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兴隆县的花果山庄,看着窗外飘落着的2007年的第二场瑞雪,与刘福君对雪把酒论诗,真有莫大的惬意。“福君,祝贺你的成功!”“我的大部分作品是在你们的副刊上发表的”,刘福君真挚地说。“我是承德日报培养出来的诗人”。       进入2007年,刘福君的诗歌热持续升温,备受中国诗坛的关注和读者的喜爱。文学评论家们争相热评他的一组以讴歌母亲为题材的诗作;刘福君“把母亲的崇高形象推向了极致”,中国诗歌协会秘书长、评论家张同吾这样评论。今年的11月13日,刘福君出席了中国作家协会、共青团中央联合召开的全国青年创作会议。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接见了200多位文坛新星,刘福君在心里对自己说:“我要把诗歌写的更好。”       这一年是刘福君的诗歌创作取得丰收和突破的一年,他在《诗刊》、《星星》、《诗潮》、《人民日报》《文艺报》等报刊发表了诗作30多余首,立起了自己的诗碑。11月14日的文艺报,发表了该报记者余义林专访刘福君的文章《诗,永远扎根在大众的心灵》,称赞他是“以写乡土诗歌而著名”的诗人。刘福君跻身于中国诗坛征服了读者,并非单纯依靠乡土题材取胜。读一读他的关于抒写母亲的壮丽诗篇,我们会对他从“乡土母亲”的深沉的感情里挖掘出的稀有感情资源而大为感动!这些诗篇像涓涓溪流沁入人的心灵,像激越的江河,冲击着我们为物欲所侵占而日益干涸的情感领域。我读了福君的母亲诗,就想在母亲的坟头吟颂这些献给母亲的诗篇——感谢福君替代我们向母亲献出了深藏在我们心底的感恩之情……       回首望去,刘福君在诗歌创作的道路上,已经步步前行了23个年头。       刘福君1964年8月出生在花果之乡的兴隆县安子岭乡上庄村,与上世纪70年代成名的诗人刘章是本家。他1981年中学毕业后回乡务农,读牧羊诗人刘章的诗而种下了诗歌的种子。渴望飞出燕山的刘福君,1983年参军来到山西。1984年开始试笔做诗,这年20岁的刘福君在石家庄出版的《新地》发表了第一诗作,题为《大雁,匆匆飞过军营》。他在这首仅有13行的稚嫩的诗篇里呼唤母亲:“雁群南来北往/千万里呵/飞不出母亲的一颗心。”此后,他陆续在地方报刊发表诗作。刘福君1987年退役,远飞到宝岛海南,在《海南开发报》当记者,发表了大量的新闻和报告文学作品,诗歌创作依然是他的最爱。游子难忘母亲和故乡,1992年刘福君归来,在兴隆县委宣传部编辑《兴隆报》。他两年后下海经商,进廊坊师专作家班学习充电。刘福君把每一行诗句,都视为登顶雾灵山的石阶,挥洒无尽的想象和对人间真挚的爱恋,融化进每一个字句。盘点他20年的笔耕收获,发表诗歌300首,报告文学29篇,歌词60首。出版了报告文学集《雾灵山人》,诗集《风雨兼程》、《心语》,多次获奖。刘福君凭籍不懈的春种秋收,在2001年加入了中国作家协会。       《诗刊》社从1980年开始,至今每年举行一届的“青春诗会”,被诗界誉为诗人的“黄埔军校”。每届都遴选作品出版专号——这是诗歌作者群“跳龙门”的大比拼;是艺术质量和创作实力的擂台赛。张学梦、叶延滨、舒婷、顾城、北岛……一大批诗人越过“龙门”成为著名诗人。2002年的春天,承德日报《百花园》发表了刘福君半个版的新诗。这组荡漾着青草和泥土信息的作品,其诗质和艺术水平已入佳境,标明他具备了冲刺和挑战的实力。2004年他参加了第二十届青春诗会,在《诗刊》12月的上半月刊发表了组诗《在低处向上歌唱》六首,立即引起广泛的好评。诗人如果“淡漠了时代的印记,淡漠了对人性的关切”,必然离读者越来越远。刘福君在谈到“跳龙门”后的心得如是说。诗人要“以一个平常人的心态而又用不平常的睿智,来审视这个多彩的世界”,才能创作出让读者“享受到内心震撼与甜美”的作品。“朴素、真诚、低些、再低些的姿态,构成了刘福君诗的基调。”诗刊编辑周所同在推荐理由里这样写道:刘福君以“远离时尚的方式,亲近泥土与大地……他的诗就与别人区别开来了”。鉴于刘福君在诗歌创作上取得的成就,首次在我国举行的第19届世界诗人大会,向他发出了邀请。2005年11月9日,刘福君出席了在山东泰山举行的诗人会,他成为我市获此殊荣的第一人。       经过了20余年的探索磨砺,刘福君找到了登上诗歌殿堂的“诗眼”,找到了打开“诗门”的金钥匙,他的才情大放异彩。2007年2月号的《诗刊》上半月刊《每月诗星》专拦里,发表了刘福君的组诗《母亲》9首;6月号的《诗潮》,发表同题组诗5首;11月号的《星星》,又发表同题组诗3首;他的第三部诗集《母亲》即将出版。刘福君刻意为“母亲”立传、雕像,把一位乡村母亲的伟大形象,推到了读者的视野里——在我看来福君笔下的母亲,是一个具象的典型的母亲,即也是祖国母亲的特写;福君在一篇获奖诗论中说,母亲“是原生态深藏之下的道德力量,是一个民族的生存状态史”。在中国的文学史里,歌颂母亲是一以贯之的主题,杰出的诗篇不胜枚举。福君向前人挑战,给自己施压,以孝子之挚爱,以诗人之激情,以全新的艺术之视角,为我们树立了现代“母亲”的诗碑,亦集中表现、完成了有刘福君印记的诗歌风格:微观细节蕴含宏大意境,凸现生动逼真的图景画面,富含哲思、抒情意味的凝练诗句;我称之为“立体复合型”的叙事抒情诗。       “我把女儿喊奶奶的声音设成铃声/把童年淘气的照片输进彩屏/把信号调到最大/把噪音减到最小……”(组诗《母亲的手机》)福建的诗评家叶玉林读到这首诗流泪了,她被刘福君“感动又感动”。她在《细节的力量》里写道:刘福君让我们“透过高科技流行的风,读到了每一粒浮尘身后‘温暖的光芒’,读到了大地上千千万万个‘满头白发的母亲’,从炕头到田间,最卑微的弯腰和最顺从的善良。”刘福君告诉我,他的母亲诗就取材于他和他母亲的互动生活,和他熟知的别人的母亲们的经历。身在县城的刘福君,由于和生活在大山皱褶里的父母亲难通电话,影响了感情交流。2001年,福君给自己的母亲买了一部手机。老母不识字,只学会了按接听键,他每天至少与母亲通话一次。刘福君把获得的灵感写下了获得美誉的诗歌:《母亲的手机》。       我们文化底蕴深厚的承德,在中国的诗坛上升起过郭小川,刘章,刘向东……等诗星。出生在兴隆同一座村庄里的刘章、刘向东和刘福君,都是中国作家协会的会员, 被并称为“诗坛三刘”现象。“三刘”相互影响、渗透,刘章父子的诗风迥然不同,后起的刘福君风格独特。       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高洪波在读了《母亲》后,“承认自己被深深地打动了,阅读时我下意识地想起了艾青笔下《大堰河》中母亲的形象……”;发表在《文艺报》上的文章,从不同角度诠释了刘福君。评论家张同吾在读到《母亲》的组诗后写道:“让我深深地感动,让我的灵魂同他在母爱中一起交融”;“真挚,是最高贵的品质。”著名诗人雷抒雁评论组诗《母亲》“是一组原木质地的诗作”;刘章评道:“这组诗扑扑实实,却又震撼人心”;“福君笔下的乡村是鲜活而充满生机的王国。”承德师专教授薛梅认为,刘福君“完成了一次跨度极大的飞跃,让我们真正感受到了海德格尔的命题:‘有诗人,才有本真的安居’……刘福君带给了我们一种不同凡响的惊喜。”       这就是本真的母亲:“母亲一辈子/连自己的名字都不认识。”为了“供老叔大哥念书”,“母亲七个冬天/没有穿棉袄”,时至今日,大哥“说起念书的日子/七个冬天的风吹过来/就忍不住流泪/说字字都是母亲”……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