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清明小长假,自驾车到了山西云冈石窟,这次到了河南,一定要看看龙门石窟。       从修武的云台山到洛阳很近,只有一个多小时的路程。龙门石窟位于洛阳城南6公里的伊阙峡谷,这里香山和龙门山两山对峙,伊河水从中穿流而过,古称“伊阙”。隋炀帝迁都洛阳后,将把皇宫的正门正对伊阙,从此,伊阙便被人们习惯的称为龙门。龙门自古为险要关隘,交通要冲,向为兵家必争之地。因山青水秀,环境清幽,气候宜人,被列入洛阳八大景之冠,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曾说:“洛都四郊,山水之胜,龙门首焉”,此处素为文人墨客观游胜地。又因石质优良,宜于雕刻,故而古人择此而建石窟。这里青山绿水、万象生辉,伊河两岸东西山崖壁上的窟龛星罗棋布、密如蜂房。       龙门石窟开凿于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之际(公元493年),之后历经东魏、西魏、北齐、隋、唐、五代、宋等朝代400余年的营造,其中北魏和唐代大规模营建有140多年,从而形成了南北长达1公里、具有2300余座窟龛、10万余尊造像、2800余块碑刻题记的石窟遗存。在龙门的所有洞窟中,北魏洞窟约占30%,唐代占60%,其他朝代仅占10%。龙门石窟中最大的佛像卢舍那大佛,通高17.14米,头高4米,耳长1.9米;最小的佛像在莲花洞中,每个只有2厘米,被称为“微雕”。      我去的当天到龙门石窟游览的人并不多,随着人流迤逦而行,途经药方洞、古阳洞,还有火烧洞、石窟寺、极南洞等。乘兴顺着石阶平台往前走十几米,就来到了雕凿时间最长、用工最多而又最著名的一座洞窟——宾阳三洞。据说宾阳三洞是北魏皇帝元恪为父孝文帝和文昭皇太后做功德所开盘,时在公元500年。其宾阳中洞是龙门石窟群中最为富丽堂皇之窟。内有十一尊大像,本尊释迦牟尼,端坐中央,通高8.4米,面部修长清秀,高鼻大目,微露笑意。整个洞窟为三世佛之完整布局。除佛像以外,窟顶有十个伎乐供养天人,形象挺健飘逸,迎风翱翔在莲花宝盖周围,艺术价值极高。       一路欣赏着缓缓前行,不久便来到了西山最高处的奉先寺。站在奉先寺下,一仰头,便看见了主尊卢舍那大佛,乍看之下,我的内心只能用“震憾”二字来形容,只见这尊佛像雍荣华贵、仪态万方,浓密的螺形发髻松松地盘在头顶,轻柔薄透的通肩式袈裟披在她匀称丰腴的身体上,勾画出了优美的曲线。她静静地端坐着,眉稍嘴角含着浅笑,头微低,俯视的目光正好同礼佛朝拜者敬仰的目光交汇在一起,显得那样的温柔、睿智、典雅、优美……据说这尊大佛乃是一代女皇武则天为自己歌功颂德仿照自己面容所造,被誉为“东方雅典娜”,她的宁静和慈祥是东方智慧对于力量这个概念的最高深也是最精确的诠释,再看卢舍那大佛侧旁其弟子阿难、迦叶、胁侍菩萨和力士、天王的雕像,个个栩栩如生,活灵活现。       这次游龙门石窟还有一收获,就是拜谒了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的墓园——白园,以前孤陋寡闻,不知白居易的墓在洛阳,这次得以一见。白居易的墓园坐落在东山石窟香山寺边,景色幽美、环境清雅。小桥、流水、竹林、山径、碑刻、书院……一切像是到了世外桃园。徜徉在白园,白居易那脍炙人口的诗篇,不由地一首首的在脑海涌现。       出得龙门来,站在伊水龙门大桥上,我再次回首向南,远远望去,只见那青山秀水的自然景致与鬼斧神工的人文雕刻更显得相映成辉。再见,龙门石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