一片诚意。

就在英国使团带着大量礼品从天津向北京进发的时候,乾隆早已住进了避暑山庄。有关马嘎尔尼使团活动的各种奏折、谕旨不断往来于天津、北京和承德之间。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所藏清宫档案中,有关马嘎尔尼访华的文书档册共700余件,其中朱批奏折就有140多件。

英国使团到达北京以后,态度突然发生了变化,马嘎尔尼委托徵瑞带给军机大臣和?一封信,信中说:如果要他行三跪九叩首礼,那么,必须让一位地位与他相同的中国官员,对等的也向英国国王的画像行同样的礼。乾隆得知后很不高兴,立即取消了原定八月初六的觐见活动,并严厉批评了参与接待的官员。但他仍派人继续同英国人磋商礼仪问题。

公元1793年9月14日,乔治·马嘎尔尼成为第一位以英国政府特使的身份,走进避暑山庄大门并且会见了乾隆皇帝的英国人。马嘎尔尼一行还享受了山庄景色。那是经三代皇帝精心打造的景致,124组中国皇家园林的建筑奇观,美不胜收。

耐人寻味的是,今天我们发现,那次历史性会见的当事人却对会见时的礼仪各执一词。争论的焦点是:作为大英帝国国王的特使马嘎尔尼,究竟向大清帝国的乾隆皇帝磕了头没有?

英国伦敦大英图书馆学者伍德说,我认为整件事情围绕着是否磕头的争论很有意思,这不仅对马嘎尔尼而言是重要问题,而且对陪同马嘎尔尼的中国官员也是个问题。但我并不认为,是否磕头在整个事件中起决定性作用。因为马嘎尔尼认为,他应该像对待自己的国王那样对待乾隆。即使马嘎尔尼对乾隆不停地磕头,乾隆也不会改变他的决定。

马嘎尔尼在日记中这样写道:他在前往承德的途中已经拒绝了徵瑞,并且提出:如果要他下跪磕头,必须一位同身份的中国官员对他带来的女王画像行同样的磕头礼。后来他对中国皇帝行的是英国人的礼,即单膝下跪。

法国作家、法兰西学院院士阿兰·佩雷菲特在他出版的《停滞的帝国——两个世界的撞击》一书中记录了一份新发现的手稿,手稿的主人温德是当年使团的秘书。温德描述见到乾隆的情景是这样的:“……我们按当地方式施了礼,也就是说,跪地,叩头,九下。”

研究表明,当时在承德磋商的最后结果是:914日在万树园举行的非正式宴会上,允许英国人行英国礼。9月17日在澹泊敬诚殿的“万寿盛典”上,马嘎尔尼向乾隆递交国书,行中国的“三跪九叩”之礼。关于17日的仪式,和?的奏折里是这样写的:“英吉利国正、副使等恭奉表文,由避暑山庄宫门右边门进呈殿前阶下,向上跪捧恭递。御前大使福长安恭接,转呈御览。臣等即令该贡使等向上行三跪九叩礼……”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副研究馆员高焕婷认为,对于英国使臣觐见乾隆皇帝是否行了三跪九叩首礼,这是史学界争议的问题。根据英国马嘎尔尼的日记,还有斯当东的日记,他们没有行三跪九叩首礼,而是行了英国的单膝下跪礼。但他们混淆了当时乾隆皇帝在承德避暑山庄,是两次接见而不是一次。第一次是在万树园,他行的是英国的单膝下跪礼,而在澹泊敬诚殿祝贺乾隆皇帝万寿庆典上,英国使臣行的是三跪九叩首礼。根据清宫官方档案,比如外务部的《觐事备查》《嘉庆会典》以及《清史稿》中都有记载说英国使臣在觐见乾隆皇帝时,行了三跪九叩首礼。

斯当东的儿子小斯当东,当时只有12岁,他的日记被西方学者认为最为可信。他的日记里这样写道:“随着一声令下,我们单膝跪地,俯首向地。我们与其他大员和王公大臣连续九次行这样的礼,所不同的是,他们双膝跪地而且俯首触地。”

马嘎尔尼离开中国23年后,由阿美士德率领的英国使团再次访华,双方又一次为觐见礼闹得不可开交。当年的小斯当东就是阿美士德使团的副使。嘉庆在阿美士德来京途中就通知他,马嘎尔尼当年行的是三跪九叩之礼,阿美士德应该象马嘎尔尼一样对皇帝行礼。但嘉庆与阿美士德的见面,因觐见礼在最后一刻也没有解决,于是,清政府强令英国使团出境。这是后话了。

乾隆五十八年十二月九日,马嘎尔尼率领的英国使团,乘坐“狮子号”军舰从广州黄埔港启锚,黯然回国。英国国王向中国提出的要求,全部被乾隆皇帝断然拒绝,这个老人没给双方留下一丝商讨的余地。如果可以假设的话,比如其时的两个帝国坐下来商量一番,历史会不会在避暑山庄转弯呢?

马嘎尔尼使团的主要目的是:互派使节,在对方首都开设使馆,给予英商贸易自由,包括开放舟山、宁波、天津三个口岸,进口税上给予特别优惠。还有在舟山和广州附近“指定一个未经设防的小岛,给英国商人使用”等等。

马嘎尔尼的目的没有达到,但他的收获是,看出了大清王朝的行将败落:“清帝国好比是一艘破烂不堪的头等战舰,它之所以在过去一百五十年中没有沉没,仅仅是由于一班幸运的、能干而警觉的军官们的支撑。而它胜过其邻船的地方,只在它的体积和外表。”

马嘎尔尼预言:“英国从这一变化中将比任何其他国家得到更多的好处。”

48年后,英国舰队又驶回广州。所不同的是,这次没有礼仪的争执和磋商,而是大炮声里轰开中国的大门。

/图 中国中央电视台10套《探索·发现》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