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勇的原创作品《镇长》能够搬上荧屏,是值得可喜可贺的事情。杨勇的确是出手不凡

。看完中央电视台热播的这部作品,我觉得有些话想说,也有必要说一说。其一,是我比熟悉乡镇长这个阶层的人物和生活,包括从上世纪70年代至现代的这个阶层的官员,我采访过并且和他们打过交道。再一个巧合是,我在2003年的春天,就看到过杨勇尚在胎腹里的小说和剧本,并且提出过一些修改意见。这部作品以长篇小说和电视剧(改编本没有看到)

的形式先后问世了,从创作的思想和艺术的角度回顾总结一下经验,是一件有益的事情。

《镇长》的思想定位与时代的生活是合拍的,反映了这个阶层的官员在事业、生存和爱情方面的种种艰难,具有认知和研究价值。在戴兴出任杨河沟镇代理镇长的一系列生活里,我们清楚地看到了存在于镇长这个级别的苦与乐:责任和义务沉重,升迁和回报所得较少。。。。。他们的不如意往往大于自己的理想设计。戴兴在被修桥的事情逼进夹缝里以后,情急地对在吕长县吼道:我不干了行不行?“老乡镇”一把手马辛春书记,看到自己升迁无望,试图送钱行贿老领导遭到谩骂。以致“一辈子没有挨过批评”的他,为此引发“酒病”住进了医院,最终被癌症夺去了生命,牺牲在工作岗位上。。。。。

在我国现行的政治体制结构里,乡镇长这个阶层的官员,身处广大黎民百姓和政体建制的结合部,如同部队里的连长,既是前沿的指挥员,又是一群冲锋陷阵的角色。如同乔娟的父亲责问女儿的话:“镇长还算个官吗?”在大富翁乔总见到戴兴以后,问他你为什么放着政府办的副主任,而要去当一个什么镇长?这些疑问表明了乡镇长的社会政治地位的低下。可是在乡村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建设中,乡镇长们的肩头上,是压着两副重担的。乡亲们的生产、生活,和社会的安定他们要管,县里下达的经济建设各项指标他们要完成,不然升迁无望,也对不起自己的良心。大部分的普通乡镇干部,是老死在乡里了。马辛春书记是一个厚道、清廉、勤政的优秀干部,他的去世是很有震撼人心的悲壮色彩的。

在计划经济的年代里,老一辈乡镇干部们的形象是纯朴、苦干的代名词;他们和乡亲们同甘共苦,风雨同舟。他们是“苦行僧”式的族群。那时被处理的干部大多犯的是“作风问题”的错误,在经济上他们的手脚是干净的。在马辛春这个典型形象的精神层面上,就附丽了他们浓厚的革命传统的影响。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中国社会整体进入物质时代,人的各种欲望急速喷发,权利、金钱和美女,成为官场、商场上被追逐的首选目标。戴兴他们年青的这一代,正好生活在这个急剧变革的时代,构成了种种的诱惑。但是改革赋予了戴兴他们的使命更加重大。“上面千条线,下边一根针”——这是对乡镇长们忙碌工作状态的描述,这《镇长》里有典型的描绘。一方面他们要完成上边的各种考核指标,压力沉重。 比如杨河镇的干部责问戴兴:完不成经济指标你负责?另一方面,他们也都想实现自我价值,比如按时发工资,盼望升官,安排好子女的学习、工作,盼望进入县城享受好日子等等。为民、为国和为自己的多重矛盾交织在了一起,可以用一个“难”字概括他们普遍的生存处境。

还有一些乡镇长们敏感于权力的重要性和它的含金量;即使是乡镇长,也是手执资源配置权力的人物,具有造福一方和谋取私利的双重资本。社会的商业化,不可避免地要影响着这个阶层的干部队伍的分化。以权谋私还是为民执政,亦成为对他们的重大考验。有些按捺不住私欲冲动的乡镇长,把做官当作商场上的交易。所以我碰到过一些伸手就要钱要车的书记、镇长,耳闻他们过专横跋扈、鱼肉乡里的恶劣行经。据说要买一个乡镇的一把手干干,也要出手5万元以上。那么这个交易完成以后,他会捞取成本倍数以上的利润。我们可以期望这样的乡镇长为民造福、为国尽忠吗?不否认有一些这样的败类,在糟蹋着乡镇长们的形象和声誉。我曾经为大多数默默埋头苦干的乡镇干部们的事迹而心生感动,这部剧向他们表示了深深得敬意。扬勇创作的原始剧本里的故事,是沿着这个思路进行设计创作的。我们现在看到的播出剧,回避了腐败的内容,但也没有完全回避矛盾,而是从正面描绘塑造了戴兴、马可春、单月华这样一群可亲可爱的乡镇长的形象,褒扬了他们关心乡亲疾苦、自我牺牲的可贵精神。公平地说,这样的乡镇长是这个阶层的中坚力量。我们这些年新农村的建设发展,主要依赖了戴兴这样一大批乡镇长们的奉献精神。这部电视剧的要义,正是起到了对腐败官员的鞭笞作用。《镇长》作为一部主旋律电视剧,其鲜明的导向性是值得肯定的。

反映农村题材的电视剧,写得好看而又要体现出时代的特色,是一个两难选择。写这样题材的电视剧,没有深厚的生活积累,独到的思想深度,和敏锐的眼光,容易写的主题鲜明而观赏性、艺术性不足。换言之,观赏性是时代精神和特色的载体。这是一部电视剧成功的必备条件。就是说不在于你写什么,而在于你怎么去写。《镇长》一剧,在这方面做出了有益的探索。首先是得益于扬勇创意了剧本的主题方向,全剧的框架结构,和生动的生活素材,这为此剧打下了成功的基础。在后期创作中,编剧和导演在突出时代特色方面进行了匠心设计。剧本采取了开放式的结构,把生活在城乡里的人物,交织在了一起,他们在感情、事业上发生了紧密的瓜葛与冲突。以戴兴等为的主线贯穿全剧,这条线索上的主要人物,围绕着如何执政的价值观的争斗,表现了人物在战胜贫穷中的各自的性格特点。有多条副线起到了对主线多重的辉映作用。戴兴的爱情虽然有“戏不够,爱情凑”之嫌,但是戏里的内容体现出了时代的特色。单月华婚姻的不幸,儿子的死亡;单荣为爱情做了出的亏本牺牲;乔娟对戴兴之爱的猜忌、迷惑等,这些都构成了对时代特色的演绎,为该剧增添了亮丽的色彩。

2007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