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契丹祖源,圣地平泉”。随着平泉对外宣传的口号在央视的播出,契丹,这个曾不被当今人们普遍熟悉的民族,逐渐为人们所熟知。        一千多年前,契丹,这个极具传奇色彩的北方强悍民族,在平泉、内蒙古、辽宁等广袤的大地游牧、狩猎、生息繁衍。至公元916年,耶律阿保机统一契丹八部,建立辽朝,契丹政权统治中国北方大部长达219年之久,创造了光辉的历史与灿烂的文化。       然而,在中国历史上叱咤200多年后,这个契丹大辽国在公元1125年传位天祚帝耶律延禧为金所灭后,在中国大地上悄然消失,自此踪迹全无存。       那么,契丹族的先祖是谁?契丹人究竟去了哪儿?他们的后裔还在吗?这一直是一个令史学家困惑的历史之谜。
                                                                               一、契丹族的起源
        研讨契丹族的兴衰,首先要说到契丹的起源。据史料记载,契丹族在公元四世纪左右出现,从历史文献记载及大量出土文物证明,河北北部的平泉一带是契丹祖先最早活动的地方,为契丹的祖源地。       关于契丹的起源,《辽史·营卫志》记载:“契丹之先,曰奇首可汗,生八子。其后族属渐盛,分为八部,居松漠之间。今永州木叶山有契丹始祖庙,奇首可汗、可敦并八子像在焉。潢河之西,土河之北,奇首可汗故壤也。”这里的“土河”就是今天发源于平泉柳溪乡的老哈河,是辽河的源头;“潢河”就是今天内蒙古的西拉木伦河。《辽史·太祖纪赞》曰:“辽之先,出自炎帝,世为审吉国,其可知者盖自奇首云。奇首生都山,徙潢河之滨。传至雅里,始立制度,置官署,刻木为契,穴地为牢”。都山,位于平泉相邻的承德宽城县城东,主峰海拔1846.3米,是燕山山脉第二高峰,据考证,土河、潢河流域及都山一带,正是当年宇文鲜卑活动的地方。契丹源于鲜卑,奇首可汗为其始祖。       《魏书·库莫奚传》记载,契丹族早期的活动地域在“松漠之间”。这里所说的松漠是指现在的老哈河和西拉木伦河流域的松林、草原、沙漠地带,即大兴安岭以南、燕山以北的广大地区。元朝人脱脱编著的《辽史》对契丹的起源做了精要的记述:契丹的始祖,一位叫奇首可汗的神人,乘白马开云破雾降临马盂山峰顶,然后顺土河(今老哈河)漂流东下,当神人漂流到木叶山时,与一位来自平地松林,赶着青牛车名叫可敦的天女相遇,喜结良缘,生了八个儿子,逐渐发展为契丹八部。这里的“马盂山”就是今天平泉县柳溪境内的马盂山(俗称光秃山、光头山)。       《辽史·地理志》记载:“辽国其先曰契丹,本鲜卑之地,居辽泽中,去榆关一千一百三十里,去幽州又七百一十四里。”对于契丹的起源,是自《魏书》有“契丹国,在库莫奚东,异种同类,俱窜于松漠之间”的记载。《金史·回离保传赞》也有:“库莫奚、契丹起于汉末,盛于隋、唐之间,俱强为邻国,合并为君臣,历八百余年,相为始终。”北宋欧阳修在《新五代史》《契丹附录》中载:“契丹自魏以来名见中国,或曰与库莫奚异种同类。是谓潢水之南,黄龙之北,得鲜卑之故地,故又以鲜卑遗种。这些史料说明,契丹其实就是一直居住在鲜卑故地的鲜卑宇文部,契丹部落在汉末就已形成。
                                                                           二、契丹人的先祖是谁?
       关于契丹人的先祖是谁,史料主要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契丹源于东胡后裔鲜卑的柔然部。柔然部战败于鲜卑拓跋氏的北魏。其中北柔然退到外兴安岭一带,成为蒙古人的祖先。而南柔然则避居今内蒙古的西喇木伦河以南、老哈河以北地区,以聚族分部的组织形式过著游牧和渔猎的氏族社会生活,他们为契丹人的先祖。另一种说法是契丹源于鲜卑族。古代鲜卑部族的一个支系宇文部鲜卑,宇文部鲜卑被慕容部鲜卑后来建立的前燕政权灭亡后,其后裔的一支迭剌部在南北朝时发展成契丹。        《辽史·太祖纪赞》曰:“辽之先,出自炎帝,”卷六三《世表序》亦曰:“考之宇文周之书,辽本炎帝之后,而耶律俨称辽为轩辕后。俨志晚出,盍从《周书》。盖炎帝之裔曰葛乌菟者,世雄朔陲,后为冒顿可汗所袭,保鲜卑山以居,号鲜卑氏。既而慕容燕破之,析其部曰宇文,曰库莫奚,曰契丹。契丹之名,昉见于此。”在古代东北,除了汉族以外,还存在着东胡、秽貊、肃慎三大族系,契丹属东胡族系。从商朝到西汉初年,在辽河流域及其以北的广大地区,有一个十分活跃的强大部落,部落首领叫葛乌菟,被认为是“其先出自炎帝神农氏”。按这个说法,东胡人与汉人同源,是血肉相连的兄弟民族。       史料中也记载着契丹人自己的说法,称他们是炎帝的后裔。辽国开国皇帝耶律阿保机有一次问大臣:“国家已立,应该祭天敬神。我要立庙祭祀神诋和祖先,但是不知道该先祭祀谁?”,契丹人信佛,所以许多大臣说:“应当敬佛祖”。辽太祖摇了摇头说:“佛不是我中国之教”。在座的耶律倍站起来回答说:“至圣至德,受万事尊仰,莫过于孔子,孔子是大圣人,应该先祭祀孔子”。耶律阿保机听了,非常高兴说到:“太子之言正合朕意,应该祭祀我中国之神,我乃炎帝之后,当然敬中国之神”。耶律阿保机立刻下旨建立了孔子庙。       《辽史·太祖纪赞》和《世表序》,主张契丹为炎帝之后裔的观点,其史料依据出自《周书·文帝纪》。据《世表序》说,耶律俨《皇朝实录》原是称契丹为黄帝之后的,但《辽史》纂修者们认为此说无据,故改倡炎帝之后说。        以上记载是对契丹先祖最具权威性的论述之一,著辽史时应该有多种关于契丹族源的参考资料,辽史仅采取了《周书》的记载,认为契丹是炎帝之后,这一观点应该是较为正确。近年来,据我国一些学者考证认为,古代所谓“四夷”多是炎帝的后代,而生活在北方被称为“北狄”的胡人、突厥、鲜卑、女真、契丹等我国许多少数游牧民族,都属炎帝族系。也就是说,不管契丹是源于东胡后裔鲜卑的柔然部,还是源于宇文部鲜卑,契丹人都是炎帝神农氏的后裔,契丹人的先祖应该是炎帝神农氏。       近年在云南发现的契丹遗裔,保存有一部修于明代的《施甸长官司族谱》,卷首是一幅青牛白马图,附一首七言诗,诗曰:       “辽之先祖始炎帝,审吉契丹大辽皇;白马上河乘男到,青牛潢河驾女来。一世先祖木叶山,八部后代徙潢河;南征钦授位金马,北战皇封六朝臣。姓奉堂前名作姓,耶律始祖阿保机;金齿宣抚抚政史,石甸世袭长官司。祖功宗德流芳远,子孙后代世泽长;秋霜春露考恩德,源远流长报宗功。”        这些契丹人的后代既保持着对青牛白马说的记忆,更认可契丹为炎帝后裔的说法。
                                                                   三、契丹族的兴衰
        公元388年 北魏太祖道武帝拓跋珪北征时,居住于松漠之间的宇文部被击败于弱落水(今土拉河)南。被击溃后的宇文部分为库莫奚和契丹两部,库莫奚居在老哈河(西辽河南源)一带,契丹则游牧于其北的西拉木伦河流域(西辽河北源)。        在辽河上游一带的契丹人生活,“草居野次,靡有所定”,“生生之资,仰给畜牧”。从东晋到隋唐的时候,契丹有八个部落,平时各自生产活动,遇有战事就调发攻战,遇大事则聚合商议。唐朝时,契丹大多臣服于大唐,唐代在该地区设置松漠都督府,并任契丹首领为都督,唐朝军队中也有许多契丹将军。        公元9世纪后期,唐朝政权逐渐衰落,中原混乱,已无力控制契丹。称雄于草原的突厥、回鹘等势力也已衰落。高丽经唐朝的打击,势力已退出辽东。此时,经过多年修养生息的契丹势力迅速强大,契丹领袖耶律阿保机先后征服了室韦、奚、、吐谷浑、女真、鞑靼等部族,灭了东北的渤海国,将辽东大片地区置于契丹势力控制之下。公元916年,辽太祖耶律阿保机称帝,建立契丹国,都城设在上京。第二代皇帝耶律德光改国号为辽。辽王朝最强盛时期,曾经雄霸中国半壁江山,疆域北到外兴安岭、贝加尔湖一线,东临库页岛,西跨阿尔泰山,南抵河北和山西北部。辽王朝与宋朝南北对峙,在中国北部持续了200多年。         公元1125年,辽国被女真人的金国所灭。实际上在某种角度上女真人的金国是继承了辽国。在辽朝即将灭亡之际,契丹贵族耶律大石率领一部分人向北进入漠北地区,后向西发展,征服了今天中亚的广大地区。1132年,耶律大石称帝,建立西辽政权,又称“哈喇契丹”,成为当时中亚地区的强国。在当时,西辽是东西方文化交流很有影响的平台,“kitay”在俄语、希腊语、波斯语以及中古英语中被作为中国的翻译语,其意义就是“契丹”。西辽于公元1218年被蒙古帝国所灭。在中国北部叱咤了300余年的契丹族从此销声匿迹。
                                                                      四、契丹族后人今何在?
        辽朝灭亡后,消失的契丹人大多融入其他中国北方的民族,如汉族、女真族、蒙古族等。在中亚,哈萨克族中有契丹的遗民,吉尔吉斯人也有契丹(哈剌契丹)部落,北高加索的诺盖人和在乌拉尔山的巴什基尔人也有契丹部落,在钦察部,契丹钦察与托里钦察是契丹与当地人后裔。据目前最新研究成果,我国黑龙江北部的达斡尔族可能是契丹大贺氏的后裔。       在中国云南被称为“本人”的族群,根据家谱记载,是随蒙古军队出征而留在当地的契丹后裔。在公元十三世纪,蒙古族兴起强大起来,相继征服了西夏和金。在金统治下的契丹人,由于复仇心理和对金统治者的不满,纷纷投向蒙古贵族。这些契丹族人被编入“探马赤军”中,1253年,忽必烈率大军先后平大理五城、八府、四郡、乌白等蛮三十七部,随忽必烈征战大西南的契丹族人,立下赫赫战功。元朝建立后,不少契丹将士被分封为官,以后即落籍于滇西南大片地区,繁衍子孙,开了契丹族入居云南之先河,成为云南契丹族的来源。并在各地聚居区内,一直保留着牢固的宗教组织,实际上带有部落联盟的性质。在滇西的保山、腾冲、鹤庆三个地区契丹族后裔聚居区内,都有自己选出的总族长,分支族长,管理自己族内的事物。新中国成立后,三个地区虽然没了总族长、分支族长的公开组织,但各地区之间有着契丹族血统的人们,一直保持着亲密往来,延续着浓浓的血浓于水的骨肉之情。        2013年5月25日,在“契丹祖源”河北省平泉县发生了一事:云南省保山市施甸县政协主席蒋汉雄带着15位契丹后裔,千里跋涉为寻千年之根“寻根问祖”来到了契丹发祥平泉。同是炎黄子孙、同为契丹后裔的南北两县亲人代表的手紧紧地握在了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