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湖时代”到“钱江时代” 

——对标杭州看承德之一(城建篇)


  本报特稿④

 

  破旧的居民老宅、污浊的中河水面、拥挤的弄堂小巷这是人们对以前老杭州的回忆。

 

  “美丽的西湖,破烂的城市”,这是游客对当年杭州城市建设的真实写照。

 

  现在到杭州却是另一番感受。

 

  我们从杭州北站乘车去杭州日报社,途经萧山,跨越钱江新桥,一排排漂亮的现代化建筑在钱塘江岸边巍峨耸立,象征日月造型的圆形建筑破开过多的高层竖线条,显得那样灵动和谐,乍一看还以为到了上海浦东。开车的杭州日报记者自豪地告诉我们,这是杭州钱江新城。

 

  条条崭新的街道,座座现代化建筑错落有致。大街小巷,红绿相缀,花团锦簇。西子风情,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叹为观止。

 

  抚今追昔。如果说,老杭州因西湖而兴,那新杭州,则因钱塘江而立。

 

  肩负“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和“生活品质之城”建设的重任,杭州市委、市政府保老城、建新城,跳出杭州建杭州,实施“城市东扩、旅游西进”战略,引领杭州从“西湖时代”迈向“钱江时代”。

 

  一个时代的变迁,使“休闲之都”、“品质之城”的杭州,成为人们理想的休闲旅游度假胜地,“人间天堂”不虚此名!

 

  

 

  【标杆亮点10

 

  

 

  疏解老城

 

  ——留住杭州“根与魂”

 

  

 

  杭州拥有8000年文明史和5000年建城史,是一座名副其实的古城和历史文化名城。西湖是杭州的“根”与“魂”,杭州因湖而名、因湖而兴、因湖而强。

 

  元代初,著名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来到中国杭州时,被当时杭州都市之繁华所折服,把杭州誉为“世界上最美丽华贵的城市”。

 

  然而,“人间天堂”杭州——这座最美丽的城市,却也因西湖而累,困于西湖。杭州倚湖而建,发展工业、发展旅游,促进经济发展,改善居民生活。旅游功能、工业功能、居住功能、交通功能相互叠加,西湖承受不堪之重。

 

  杭州市区,不过683平方公里,城市空间实在太过狭小。如果继续在老城里修修补补,杭州就无法实现跨越式大发展。如果违背专家市民的意愿,继续围湖造城,拆了老城建新城,就会破坏老城“三面云山一面城”的历史格局,就会把西湖和历史文化名城推向不可预知的毁灭,就会留下历史性的遗憾。

 

  建设新城,疏解老城,是杭州实现保护与发展双赢的唯一选择。而“弃”西湖,是对西湖的最深爱戴;“弃”老城,是对历史文化名城最好的保护。

 

  2000年,杭州提出“城市东扩、旅游西进”战略,着力解决杭州发展空间问题。

 

  2001年3月,一个重大的历史机遇摆在了杭州面前:经国务院批准,撤销萧山市和余杭市,设立杭州市萧山区和余杭区。此举,使杭州市区版图面积一下子从683平方公里扩大到3068平方公里。

“西湖时代”到“钱江时代”, 城区版图的扩大,为杭州“保老城、建新城”、构建城市新格局提供了广阔空间和现实可能。

 

  2002年,杭州提出了“构筑大都市、建设新天堂”的奋斗目标,大力实施“城市东扩、旅游西进,沿江开发、跨江发展”战略,加快构筑以市区为中心、县城为依托、中心镇为基础资源共享、功能互补、协调发展的市域网络化城市,形成以钱塘江为轴线的跨江、沿江、网络化组团式的“一主三副、双轴六组团、六条生态带”、“东动西静南新北秀中兴”的城市新格局并明确提出钱江新城一期“两年打好基础、五年基本成形、八年全面竣工”建成城市新中心。

 

  困于西湖,兴于江河。沿江发展,为杭州开拓了无限空间,

 

  波涛滚滚的钱塘江,历史性的成为杭州跨越发展的前沿阵地,历史性的成为杭州构筑大都市、建设新天堂的突破口。“钱江新城”——作为疏解老城的桥头堡,历史性地写进了杭州的历史。

 

  从2001年到2008年,杭州市累计投入资金500多亿元,新城建设初具规模。

 

  如今,走进钱江新城,市民中心、杭州大剧院、杭州国际会议中心,一组组宏伟的建筑群,绿意盎然的城区绿地,构筑了一幅“倚江而居”的现代、温馨的生活美景。

 

  如果说,曾被世人推崇的“人间就天堂”,是杭州的“西湖时代”。那么,“钱江新城”的崛起,就是杭州“钱江时代”的到来!

 

  

 

  【对标思考10

 

  

 

   杭州“钱江时代”与承德“两河时代”

 

  

 

  杭州拥有西湖,承德拥有避暑山庄。同为著名的旅游城市,旅游发展历程也颇为相似。虽然经济基础不可同日而语,但城市建设上仍有诸多借鉴之处。

 

  杭州的老城“中疏”,源于西湖保护,源于老城压力过大。承德的“中疏”战略,是为了更好的保护避暑山庄,是为老城区减负,为发展休闲旅游业。如果说杭州正在从“西湖时代”迈向“钱江时代”,那么承德正在从“山庄时代”迈向“两河时代”。

 

  杭州和承德同是第一批历史文化名城,杭州在利用钱江和古运河资源打造新的人间天堂,起步较早。我市近几年也提出打造“滨水新城”,但更多停留在规划和愿景中。

 

  近两年来,市委、市政府痛下决心,不但在规划上动真的,且在实际行动上也有来实的,明确提出“承德新城”并划定区域。

 

  为完善和明晰城市功能分区,确保城市发展建设合理有序,我市委托新加坡邦城公司编制了《承德市城市空间发展战略规划》明确:老城区(双桥区)集中发展旅游、商业、文化、娱乐休闲等产业,打造与避暑山庄及外八庙周围景观相协调,独具特色、古风古韵、古朴典雅的魅力古城。南区(承德新城)围绕行政、教育、居住功能,重点发展与之配套的现代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研发、文化创意产业、总部经济等产业,打造商务活跃、生态优美、生活时尚、人文荟萃,既体现现代活力,又与老城区相得益彰的现代化标志性新城区。

 

  当前,老城“中疏”让人看到希望:我市老城区76家机关单位完成外迁,老城区停建21个住宅项目,老城疏散了4万多人。

 

  “古新并举”,认准了坚持到底,我们都有理由相信,承德必将从“山庄岁月”快速迈向“两河时代”。

 

  

 

  【标杆亮点11

 

  

 

  建设十大新城——迈进国际化大都市

 

  

 

  西湖,承载着杭州历史的灿烂文化;钱塘江,奔腾着改革开放的世纪浪潮。

 

  钱江新城的建设只是一个开始,杭州继续做好“城”的文章还有更大的手笔,加快规划建设10座新城和100个城市综合体才是构建网络化大都市的最终目标。依托宝贵的钱塘江岸线资源,沿江规划建设湘湖新城、之江新城、滨江新城、钱江新城、城东新城、钱江世纪新城、空港新城、下沙新城、江东新城、临江新城等“十大新城”,才能真正实现杭州从“西湖时代”迈向“钱塘江时代”的历史性跨越。

 

  为此,杭州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构筑网络化大都市的实施意见》,正式提出了构建网络化大都市的概念。推进城市化,带动工业化、信息化、市场化和国际化。

 

  以“十大新城”建设为主载体,继续做好“城”的文章,使杭州从“三面云山一面城”的传统城市格局,走向“一江春水穿城过”的新城市格局。

 

  杭州之“城”,包括第一层面——以行政区划为单位的“城市”,如行政区划面积为1.66万平方公里的杭州市;第二层面——城市的副城、组团或具有副城、组团功能的特定区域,也即“新城”,如下沙新城、临江新城、钱江新城等;第三层面——具有特殊城市服务功能的建筑群,即“城市综合体”,如金融城、旅游城、商贸城、大学城等。

 

  新城依托既有的资源优势与产业优势,在定位上有不同的特点与侧重。如萧山空港新城依托的是机场资源,机场总面积为10平方公里,而其发展的运输、物流、保税区、服务等配套设施将有20平方公里。

 

  还有一些新城则是从原有的工业园区转变而来的,如滨江新城、下沙新城等等。

 

  “一主三副六组团”承担生活居住、行政办公、商业金融、旅游服务、科技教育、文化娱乐、都市型和高新技术产业功能,吸纳中心城区人口及产业等功能的扩散,形成相对独立、各具特色、功能齐全、设施完善、环境优美的卫星城镇和城镇群。此外,在各组团之间、组团与中心城区之间,规划建设六片绿色生态开敞空间。

 

  同时在各个新城之间,规划交通骨架,建设完成了连接主城、江南副城的四季大道北段和钱江三桥;连接主城、临平副城的杭海路和临丁路等交通枢纽,加快实施钱江九桥、十桥建设,庆春路过江隧道的实施,打通萧山通道。

 

  此外,随着杭千高速、杭徽高速的逐渐铺展,也将给杭州大都市构建提供了对外延伸的骨架依据。

 

  “全市1小时半”交通圈,杭州打造“高速公路经济”和“黄金水道经济”,最终推动5县()从郊县向郊区转变,构筑新都市圈,构筑国际化大都市。

 

  

 

  【对标思考11

 

  

 

  承德“五区三带”,一定要一以贯之、一路走好!

 

  

 

  杭州之城的“一主三副六组团”以相对独立、各具特色、功能齐全、设施完善、环境优美,协调发展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发展经验。

 

  我市2008年12月省政府批准的我市城市规划明确:承德的城市发展的定位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山水园林城市、国际旅游城市、连接京津冀辽蒙区域性中心城市。

 

  但城市建设中,我市到底以什么为核心目标、重点抓手是啥?去年以来,市委、市政府在深入对比论证中明确提出建设国际旅游城市,这个目标的确立,是我市有关城市建设认识上进一步深化的重要体现。

 

  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体现的是城市的根基与文化,山水园林城市体现的是城市地貌特征和城市特质,区域中心城市体现的是城市区位和竞争力,国际旅游城市体现的是中心城市产业取向和城市品牌。国际旅游城市是承德这座城市的功能属性,代表着城市的发展方向、决定着城市建设的标准,是城市的核心所在。

 

  从四大定位到以建设“国际旅游城市”为核心,我市基本完成了一套较为完整的城市规划体系。我市划分的“五区三带”的城市格局将全面助推建设国际旅游城市的步伐。

 

  “五区三带”即是将中心城区划分为老城区(中疏区)、北区(双峰寺空港区)、西区(双滦区)、南区(承德新城)和上板城区,打造武烈河、滦河和古御路形成的三条多功能景观带。“五区三带”拉开了承德城市建设骨架,拓展了城市发展空间,体现了承德自然、文化、产业特色,为建设国际旅游城市提供了强有力的规划保障。

 

  老城区(双桥区)集中发展旅游、商业、文化、娱乐休闲等产业,打造与避暑山庄及外八庙周围景观相协调,独具特色、古风古韵、古朴典雅的魅力古城。西区(双滦区)重点发展钒钛制品、机械装备、休闲旅游、商贸物流等产业,打造钒钛产业支撑优势突出、休闲旅游功能完善、基础及配套服务设施完备的现代化主城区。南区(承德新城)围绕行政、教育、居住功能,重点发展与之配套的现代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研发、文化创意产业、总部经济等产业,打造商务活跃、生态优美、生活时尚、人文荟萃,既体现现代活力,又与老城区相得益彰的现代化标志性新城区。北区(双峰寺空港区)重点发展临港产业、现代物流、现代服务、休闲旅游业,打造成为功能完善、要素齐全、交通发达、产业聚集、环境优美、辐射带动作用强的临港新城。开发区(上板城工业聚集区)重点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新型材料、装备制造、电子和信息等产业。武烈河景观带自双峰寺水库沿市区至武烈河口。滦河景观带自伊逊河入滦河口至承德县下板城的滦河区段。御路景观带从老城区火神庙穿广仁岭到双滦区宫后村,分为滦阳文化展示区、休闲文化发展区、清文化再现区三个功能分区。

 

  承德之城通过打造“五区三带”城市格局,必将冲破狭小逼仄的河谷地带,向西、向南、向北协调发展,将成为各具特色,功能齐全,设施完善,环境优美的具有古风今韵的魅力之城。

 

  “五区三带”蓝图让人振奋,但一定要“一以贯之”、“一路走好!”

 

  

 

  【标杆亮点12

 

  

 

  提升老城品味,打造“休闲之都”“品质之城”

 

  

 

  “江”时代的来临,并不以 “湖”时代的终结为目标。

 

  “共建共享与世界名城相媲美的生活品质之城”,是21世纪杭州对城市建设目标的最新定位,也是杭州对市民的承诺。

 

  品质城市,与美丽西湖相得益彰。“天下西湖三十六,其中最美是杭州。”为打造品质环境,杭州精雕细琢唯美城市。

 

  西湖景区一直是全国著名的旅游景区,在2002年,杭州决定:拆除环湖围墙,24小时免费开放环湖公园,西湖景区成为中国唯一不收门票的5A级风景区。

 

  没有围墙、不收门票的完整西湖,将自己的每一寸绿地和每一处景观,奉献给了广大游客,在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等方面均实现了“不设门票的和谐发展”。

 

  杭州对美的追求,没有止境。进入新世纪以来,西湖、西溪湿地、运河三大综合保护工程,让杭州旅游每年都有新亮点,成为实实在在的“休闲之都”。

 

  用有机更新的理念把带历史故事的街区节点挖掘出来,整治、开发、管理、保护,成为反映厚重历史文化的载体。位于庆春路的浙江省第一个地方法院遗址,浙江求是书院就是通过整治挖掘出来的,这些历史元素待整治、开发后予以保护,使之发挥更好的作用。杭州市建委宣传部的负责人对记者说:提升老城的建设中,超过50年的建筑不能动,超过50年的大树不能动,这是最小干预,已经立了法。而挖掘历史文化内涵,体现历史元素通过城市建设才能得以实现。这位负责人说,大拆大建已经是过时的做法,旧城改造,要有机更新,保持它的生命体,在改善中加以提升保护。

 

  实施背街小巷改善工程,实现“城市有机更新”。背街小巷,改的不是城市的“面子”,而是看不到的城市“里子”。这无关城市“面子”的“里子”工程,却直接改善了居民们屋前屋后的生活环境。文史专家认为,它是“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杭州模式”;98%的杭州市民表示,这是一个使他们满意的“民心工程”。

 

  背街小巷改善工程源于改善市民居住环境的初衷,从2004年起实施,近5年投入资金15.5亿元,共累计完成2301条街巷的改善工作。

 

  庭院改善,“城市有机更新”另一个范例。杭州市委、市政府从2008年在主城区范围大规模开展庭院改善工程,用3年时间完成745个庭院,3365幢房屋的整治。

 

  景中村改造,是杭州市一个经典之作,西湖西侧毗邻灵隐寺的白鹿桥小区是个城中村,原有建筑破烂不堪,典型的“脏乱差”,影响着景区的环境和形象。杭州市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措施,按着杭州传统民居风格,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规格,村民自己拿一部分,政府补一部分,环境绿化则全部由政府买单。快速推进了景中村改造。

 

  记者到这里采访,看到的是满目青翠,环村小桥流水,绿树掩映中露出的分明是一幢幢粉墙黛瓦的独体三层别墅,典雅别致,为景区增添了别样风情。农民在这里开宾馆办农家游,过着有滋有味的生活,难怪好多城里的姑娘嫁到这里。据城建部门的同志介绍,很多远一点儿的景中村都提出申请,要求加入改造行列,但只能按着规划要求,一步步来。

 

  同样是民心工程,庭院改善注重居住环境的提升和市民生活的需求:通过粉墙黛瓦、绿化延伸、立面基调“过渡”,与周边建筑融为一体;通过“上改下”(杆线入地)、“绿改彩”、“白改黑”,在新老元素中展示浓厚文脉实现景观、功能和人文的对接。

 

  记者在马路上看到,原来的水泥路面换成了渗水沥青,天上没有任何电杆电线,隔离带的绿化在红叶枫的帮衬下,显得丰富多彩。杭州城建的每一个细节都得到了充分体现。

 

  品质生活,打造幸福天堂。解决“行车难”、“行路难”,杭州推出了“公共自行车”,目前拥有1080个服务点,2.5万辆自行车,日租用量达到13万人次。新增2.5万个停车位,下调或免收一些区域的停车费,增加小区包月泊位。公办博物馆、纪念馆全部免费开放。统一制作道路标牌,每个路口的标牌,都有关于道路的历史简介。

 

  走进这座城市,就是走进了城市的记忆;游览这座城市,就是阅读城市的历史。品味这座城市,就是休闲这座城市的品质。杭州,从西湖时代到钱江时代的跨越,就是“休闲之都”、“品质之城”的到来!

 

  

 

  【对标思考12

 

  

 

  城市历史须有载体,不能总在“记忆”中

 

  

 

  杭州老城的改造的原则是:对有价值的原有生命体有机更新。

 

  所谓生命体,就是原来的母体建筑,尽管破旧,但它是具备有效生命的可改造载体。而拆掉了生命体,古城改造就成了拆了旧的建高楼,失去古城特色。

 

  而我市老城区的改造提升,面临着许多难题。多种原因,我市老城历史街区、老街老巷、王府寺庙、清式四合院荡然无存。失去了改造原有生命体,取而代之的是千篇一律的钢筋混凝土建筑,承德市历史街区只能残存在老人的记忆里。

 

  学习杭州的经验,就树立“保护就是发展”的城市理念。应该在老城的建设中尽可能的体现老城历史街区的符号。以增强外来游客了解承德历史的欲望,让承德老城成为“半部清史”的注解。这样,游客走进承德老城,感觉到清文化的存在,在这里细细品味,仔细阅读,既了解皇家文化、宫廷内幕,也了解民风民俗、老城故事。像杭州市旅游局局长所说:杭州是一本书,你不要翻翻目录就得了,看书要一页一页地看。

 

  打造品质之城,真正做到“细微之处见精神”至关重要。城市建设需要精心打造每一处细节。游客走进我们这座城市,就要了解这座城市,你拿什么让人家了解?不能只靠记忆忽悠人家,需要的是实实在在的东西让人家观赏体验,细细品味。

 

  让人欣喜的是,我市已经确立了以休闲旅游为支撑产业的发展目标,将依托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将丰富的自然、人文资源转化为休闲旅游产品,打造由皇家文化、佛教文化、民俗文化、商业文化构成的休闲旅游产业体系。打造皇家文化旅游“走廊”,有重点地恢复文庙、道台衙署、热河老街等古建筑,以传承历史文脉,还原古城风韵,营造浓厚的皇家文化氛围,突出“皇家游”品牌。并按照“城市即景”的思路,保护和恢复一批小街古巷等历史文化街区,改建、扩建、新建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酒馆、茶馆、古玩店、手工作坊等,鼓励发展演艺、茶艺等休闲文化项目。推出1至2台大型实景文化演出精品,这样,必将提升历史文化和地域文化的吸引力。

 

  为了加快实现这个目标的步伐,我市以避暑山庄和外八庙景区周边环境整治为核心,着力拆旧、拆陋、拆违,将完成承德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古城风貌和文化遗产还原工作,为打造文化休闲旅游大景区腾出发展空间。

 

  相信,不久的将来,一些承德古城的“历史经典符号”又会回到现实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