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牌楼外的粥棚

安定里人 6月前 74

                     胡乐夫

 绍兴自古以来就是个文风炽盛的地方,文人倍出,绍兴民间谚云:
“一百秀才莫欢喜,
七个贡生三个举,
四十五个平平过,
四十五个穷到底。”
     这是说绍兴读书人要想在科举中出人头地非常不易。
       众听周知,绍兴出师爷,与当地人多地少,只有读书才有出路,私塾必教《缙绅全书》上晓天文,下知地理,为官之道,因此大批绍兴的读书人外出谋生,游幕四方。绍兴人是水乡之民,富于冒险性,乐于迁徙,安土重迁的观念比较淡薄。
    清朝1781)浙江上虞县胡家庄胡氏家族人丁兴旺,世代书香,胡大昭府中举,到承德知府庆章处做幕僚,携家眷行兄弟七人,舟车劳顿经月余跋涉终于到达承德,不幸的是因路遇洪水翻船,幸遇村民相救,老二老七溺水丧生。
       绍兴不只是出师爷,还是浙江絲绸业的“鼻祖”,胡氏兄弟几人在承德落户安家后,首先利用家乡优势资源开起了绸缎庄、积累财富后又开药铺、木匠铺、还开设了秀峰书院。
       家里请地方秀才任继风为塾师,请画家国文楷为画师。教习子弟,为承德文化教育培养了一批人材,如承德师范校长胡之冕,承德教育局长胡之润等,后代做教师者亦众多,如胡珍、胡玉、胡宪,胡林等。
       打开1956年出版的中国美术家名人大辞典 624页,记载着承德地区仅有的一位画家胡家鼐先生,字公调,号燮臣工畫山水,其精细者近王翚。自幼攻习国画工笔山水,摹古“四王”,崇尚黄公望的画风,书法临帖王梦楼、作品经常在北京《湖社月刊》发表,并出版过《鸿雪斋闲咏》一书。并得到京津各界收藏家的青睐。天津外贸客商长年上门高价订购仿古山水画,因此收入颇丰家境殷实。19世纪初胡家大院初具规模并以安定里命名。清朝未年1905年废除科举后大批学子放弃学业,胡家鼐先生积极劝导学生莫弃学业,曾在二道牌楼自费开办劝学所,不分贫富一并入学,并任所长。
       1933年初,日本鬼子入侵承德,烧杀抢掠,无恶不做,胡家鼐先生义愤填膺辞官不作,闭门谢客。书法家胡子襄即使被日本鬼打断一条腿亦不为侵略者写一个字。
       杨绛先生语:一个人这一生最值得炫耀的是这一生拒绝过什么,你拒绝的东西藏着你不随波逐流的性格和内心深处不为人知的骄傲,一个干净的人并非不食人间烟火,不染世俗而是灵魂深处有净土,思想背后有初心坚守良知和道义,有所为有所不为。
      1933年 承德地区连遇三年大旱,又遇日本鬼子入烧杀掠夺,百姓生活更是雪上加霜苦不堪言,灾民纷纷背井离乡逃难,承德街上讨饭的灾民增多,社会紊乱,胡家鼐先生看在眼里记在心上。
     哲人说:社会之所以进步,就是有人去发现问题,然后再有人去解决问题。敢于发现问题,敢于解决问题的叫贤达之人。
      胡家鼐先生便令伙计崔起(大老崔的父亲他在胡家守门料户称的上半个管家)邀集亲友、学子等在头牌楼外水泉沟口搭起简易粥棚,为防风沙雪雾,砸桩埋柱,荆芭、苇席、围拢加盖,拌上麻刀、黄土和泥,垒起灶台,通济桥李家木匠铺置办几件大风匣,早河沿牛家铁匠炉购五口八音大锅,草市街买八口大缸,瓦盆、大勺、笊篱、粥若干,备足承德县盛产大白高粮米、小米,收购滦平西晋家沟的干柴。
     并提前几天在承德街各处张贴告示:自腊月初一开始至年关,在头牌楼外向受灾父老乡亲舍粥,每天10时至13时止,食不限量,过时不候,请灾乡亲相互转告”。并通知十里八乡在草市卖柴的人,晚上如柴卖不掉,粥棚按市价收购。
     冬月30, 粥棚如期开伙,胡家鼐先生亲自点着第一把火,敬天神,敬土地,嘱托大家与人为善,淘米无沙,煮米要烂,对灾民不得怠慢。
     送柴、送米、肩扛、过秤记账,唱收唱付,你来我往,络绎不绝,车水马龙本不热闹的水泉沟口打破往日的平静,承德街一些老商户闻讯也前来站脚助威祝贺。
       每日东方发亮,天寒地冻水缸不能存水,伙计崔起提前早五更担水,将几个大缸注满已是满头大汗。众人淘米,劈柴、熬粥,一派繁忙。数九寒风凛冽,阴云密布,粥棚里炊烟升起,热气弥漫,灶里火烧旺运,干柴噼噼啪啪的作响,风匣呼呼哒哒的喘息,锅内米粥蒸滕翻滚,为防糊底伙计们抡开大铲上下绞拌。舍粥熬粥实属不易,按照中国赊粥的传统和祖上舍粥的规矩,熬出来的粥插筷子不倒为,善事善为,不能含糊乎。
      10时未到,大批难民拖家带口早已排队等候,有提瓦罐的,也有抱小瓦盆的,有的帮忙劈柴,有的帮拉风匣,也有的抄手驻足渴望,难民虽衣衫褴褛蓬头垢但秩序井然,亦守先来后到的民俗,排队等候,灾民躲避日本侵略者侵害,背井离乡受尽苦难,在数九腊月的寒风中遇到了发善心的人,舍一碗粥果腹,那该是多么的温暖的好事啊。
      从此进腊月设粥棚舍粥形成胡家的惯例延续多年。与尹忠叔伯聊起此事他气愤地说:“你说气人不,还有随近不是灾民的,也去起哄,成桶打回去蹭吃的”。我想这是个别人,与汉奸一样终是少数。
      夜晚,灶里的余火热气,成群的老鸦在棚顶上盘旋棲栖,也有无家可归的灾民依灶取暖过夜,伙计崔起还要在粥棚内打更防火防盗。他巡夜时发现一个无家可归的小孩哭啼,便带回大院,胡家鼐先生收养后,给这个该子起名:钟友,长大成人后政府安排在双塔山砖厂做门卫,直到1978年去世。
       据古书记载中国有很悠久粥文化,在饥荒从之年富户乡绅有舍粥的习惯,看似只是一个扶弱济贫的事情,也许有的灾民吃了粥之后,有了生存的希望,有了力气,就会去找活干,去改变自己的囧境,勤劳是中国人的本色,人人都有一颗善良的心,但有一分之奈,谁愿意做乞讨灾民呢,俗话说天道轮回,也许有一天喝粥的灾民就慢慢地变成那个可以舍粥给别人的人,舍粥人也许有一天也会成为灾民。
      开粥棚舍粥也给那些富甲一方为富不仁的人做个表率,舍是得之邻,得是舍之果。据(郎君在水一方)易经讲:善于用三,这是天、地、人之奥秘。 实际上,舍三分,得七分,这是真理。当然也有一毛不拔的人,无舍就不得。还有舍无可舍,却得获圆满的人,这是至人圣贤。
      舍得,是一种魄力、一种勇气,正是与人玫瑰手有余香。受人称赞心灵的愉悦,善良得到升华的过程,人生是一个在取与舍之间积蕴的过程、在得与失之间圆满的过程、在舍与得之间选择的过程。过程是美好的,不问结果足可欣慰。
       正因这一善举我家到市郊偏桥子下乡时,受到老一辈村民们偏袒呵护,可谓“祖上积德福泽后代”。

       据史书记载在承德开粥棚,除清乾隆帝在大灾之年令下官夏熙在三官庙开场舍粥外,还没听说民间有第二家舍粥,与中国美术家辞典一样,承德市地区仅一人被收录。君直体素能挣会花,敢舍、能舍、会舍,正是“不以善小而不为”,先人积善,福泽后人。就是我的爷爷胡家鼐先生。
     2023年11月23


最后于 4月前 被金刚编辑 ,原因: 移动版快!
最新回复 (4)
全部楼主
  • 金刚 6月前
    2
    拜读,好文,好人家!好传统!
  • 大红点 5月前
    3
    作者的家景很有底蕴。写出来的东西耳目一新。既考究,又有内涵。谢谢!
  • 安定里人 4月前
    4
    谢谢点评
  • 悠闲 4月前
    5
    欣赏佳作!锤峰落照板块用来贴照片。文章请发表到远近泉声板块。谢谢!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