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的蒸馏酒起源于何时?历来众说纷纭。明代医学家李时珍认为应该是在元代,他在《本草纲目》中写道:“烧酒非古法也,自元时始创。其法用浓酒和糟,蒸令汽上,用器承取滴露,凡酸坏之酒,皆可蒸。”随着有关酒的一次次考古新发现,烧酒“自元时始创”这个结论已被推翻,那么,蒸馏酒的最早起源应是什么时候呢?         蒸馏酒又称白酒、白干或烧酒。唐代诗人白居易在他的酒诗中就有:“荔枝新熟鸡冠色,烧酒初闻琥珀色”。明确提到了“烧酒”。另一位唐代诗人雍陶也有诗句:“自到成都烧酒熟,不思身更入长安”。又有“烧酒”的字样。现代学者经大量考证提出,我国宋代史籍中就已有蒸馏器的记载,南宋张世南的《游宦纪闻》卷五中记载了一例蒸馏器,用于蒸馏花露。宋代的《丹房须知》一书中还画有当时蒸馏器的图形。宋代的文献记载中,烧酒一词出现得更为频繁,而且据推测所说的烧酒即为蒸馏烧酒。如宋代宋慈在《洗冤录》卷四记载:“虺蝮伤人,……令人口含米醋或烧酒,吮伤以吸拔其毒。”这里所指的烧酒,有人认为应是蒸馏烧酒。       随着考古资料的充实及对古代文献资料的查询,人们对蒸馏酒起源的认识也在逐步深化。因为这不仅涉及到酒的蒸馏,还涉及到能烧制酒的蒸馏器。       1975年12月,发生了一件轰动酿酒界的大事,在当时河北省承德地区的青龙县西山嘴村新开河道中,出土了一套铜制烧酒锅。从文化地属和出土的器物判断,这是一处金代酿酒遗址,烧酒锅应是金代遗物。烧酒锅高4l.6cm,由上下两合体套合而成。上分体是圆桶形冷却器高16cm、口径3lcm、底径26cm。穹隆底,隆起最高7cm,接近器的中部底下成卷状壁,近底处通出一个排水流。下分体是一个半球形甑锅高26cm、口径28cm、最大腹径36cm、腹中部有环箍宽2cm、厚0.5cm,口沿作双唇凹醋槽,宽1.2cm、深1cm,是为汇酒槽。通出一个与锅体同范铸成的铜出酒流。从结构看,冷却器底沿作牡唇,当上下二分体套合时,牡唇与汇酒槽的外唇内壁正相紧贴。与元代朱德润在《轧赖机酒赋》中所描述的蒸馏器结构相同。器内液体经加热后,蒸汽垂直上升,被上部盛冷水的容器内壁所冷却,从内壁冷凝,沿壁流下被收集。       考古工作者与酿酒技术人员用此锅进行了两次蒸酒试验。第一次8市斤酒醅蒸出9.4%酒0.9市斤,第二次6市斤酒醅蒸出9.7%酒0.56市斤,45分钟左右可完成一次蒸馏。试验表明,该蒸馏器在酿酒方面有三大功能:一是可以蒸馏固态发酵的酒醅,二是可以提升酒度,三是完成一次蒸馏时间较快。       史学家认为:从温水法酿酒过渡到蒸馏法酿酒是中国酿酒发展的一个大飞跃。承德地区金代酿酒铜烧锅的出土,将有记载的中国蒸馏酒创始年代提前了100多年,证明在辽金时期,我国北方已经开始用蒸馏法烧制白酒。       史料记载,契丹辽朝时代,我国北方酿酒饮酒盛行。金朝建立后,承袭辽宋旧制,对酒实行榷酤,国家管理酒的酿造与销售。酒在金代社会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女真人与契丹人一样嗜酒,每逢节庆,必以酒助兴,开怀畅饮。女真先祖有“嚼米为酒”之俗,并且“饮之亦醉”。金国建国后,爱酒、嗜酒之风举盛, 大于国、小于家,无事不酒,以至于无酒不尽欢情,无酒不成礼俗。金国在攻克北宋汴京时,还掳获了大批匠人和物品北还,其中包括酒匠和酒。这些酒匠的加入,大大丰富和提高了金国的酿酒工艺。使金代酿酒技术有了新的发展,从传统的温水法到蒸馏法酿酒是我国古代酿酒史上的一大贡献。       我国蒸馏酿酒技术的出现,经考古学家研究认为:蒸馏术应来自道家的丹药蒸馏法。其理由有:       1.从形制上看,承德出土的蒸馏器与其它用途的蒸馏器比较起来,其共性很突出。都是金属做的,都是用一只甑锅一旁的流或特设的孔道输到外边的贮器,都是由上下两部分套合而成。尤其是与炼丹器存在着相承的关系。      2.承德蒸馏器的体积要比当时蒸馏丹药花露的蒸馏器大得多。          3.承德蒸馏器是由金属制作的,器内蒸馏的路线表现上下垂直走向,与当时阿拉伯叙利亚左右斜行走向的玻璃蒸馏器有很大不同。         4.承德蒸馏器与古代炼丹蒸馏器在结构、使用方法上又有很大的改进之处。         5.宋代诗人杨万里在《诚斋集》中“新酒歌”所指的新酒就是蒸馏酒。他又说“新酒”的制法是“来自太虚中”,喝了有“换君仙骨君不知”的效果。这些佐证都说明蒸馏技术的出现来自丹药蒸馏法。        经考古专家考证,出土于承德区域的烧酒蒸馏器的铸造年代大约在金朝金世宗大定年间(1161一1189年),是在当时的北京路大定府神山县(今河北平泉一带)制作完成的。目前这一珍贵的烧酒蒸馏器存于承德避暑山庄博物馆。这也说明,起源于金代的我国蒸馏酒,最早的发祥地就在当时承德区域的平泉、青龙一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