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事回眸(5)—富饶美丽的潞江坝

          富饶美丽的潞江坝

 

“富饶美丽的潞江坝,人人见了人人夸”……这首唱响于20世纪70年代初的云南歌谣,以其欢快激越的旋律和简洁诗化的歌词,使地处云南保山的潞江坝名扬全国。我是在昆明学会这首歌的。当我1976年调到腾冲开始走近潞江坝之后,对这块镶嵌在滇西大地上的绿宝石之美才有了更加深切的感受。时至今日,每当我忆及那里时,就会情不自禁地吟唱起这首难忘的歌,她那跳动悠扬的音符,也经常在我的指下化作舒缓的琴声……

 

             一

潞江坝,怒江流域的地名。

怒江,怒族称之为“阿努日美”,意为怒族人居住区的江。傣族人称之为“潞江”。

怒江发源于青藏高原唐古拉山南麓。它一改江河东流之势,由西北向东南,从西藏流入云南,与金沙江、澜沧江相

挽并流(三江并流),穿越横断山脉,奔腾在碧罗雪山和高黎贡山之间高差约3000多米的峡谷之间。由于山谷幽深,危岩耸立,狂泻的江水在谷底怒吼咆哮,势如脱缰野马,故名“怒江”。它流入云南经怒江州、保山地区(现保山市)和德宏州,进入缅甸为萨尔温江,最后注入印度洋安达曼海,全长3240公里,在中国2013公里,云南段长650公里。

潞江坝,是位于怒江西岸、高黎贡山脚下的一个坪坝,云南称为坝子,滇缅公路由此而过,是保山至腾冲的必经之地。我从19767月中旬奉调腾冲工作后,每年多次往来于保山、昆明之间,潞江坝就是我经常驻足的地方。因为心中有一首优美的歌,所以对那里就感到十分亲切,其程度远远高于“爱屋及乌”。试想一下,连绵起伏的高黎贡山主峰脚下,一泻千里的怒江岸旁,再加上绿意葱茏的亚热带气候境地和多姿多彩的民族风情,潞江坝该是怎样的美吧!如果你站在坝子里环望,巍峨险山、澎湃怒水、优美环境使壮美、秀美集于一坝,你就会感到:丰饶、神奇的潞江坝有着一种震撼之美,淳厚之美,是云南滇西之大美。

 

              二


潞江坝距保山约60公里。20世纪70年代时,从保山乘车走近两个半小时左右到达怒江岸边的红旗桥头。此桥建成于19746月。行到这里,人们要接受边防公安检查(凭通行证才可过桥),而后下车走过大桥,到桥西头时要在药池内通过进行防疫。距此桥下游不远,有一座钢索吊桥横跨江上,颇为壮观,那就是建于20世纪40年代连接滇缅公路的天堑桥——惠恩桥(已不用)。过桥就是潞江坝。

我第一次走过潞江坝,是197610月中旬从腾冲去保山开会。清晨,班车出腾冲县城后慢腾腾地前行,左右盘旋,走过海拔3374米的高黎贡山主峰,走过山上县界寨子大蒿坪,又走过悬在崇山峻岭之间的下山之路,一路摇摇晃晃、风尘仆仆,中午时分才到潞江坝。打尖时,就着炒鲜猪肝下饭让我大饱口福。饭后算账时,应付6角钱4两粮票,店家只收了我1斤全国粮票(粮票比钱值钱)。车到江岸,波涛汹涌的怒江水声摄人心魄。在接受例行安检、走过药池之后,我第一次走上怒江大桥。

10月的潞江坝,热气蒸人。而当我站在怒江大桥上时,汹浑狂泻的江水挟着缕缕河风袭来,不禁心生凉意。俯瞰江水,湟湟一脉从天而来,滔滔激浪向远方而去。此时,雨季虽已结束,但汛期江水的雄威还在延续,脚下让人眼晕的浑浊江水仿佛要吞噬一切。早就知道怒江,只有与它面对时,才让人从内心感到对它只能敬畏而绝不能藐视。只有怒江,才能藐视一切。

同往保山开会的战友指着不远处的钢索吊桥告诉我,19425月初,当侵占怒江以西并企图跨江东进的日军车队行 驶到桥中间时,吊桥突然被炸毁。于是,中国军队(远征军)凭此天堑阻止住了日军妄想过江的铁蹄,保住了江东人民和国土的安然。我感到,这座历经沧桑的吊桥,就象建立在藐视一切的怒江之上的一座历史丰碑。

第一次走过潞江坝,怒江就不可阻拦地流进了我的心中。

 

              三

 

我在腾冲固东生活两年零五个月,包括到保山、昆明培训、开会、公务和探家,几十次走过潞江坝。耳听为虚,眼见为实。耳濡目染,对潞江坝了解愈多,体会也愈深:潞江坝真美!

潞江坝由怒江河谷冲积扇和高黎贡山低海拔台地构成。有潞江、芒宽、道街、蒲缥等公社和生产建设兵团机构设在其内,国土面积2000多平方公里。由于高黎贡山的屏障,使坝子成为亚热带干热河谷,天然温室。站在坝子里,你可以眺望高黎贡山巅的皑皑白雪,可以聆听滔滔怒澜的江潮,可以欣赏绚丽的林涛花海,可以看到从江边到高坡的层层梯田。在那里,凤尾竹摇曳生姿,大榕树尽显华贵。芒果、香蕉、龙眼、菠萝等随处可见,甘蔗如林布满坝子,还有最为著名的怒江小粒咖啡更为世人所珍。正是在潞江坝,我第一次品尝到了以前在电影上知道的咖啡,也学会了自己炒咖啡,煮咖啡。喝咖啡,曾经是我在腾冲固东时的“奢侈”。

 

               四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潞江坝这块“草木葱茏,花果飘香,物华天宝,秀甲一方”的宝地,养育了世代生活在这里的各民族人民,催生了多姿多彩的民族的、地域的“多元共存”的文化景观。各民族一直保持着各自的生活方式、宗教习俗。傣族、傈僳族、彝族、德昂族、白族、苗族、回族、汉族和睦相处,组成了一个民族团结的大家庭。在潞江坝,你可以看到不同民族的服饰,听到不同民族的语言。每当节日庆典,就会有喝不完的酒,唱不完的歌,跳不完的舞。如逢傣族的泼水节、彝族的火把节、苗族的花山节、傈僳族的润时节、白族的二月八、汉族的春节,大家都会共同祝贺,共享喜庆。傣家的象脚鼓、德昂家的水鼓、傈僳家的叶笛、苗家的芦笙,伴着翩翩舞姿,尽情演奏着生活中的欢快——不在乎生活是否甘苦,而是在演绎乐观的生活方式。歌舞已经构成那里各民族不可或缺的生活要素,每一个节日习俗都标示着一个民族的愿景与企盼。19774月中旬,时值傣族泼水节(又称洗佛节,即傣族新年),我与司务长刘耀贵等七人带车从保山回腾冲,途径坝子准备去吃午饭时受到了一次“水”的祝福:我们刚一下车,傣家青年男女(毛多哩、少多哩、小蒲哨)和老人们(女叫老波桃、男叫老篾桃)欢笑着鱼贯而来,拿着钵、口缸、脸盆等水具,把清水毫无商量、没有顾忌地朝我们泼来,躲不开,跑不了,转眼间我们就“溃不成军”。我们的司机是傣族人,汉语名叫刀新河,傣名岩坎(音),跑到汽车上拿来了盆、桶、碗等分给我们。于是,我们就与过节的人们互泼起来。在人们看来,大军的到来,给傣家的节日带来了更多的乐趣,我们体会到的却是边疆人民对解放军的一片情意。当我们浑身淌水狼狈地上车“逃跑”时,大家相视而笑:一个个的眼睛都被水沁红了。饭没吃成,却接受了一次洗礼,非常有意义。司务长高兴地宣布:“上山顶(高黎贡山)大蒿坪(念:大花坪)再吃饭,咱们今天吃红焖肘子!”

 

            五


潞江坝有着悠久的历史。据说,通过坝子的国际贸易通道——西南丝绸之路形成于战国时期,坝子里的撒马坝、孟获城形成于三国时期,还有明代之后封建领主、26代潞江土司的衙门、水库等遗址。这些对我来说,倒没有值得特别关注的意义。我所要做的、也是最直观的就是尽情地领略“一江、一山、一坝”的神姿。我以为,如果说大自然给了潞江坝以环境之美,那么,劳动者则创造了潞江坝的生机。正是长期在那里繁衍生息的各族人民,用自己的智慧和勤劳建设着自己的家乡。实事求是地看,当时坝子里的百姓生活并不富裕,与许多地方一样,那里也有贫困,也有落后,甚至还有疾苦,但那里的人们始终以感恩之心乐观以待。让人感怀的,不仅是那里的百姓,还有那些从上海、北京、成都、昆明等大城市汇聚到坝子里的知识青年——他们被当地称之为“知青族”。从20世纪60年代后期,数以千计的年轻人远离家乡和亲人来到坝子,忍受艰难,用青春、汗水、知识和坚韧,与那里各族群众一道,为美丽的坝子锦上添花。那时,我在每次往来于保山和腾冲的班车上,几乎都能遇到坝子里的“知青”。我不认识他们,但我知道他们的生活很艰苦。应该说,那时的潞江坝在人们的眼里并不都是“美如画图”,许多人在生活的压力下也少有审美的闲情逸致。在异常艰苦的境地里,城市青年能在那里坚持下来,有所作为,的确不易。历史必将记住:建设富饶美丽的潞江坝,知识青年们功不可没。

 

               六


19781114,我与前往中越边境的战友们一起离开了腾冲固东,当天下午2时许告别了潞江坝。当我又一次、也是最后一次走上怒江大桥时,心情实在难以平静。我站在桥上四顾:骄阳下的高黎贡山雄浑苍莽,潞江坝子仪态万千。俯瞰脚下这条从青藏高原奔腾而来的江流,此时一改夏季时的疯狂,犹如一条碧绿的绸带在这里飘过,携着潞江坝迷人的神韵,舒缓地向远方涌去。

浩浩荡荡的江水,澎湃着我的心潮。怀着对潞江坝的留恋与不舍,我又一次唱起了那首印在心底的歌——“富饶美丽的潞江坝,人人见了人人夸……”

 

附:歌词   

 

          富饶美丽的潞江坝

 

富饶美丽的潞江坝,人人见了人人夸。稻田翻金浪,棉桃吐银花,甘蔗如林芒果大。牛羊成群满山跑,香蕉串串枝头挂。农业学大寨,遍地开红花。

富饶美丽的潞江坝,人人见了人人夸。河边建电站,坡上树井架,新盖厂房迎朝霞。公路弯弯入云端,汽车日夜把货拉。工业学大庆,生产跨骏马。

富饶美丽的潞江坝,人人见了人人夸。东风阵阵吹,红旗哗啦啦,各族人民志气大。革命生产大发展,潞江两岸美如画,胜利向前进,歌声传天下。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