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1123日晚,北京饭店金色大厅流光溢彩,第八届中国作家协会全国代表大会联欢会正在热烈举行。音乐响起来,掌声响起来,上千名作家惊呼起来:聚光灯下,大红舞台正中站着的主持人,正是来自塞外名城承德的著名作家——何申。

 原本是作家,转瞬当主持。面对台下的朋友,何申笑称自己是“三驾马车”的“老马”。是的,刚过了本命年的何申确已60有余。然而这一时刻,容光焕发心潮澎湃的他仿佛又回到了年轻时代。他有一点兴奋,受中国作协之邀,为盛会主持大型晚会,当代文坛作家唯他一人;他有一点欣慰,走上文坛三十年,仍然马不停蹄地在奔驰;他有一点希望,愿为社会主义文学的大繁荣再做贡献…… 

 何申用他洪亮而又底气十足的承德又稍带天津味的口音说“联欢晚会现在开始”,来自全国各省区市的作家代表就纷纷登台献艺。其间,何申充分发挥了自己多才多艺、举重若轻的特长,在台上穿针引线,妙言连珠,还表演了自己的拿手节目,当然地成为晚会最引人注目的明星。

转天的《文艺报》在报道这场晚会时,有这样的文字:“值得一提的是,担任此次晚会主持人的除了中国作协的两名年轻的工作人员,还有河北文坛‘三驾马车’之一的作家何申。三人的搭档组合风趣幽默,配合得相得益彰。”

 走下舞台的何申,再显著名作家本色。在连续当选第五、六、七届全委会委员后,在这次大会上,又再次高票当选中国作家协会第八届全国委员会委员。

  这荣誉应该是对他在30多年文学创作道路上取得令人瞩目成就的褒奖!

                           为“多彩乡村”与“繁盛热河”而激情写作

  “塞外三千里,山川三万条。山庄三百年,生活三十载,创作三十年,于是,才有了我的作品、我的今天……”何申在《寺前往事三十春》这篇荣获“改革开放三十年征文”大奖的随笔中,由衷地发出这样的感慨。如果把何申三十年来创作出的数量巨大的文学作品比作群山,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那山峦中耸立着“塞外乡村”与“热河市井”两座高峰,而其间所饱含着的作家对这一方水土这一方人的热爱之情,则是一脉相承,从未也永远不会改变的。

往事遥遥,1969年的正月,年味尚存,18岁的何申从天津乘火车换卡车再跟着马车(车上拉女知青和行李)一路颠簸,终于来到承德地区青龙县大巫岚公社。站在这片陌生的土地上,他看到了一个阳光明艳山野宁静的清晨。多少年后他说:当别的知青想家时,我却突然就喜欢上了这里,冥冥中有一种缘份触动了我的心。在随后的五年里,青山绿水,淳朴民风,春种夏锄,秋收冬藏,小米饭,水豆腐,杀猪菜,薯干酒……数不清道不尽的乡村生活,深深印在何申的心里。而有才华的他,那时即开始了文学创作,第一期《青龙文艺》就有他的作品,并由他用文化馆的手摇印刷机印出来。 根深方能叶茂,只待春雨当时。30年前,当中国改革开放的大潮从农村涌起,经过河北大学中文系学习、承德地委党校教学前后多年的文化积蓄,调到地委、行署机关工作的何申有了更多机会深入乡村。

 春夏秋冬不辍,轻车熟路常行,几年间他跑遍全区各乡镇。终于有一天,那一腔炽热情感,融汇了基层干部群众的喜怒哀乐,像一股激流汩汩地从他笔下流淌成一篇篇优秀作品。长篇小说《梨花湾的女人》、《多彩的乡村》,中篇小说《村长》、《乡镇干部》、《七品县令和办公室主任》、《年前年后》,电视连续剧《一村之长》、《一乡之长》、《青松岭后传》,电影《能人于四》等表现农村现实、反映变革时代的作品相继问世,引起了轰动。         何申作品从来不是高高在上俯视众生的,而是始终与读者心心相连。他下基层与乡镇干部同吃同住,睡大车店,吃派饭,与乡亲话家常,每次都能满载“得意”素材而归。1994年腊月,何申从朋友电话中得知,县上对新一年工作安排得特别早,乡镇干部都憋足劲要干出些新成绩。他预感到这里面一定“有货”,于是刚过完正月十五就带人去县里。赶上雪后路滑,没走多远,车就出溜路坡下面去了。好在有惊无险,人车无事,按计划继续前进。到县里中午吃饭说起这事,大家抢着举杯压惊。何申说光压惊不行,还得提供点“干货”、“细货”,说一段喝一盅。结果那一顿饭他收获了二三十个小故事或精彩语言,后来都在《年前年后》里“原汁原味”地用上了。著名作家王蒙曾对这篇小说给予高度评价:“很久没有看到一篇作品能把当代人和生活写得这样真实、全方位、千奇百怪、眼花缭乱、哭笑不得而又充满活力、充满善良、充满希望。”他说这部小说真像一部“当代农村乡镇的《清明上河图》”。  

百花园里从来颜色丰富,万紫千红最喜人。在写乡村的同时,何申的“热河系列小说”也问世了,令读者眼前一亮。较早的“热河市井”小说是《祥云飘在天边》、《古井茶香》、《孔家巷闲话》、《酒仙桥边风流巷》等等。当年《承德群众报》连载《酒仙桥边风流巷》时,曾令不少人每天在单位收发室等着报纸来先睹为快。作为一个外乡人,对热河老城平民生活的了解,是在他的户口落到这里以后。特别是成家后一度住在西大街红庙山岳母家,看左邻右舍怎样过日子,听岳母讲引人入胜的故事,他兴趣盎然。让岳母没想到的是,这些素材都被有心的姑爷拿去写了小说。以至后来老人家开玩笑地说稿费得有自己一份,何申自然乐意,掏腰包请大家吃饭,欢声笑语,席间肯定还有素材可得。 

  1999年,面对新世纪,面对自己生活了二十多年的热河城,何申心里念道着“喜将他乡当故乡”,从元旦开始,以半个月一个中篇、十天一个短篇的速度,连续写出十个中篇十个短篇,随后,进入2000年,这批“热河系列小说”就在全国各大文学期刊闪亮登场。《热河会首》、《热河傻妞》、《热河春梦》、《热河残梦》……读者惊讶地看到了热河的“另一面”:曾经的官员、会首,以及大兵、闲人、剃头匠、打烧饼的、卖粮食的、摆地摊的、下岗平民等众生相。生动表现了承德人勤劳质朴、古道热肠、多才多艺、与世无争的性格。这些作品,也成为何申文学画廊中一道极富地域特色的风景线。

                       为理想与追求而不断创新跨越

  1951年1月出生的何申,属虎,年轻时虎背熊腰,走路虎虎生风,做事干练利落,为人爽快豁达,无论在工作单位内外还是文人圈中颇受好评。如今,虽然不再年轻,但性格中的开朗豪放因子却与日俱增,由此他的思路愈发宽广,才气愈发显现,总有令人惊喜的突破与创新。

  出生在天津市的何申,长在“老城里”和“五大道”,传统的中国文化和外来的西洋文化,都曾给他以熏染。祖籍东北的父母不仅以豪爽乐观性格影响他,还教育他如何做人如何做事。童年的何申除了上学、做作业、写大字之外,最喜爱跟父亲到各戏园子听戏,到劝业场的艺林阁、荣宝斋看字画。而久负盛名的津派相声、曲艺等更令他着迷,并小小年纪就登台表演节目。    

 1984年,33岁的何申被任命为承德地区文化局局长,成为全区最年轻的正处级干部。他在文化局长任上勤奋敬业、开拓创新,全区文化事业发展呈现喜人气象。随后,他又在地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承德日报社社长岗位上,奉献着激情和智慧。

 细心的读者会发现,何申大量的作品都是任职期间创作出来的。那么,他是怎样处理工作与创作关系的?又哪来的时间写作呢?何申的回答是,“把别人喝酒打牌跳舞唱歌的时间全用到创作上了”。很多年里,每天看了新闻联播节目后,必须写上几千字才能休息。他又是文学界出了名的“快手”,一部中篇多则半月,少则十天,一稿即成。像《梨花湾的女人》这样一部30万字的长篇,只用了一个月时间就把文稿交给出版社付印了。

 何申作品产量高,质量更高。他在国内重要文学期刊、选刊上几乎都发过“头条”,而且不只一次,足见作品分量之重。他曾荣获“鲁迅文学奖”、“庄重文文学奖”和《人民文学》、《小说选刊》、《小说月报》、《中篇小说选刊》、《当代》等众多优秀作品奖。其中,获得“鲁迅文学奖”的中篇小说《年前年后》迄今已有十几种文集收录,并被译为英、德等文字在国外出版。从1992年小说《村长》改编成电视剧《一村之长》后,连续六年,每年都有他编剧的一部大戏在中央和地方电视台播出,并成为收视热点。

何申始终怀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忧患意识,拥抱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大潮,关注当代城乡鲜活的人间烟火,通过作品中人物独特的命运、复杂的内心世界,直面人生,针砭时弊,为基层干部立传,为人民大众代言,其人其作获得了文学界的高度评价。上世纪九十年代,何申与谈歌、关仁山一起被誉为河北文坛“三驾马车”。他们在中国文坛涌起的气势宏大的“现实主义冲击波”,对繁荣现实主义文学创作有着积极而深远的意义,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有人说何申有才,干什么成什么——写小说成小说家,搞影视成编剧,写词赋成散文家,挥毫泼墨成书法家…… 2007年春,何申举办了个人书法作品展,从此,他又开辟了一片崭新领域,并取得令人钦羡的成绩。《避暑山庄赋》和《热河一梦》等作品在《人民日报》、《当代》等报刊发表后,广被读者传诵。在《承德日报·热河周末》上开办的“老何妙文”专栏,历时五载,已刊发230余期。这些随笔作品直面社会热点和百姓生活,谈笑风生,挥洒自如,成为众多读者每周必读文字。何申的书法也如其人,大气雄健,奔放潇洒,已成当代中国作家中书法名家代表人物,常应邀参展并屡屡获奖。何申出口成章,即席成文,情之所至,笔墨传神。他撰文的《二仙居旱河整治记》、《热河繁盛图》(说明)等作品,铭刻今事,传留后世,让人读之愉悦,收益匪浅。许多场所和个人,也都以能够展示和收藏他的书法作品而荣耀。何申,因其人格魅力及文学艺术造诣,理所当然地成为承德光彩夺目的文化名片之一。

                   为承德文学发展文化繁荣再做奉献

  “山川三万条,三万聚精华,武烈相伴古泉;岁月三百载,三百生奇境,山庄美名绵长。天造奇峰,地涌碧波,春来花艳,暑至风爽……”何申在《避暑山庄赋》里极尽奢华地把自己对承德的无限热爱洋溢出来。他说这种爱已经铭心刻骨、融入血脉了,每次从外地回来进入承德境内,看到这里的青山绿水、白云蓝天,他都格外兴奋冲动,回到家中便文思泉涌……

 参加完第八次全国作代会归来,承德已经天寒地冻,而何申却是满面春风。对于深入贯彻落实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推进承德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他有自己的见解和认识。繁荣社会主义文化,文学创作是基础。而文学创作的关键,是多出人才多出作品。何申认为,改革开放以后承德文学创作之所以能在国内产生影响,一是有一批有影响的作家,二是有一批有影响的作品。作家靠作品说话,作品为作家为本地扬名。那时,每年都请国内著名作家、评论家来承德讲课,并举办文学讲习班,使不少文学爱好者由此产生“飞跃”,成为我市当今文坛的中坚力量。当下,社会各界应该大力关心扶持文学创作,为文学爱好者发表作品提供园地,为他们学习进修创造条件。对崭露头角、具有潜力的骨干人才要重点培养,老一辈文学领军人物还要为承德文学事业兴旺发展继续放热发光。

 总结自己的创作历程,何申深有感触:一个作家必须要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自觉主动承担历史赋予的神圣使命。同时要扎实深入生活,贴近人民群众,肯于吃苦,甘于寂寞,心无旁骛,矢志不移,这样才能不断创作出优秀作品,为国家也为承德的繁荣发展助力增光。

“墨重七彩,绘我名苑;乐满八音,颂我山庄……高唱大风,曲动炎黄”当新一度春风浩荡塞北山川,人们相信并热切期待,何申的笔下会飞珠溅玉般挥洒出一卷卷赞美承德、讴歌祖国的锦绣华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