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林寺,1985年11月我曾有过一次匆匆之旅。那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初上映电影《少林寺》后,带着对少林古刹的神秘憧憬,利用南下采访在郑州的短暂停留的机会,来了一次走马观花式的游览。知道了少林寺不光是少林武术的发源地,还是国内名刹,禅宗祖庭。       转眼间27年过去了,如今的嵩山少林寺又有几多变化?       驾车出洛阳,沿着郑少洛高速走了一个多小时,便到了嵩山少林风景名胜区域,在写有“天下第一名刹”几个大字的牌楼前面的停车场停了车,进了牌楼便进了景区。可走了大半天也没见当年印象中的少林寺门,迎面走来走去的多是一群群穿着红T恤、扛着刀棍的青少年,路边也全是一拨拨在刻苦练武的少年,不远处,还搭着个比武打擂的擂台。树林边的土操场上,但见几百红衣少年列队而站,一招一式的的认真操练着。让人不由得感慨,真是到了武术的发源地了。       走了近半个小时的石板路,终于看见了少林寺的山门,清康熙帝亲笔题写的“少林寺”三个烫金大字映入眼帘。记得当年游少林寺,出山门便是车站,各种车招揽客人的吵闹声不绝于耳,如今,寺前少了喧闹,可一路走来也确实疲劳。       查看资料,少林寺始建于北魏,当时北魏国推崇佛教,便修建了这所寺院。后来印度名僧菩提达摩(就是达摩祖师)来到少林寺传授禅宗,据说曾面壁修行多年,从此寺院逐渐扩大,僧徒日益增多,影响也渐渐增大。少林寺在唐朝初年开始扬名海内,十三棍僧在李世民讨伐王世充的征战中,助战解围,立下了汗马功劳,李世民即位后,朝庭对少林寺便大力支持,少林寺发展成驰名中外的寺庙,博得“天下第一名刹“的称号。在鼎盛时期,少林寺有七进院落,规模很大。清朝中期以后开始衰败,尤其是在军阀混战时期,北方军阀石友三火烧少林寺,把天王殿、大雄宝殿、法堂和钟楼等主要建筑统统毁之一炬,现在仅存的建筑只有山门千佛殿等,其他建筑也都是后来修复的。电影《少林寺》的拍摄放映,也为少林寺带来了绝好的发展良机,一部电影,成就了一座寺庙的辉煌。       进了山门后先是大雄宝殿,大雄宝殿前立有一块功德碑,上面记载着十三位少林武僧护驾扬名的事迹。大雄宝殿里金碧辉煌,浓郁的香火环绕四周,更增添了凝重气势。离了大雄宝殿继续前行,经过藏经阁,再往后就到了方丈室。听介绍,现任的少林方丈释永信才四十来岁,年纪轻轻就有很高的道行,他不光是少林寺方丈,还是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河南省佛教协会会长、全国人大代表。社会活动非常多,出入寺院都是高级轿车接送,每年还有两个多月在国外与国际友人交往。时代不同了,如今的方丈真正在这方丈室打坐研究佛学的时间恐怕不多,偶尔在寺里也多是必要的迎来送往,外事活动,连他自己也疲于应付。看看寺内一处处僧人们向游客不停地推销开了光的各种纪念品,想想这时代、这环境,要让高僧做到心如止水,了无他念,实在是太难。       少林寺院落和供奉的佛祖与其他寺院大同小异,倒是院中的一棵银杏树吸引了我,只见树身上有着一个个手指粗的洞窝,据说是少林武僧练一指禅天长日久形成的,这和寺庙后的练功房地上被踩塌陷的青砖倒是异曲同工,不过,这树洞的功夫更有滴水穿石的耐力,令人赞叹。       出少林寺山门往前没多远,便是少林塔林,塔林是历代少林高僧死后安息的墓地,那些有名望有地位的僧人死后,把他们的骨灰或尸骨放入地宫,在上面造塔以示其功德。塔的高低、大小和层数的多少,据说主要根据僧人们生前对佛学造诣的深浅、威望高低、功德大小来决定,因此那些塔便种类繁多,大小高低粗细各有不同。记得当年的塔林是残败不堪,游人随意出入,现在则已经围了起来,修缮的整整齐齐,现出了塔林的庄重。       离开塔林,我们坐缆车又登上了少林寺对面的少室山,有名的二祖庵就在这少室山钵盂峰顶,是少林地区最高的建筑。相传禅宗二祖慧可立雪断臂后到钵盂峰顶养伤修炼,后寺僧为纪念二祖慧可而建此庵。庵创建的年代大致和初祖庵同时,为北宋后期。这里环境幽静,风景宜人,二祖庵殿前庭院四角有水井四眼,人称“苦、辣、酸、甜四眼井”,相传是达摩用锡杖所开。少室山上除了二祖庵,没有其他什么风景建筑,转了一圈,又坐缆车返回。       时近中午,少林景区基本游完,开车将离开那“天下第一名刹”牌楼时,我突然有一丝遗憾,因为这次重返少林,实在没有体会到“深山古刹”的凝重,“禅院钟声”的寂静,也许,那种感觉只会存在于历史的迷雾里,只会存在于书本上一厢情愿的想象中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