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来到了,又是一个年。小时候,感觉过年是件好事,能放上几个鞭炮,能吃上点好东西,也许还能换上一件新衣服。如今年龄大了,对过年几乎就没有感觉了,前几年儿子在身边,过年的时候借着哄孩子玩的机会放些鞭炮,再做点好吃的,还算是有点年味,这两年儿子在部队带兵不能回家过年,简直就不知道这个年怎么过了。

 虽然对过年没了感觉,但年总还是要过的。那怎么过呢?王安石早就教我们了:“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大鱼大肉我还吃得起,不过不想吃也不敢吃了,吃多了血脂受不了;新衣服我也穿得起,不过不想穿也不能穿,大过年的穿件新衣服别人看了可能感觉有点滑稽。只好放俩炮仗,换个新对联,这个年也就对付过去了。

 既然无事可做,就随意浏览一下国内电视。此前我极少看国内电视节目,虽然新闻联播不得不看。但要忍耐得住“头十分钟领导人很忙,中间十分钟国内形势很好,后十分钟国外形势很乱”老套子的折磨。

 这个年还没白过,这一浏览,就浏览到了一个电视连续剧《滇西1944》,我首先看到的是某台播放的第八集,被剧情深深的吸引的我等不及这些电视台像挤牙膏一样的每天一段的往外挤,也不能很快就培养出只能在大量广告中抽空吝啬地插播电视节目必备的耐心,所以干脆来一个痛快的——看网络电视,这个事如今不难做到,谁家也会有台微机的。找到后,利用两天时间痛痛快快地看完了没有广告的36集全剧。

 这个电视剧内容不是杜撰的,是一个真实的历史。为了打通滇缅公路,必须首先攻克侵华日军在其咽喉——松山精心修建的军事要塞。滇西的松山战役,是抗战史上最为惨烈战役之一。日军凭借松山险要地势和坚不可摧的工事,顽强抵抗,“我”国民革命军第八军在副军长李弥的指挥下,浴血奋战,前赴后继,前后拿下松山周边的碉堡群后,最后在子高地敌工事前严重受阻,当时最重磅的炸弹都不能损伤日军在这里修建的碉堡群,为攻克子高地,动用了督战队,“我军”死伤无数仍不能攻下,随后又动用了直属特务营,最后使用了中国人古老的战术——挖地道,将地道挖到敌碉堡群下面,堆放了三吨美国运来的高能炸药,把最后的敌人送上了天。

 这场战役,日军死亡近3000人,“我军”阵亡7000余人,伤14000余人。虽然敌我伤亡比例相差很大,但在日军占据险要地势和拥有坚固碉堡群的条件下,这无疑是“我”军的重大胜利,这场胜利对于后来抗日反攻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松山战役后,国民政府在松山和腾冲修建看了很多墓碑,用以纪念这段历史和为国捐躯的将士,让人遗憾的是,这些意在让后人缅怀墓园和死难将士的碑文,建国后基本被毁掉了,个中缘由倒也不难理解。

《滇西1944》既有惨烈恢弘的大战场拼杀,又有曲折神秘的“国”军军统和日军情报系统隐蔽战线的较量,既有中国军人视死如归的胆识,又有男女情感的温情。部分情节或许有些喜剧化,但不失为是一部继电影《血战台儿庄》、电视剧《我的团长我的团》后,又一部正面描写抗日史实的好作品。

 看了《滇西1944》,让我进一步了解什么叫保“家”卫“国”,什么叫为“国”捐躯;我们为什么要“抗日”,为什么要“内战”;什么叫抗日民族英雄,什么叫党派内战英雄。打败日本这种凶残的敌人,“地道战”、“地雷战”与“台儿庄”、“淞沪会战”、“松山战役”等大规模正面战场哪个作用更大。

 说来说去,还要感谢当前的“胡温新政”,在营造和谐社会的同时,也在营造“国共”和解,两岸和谐。在营造和谐的过程中,就让赶上末班车的我们这一代以及我们的后代有幸了解历史真相。

 我崇拜英雄,但相对于近期大量播放的内战英雄,我更敬仰抗外的民族英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