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那封曾经在全国造成轰动效应,给自己带来光环和荣誉的写给父亲的回信,并非是柴春泽想藉此为获取政治资本而铺路。柴春泽绝没有料到,他的一念之举,会在共和国知青运动史册上,涂上色彩浓重的一笔。

 

(一)

 

19705月,在赤峰市第六中学就读的柴春泽,以学生代表的身份,被选调到市红代会任副主任。当年年底,在全市中学生中很名气的他,想当兵,却被兼任市革委会副主任的武装部领导以“骨干不能都走”为由而阻止。次年,市里动员中学毕学业生上山下乡,因柴春泽是毕业生,又是市红代会的学生代表,同学们要看他的行动,纷纷表示 “柴春泽下乡,我们就下乡,他不下我们也不下”。于是,市领导找柴春泽谈话,动员他带这个头。被推到风口浪尖的柴春泽,感到责无旁贷,一口答应,马上在校园帖出上山下乡决心书。柴春泽是干部子弟,父亲在抗日战争时期就是八路军的一名基层指战员,按照规定,赤峰县干部子女可以到离家较近的赤峰县下乡,而柴春泽所在的学校,下乡定点却是离家较远、风沙很大的翁牛特旗。他顾全大局,于19711222日,以知青代表的身份在千人大会上表决心之后,与同学们一起下乡到了翁牛特旗玉田皋乡。下乡后,他目睹了贫困农村农民的生产生活状况,决心用智慧和汗水改变所在地的贫困落后面貌。他干的很好,不到二年,不但入了党,还当上了大队党支部副书记。

 

柴春泽给父亲的那封回信,写于197392日,其时,再有三个多月,他下乡就满二年了。在那样一个年代,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牵涉到全国数千万个家庭,每个家庭的为父母者,莫不挂心小小年纪就离开身边的子女们,望眼欲穿地企盼他们早日回城;柴春泽的父母自然也不例外。那天,柴春泽回到青年点,同学交给他一封信封上盖着印章,彰显着秘密的信。这是父亲写给他的。信上,父亲让柴春泽服从他的意见,准备招工回城。他觉察到,这封信的内容,同学们已经知道了。在知青们异样眼光的注视下,他想,省里正在开展向吴献忠学习,动员知青扎根农村的活动,昭盟团委刚开过全盟有线广播大会,自己受盟团委知青办委派,作为知青代表在会上发言,表明了要“扎根农村奋斗60年”的决心;如果听父亲的,在大家的心目中,自己就成了说一套做一套的虚伪之人。“不能离开农村,不能让同学们看低自己!”柴春泽做出了决定,便给父亲写回信,表明了自己在盟里开会发言时讲过的观点,拒绝了父亲让他回城的意见。身为知青点负责人的他,为使同学相信自己扎根农村的决心不是妄言,写完信后,特意召开了全点知青大会,在会上公布了和父亲的通信,并当场将给父亲的回信委托他人寄出。

 

两个月后,旗、盟分别召开了知青代表会议,安排柴春泽在大会发言,建议他讲一下和父亲通信的事。会上,柴春泽全文读了父亲的来信和他的回信,引起很大反响,到会的北京、上海等地知青慰问团成员要求将信印发;《辽宁日报》驻赤峰记者站并新华社记者为这件事写了内参。197415日,《人民日报》在头版显著位置以《敢于同旧传统观念决裂的好青年》为题,将柴春泽的信做了全面报道。紧接着,中央和地方一些新闻媒体纷纷派人前来采访,本地区和省内外—些知青和应届毕业生,也陆续来玉田皋青年点参观。一个名扬全国的知青典型就这样诞生了。

 

(二)

 

实话实说,如果没有那封信,柴春泽当时不可能名扬全国,但是,他的声誉在当地是非常好的。从197112月下乡成为知青点负责人开始,到1973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再到随后担任大队党支部副书记,柴春泽在知青中,在当地群众中塑造了良好的个人形象。他肯于吃苦,可在天寒地冻时睡在四面透风的房子里睡觉,可以盐水、冻硬的大葱当菜。他踏实肯干,在水利建设工地曾累得几次昏倒。他谦虚谨慎,努力和群众打成一片,在知青点,曾经把同学们给他留的一碗饺子倒进粥锅里搅匀,与大家分享。那时候,柴春泽每天夜里都在灯下刻苦攻读马列、***著作。他怀着崇高的理想,实实在在地为改变玉田皋落后面貌尽心尽力,做了许多实事。最让人感到功德无量的是,他带领人们,改造了那里低洼的盐碱地,成功地试种了水稻,从而带动了翁牛特旗东部20万亩水稻种植,使昔日贫瘠的土地变成了后来的鱼米之乡。

 

历史,有时会在不经意间开个玩笑,使一个人平步青云,而后,又在春风得意之时,将其打入地狱。1976124日,柴春泽因受“四人帮”牵连被隔离审查,后被关押;19791213日,经历了18个月铁窗生涯之后,被宣布无罪释放。

 

在辉煌的日子里,柴春泽每天都收到寄自全国各地的知识青年和中学生们的来信,不断有来人来函请他去作报告,来采访的记者甚至排起了队。柴春泽曾作为中国青年代表团的成员访问日本;曾应邀前往大寨,参加由邓小平主持的全国农业学大寨会议;曾与邢燕子、朱克家等11名知青典型一起,接到***总理的请柬,在人民大会堂宴会厅出席庆祝建国25周年招待会……然而,不能否认,在那样一个政治背景下,柴春泽的思想必然要打上“左”的烙印,必然影响他想问题看事情的观点和态度;他的“彻底决裂旧观念,扎根农村六十年”的口号,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知青招工、升学、参军等就业之路。

 

在艰难的日子里,柴春泽以其树立的良好形象基础,在当地仍然受到人们的尊重。被审查时,玉田皋的社员曾特地给他送过大米;林场的场长、副场长给他送过饺子;被游斗时,农民们聚在村口想看看他,待汽车开来又不忍心照面,有的散了,有的转过身去抹眼泪;游斗结束,公社食堂的伙夫给他端来满碗的饭和炖肉;回返时,公社党委给他带上了毡子、被褥和枕头……

 

在恍惚徘徊、不知何去何从的日子里,柴春泽幸运地得到和感受到了心灵的慰籍。出狱后的柴春泽很是自卑,有些神经兮兮。他没有想到,一个堪称伟大的女性——昔日的知青战友、曾担任玉田皋大队党支部副书记和公社党委副书记、此时已成为辽河工程局工人的刘立新,不顾家人反对,毅然在一个极其简陋的“地震棚”与他结了婚。可是,谁能想到,婚后不满三个月,柴春泽念念不忘他曾经发过的誓,竟然在19806月,作为全国最后一名下乡青年,再一次下了乡……。他没有想到,组织上给他评了反并恢复自己的党籍。他没有想到,在组织的帮助下,自己也成为了辽河工程局的一名工人;而后,又是在组织的支持下,经过考试,他能够踏进赤峰广播电视大学脱产学习。

 

(三)

 

噩梦醒来是早晨,柴春泽格外珍惜凤凰涅??般的政治生命。经过三年如饥似渴的脱产学习及良好表现,他重新获得了组织上的信任和周围人的欢迎。1985年,中共赤峰市委常委会批准,柴春泽留在赤峰广播电视大学工作。 1987年以来,身为学校专职班主任、思想政治工作助理研究员的柴春泽,先后担任过42个班的班主任,由他直接培训的学生有1800多人。曾被赤峰市教育局、人事局记功,授予优秀教育工作者称号,两次被评为赤峰市教育系统优秀共产党员,两次被授予全区优秀班主任称号。为适应现代远程开放教育对学生的创新管理,20045月,柴春泽个人出资创办了柴春泽国际网站,进而又创办了柴春泽联盟二号网;2006年还协助当年插队的玉田皋村建立了玉田皋网站。

 

在社会影响方面,近年来,柴春泽入编了国家人事部全国人才流动中心《中国人才辞典》(第四卷)、《世界优秀专家人才名典》(第二卷),以及《世界名人录》(第十卷);曾被聘为中国香港世界文化艺术研究中心理事和中国香港世界华人交流协会理事,应邀参加了由世界华人交流协会和世界文化艺术研究中心在香港泰国举行的第十七届国际文化交流大会,并被聘为中国香港世界华人交流协会理事;曾两次接受凤凰卫视采访,还曾应邀在京参加“与时俱进、再铸辉煌,社会各界知名人士国庆座谈会”。赤峰电视台拍摄并播出了反映其人生经历的三集电视纪录片《风雨人生》。200525日晚,柴春泽应邀走进了北京“鲁豫有约”演播大厅,在广大观众的关注下,接受了鲁豫的访谈……

 

火样年华火样情。柴春泽在政治风云随时变动的动荡年代,始料末及的走了一段可谓懵懂的政治弯路。而那曾经的辉煌,曾经的苦难,几十年一路过之后,我们现在看到的,是一个更加能以平和的心态面对人生,面对事业的柴春泽。

 

作为一名知青,柴春泽始终牵挂着第二故乡的发展变化,他用心血凝成的知青情结已经融入了他的生命之中。

原载《共和国知青》(辽宁人民出版社200811月出版)孙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