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户口故事

                            仇承轩

  1968925日,是我永远忘不了的日子,这一天,我和数百名同学一起上山下乡了。登上去坝上的解放卡车,心里有着莫名的惆怅,因为从这一刻起,我们家户口本上少了我的名字,我的户口变成了农村户口,我是个农民了。

  失去了城市户口,意味着失去了城市的粮食供应,失去了城市的副食供应,失去了布票、棉票、肉票、煤票、柴票甚至火柴票供应等一系列的城市居民的生存条件。  

  惆怅之余,我们接受更多的是革命化的口号式教育。      

  上山下乡运动的根本意义在于缩小并消灭三大差别——工农差别,城乡差别,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差别。在消灭这三个差别中,建设社会主义的新农村是一个决定性的关键。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就是要走与工农相结合的道路,最终就是要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有文化的新农民

  做新农民谈何容易,先要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广阔天地炼红心,口号是那样的响,可生活却与在家时天壤之别。莜面苦力咸菜条,疙瘩白熬土豆,最严重的时候,我们连咸菜也没有,每顿饭用开水泡点咸盐,用筷子蘸盐水就着莜面苦力下咽。大米只有在中秋和春节时才能到粮食所换回二斤。没有电的日子,一到晚上,柴油灯黑烟缭绕,吐的痰都是黑的,就学就医就更不用说了,所以回城的政策一来,知青们充分利用了选调、上学、当兵等各种机会离开这里,实在不行还办个病退回城,当年扎根一辈子的誓言统统抛在脑后。

  1974年,我被平泉师范录取,当了六年农民的我拿着从公社开出的户口转移证明,百感交集,啊,我终于又回到城市居民的行列。

  可是城市居民的日子也是不好过,一个月14.5公斤的粮食定量和十分有限的副食供应,根本满足不了一个人的基本需求,饿的滋味着实是不好受的,每当这时,就又想起了当年在坝上插队的日子,虽然生活艰苦却能填饱肚子。

  以后成家立业,收入微薄,条件依然艰苦,但是有老婆孩子做动力,自然也就有了改变面貌的信心和力量。那时居住在县城,不远处就是潮河,我在河套开了小片荒,种上了茄子、辣椒、豆角、圆白菜。在不大的小院里,种了黄瓜西红柿,还养了10几只来航鸡,生活终于有了改善。

  改革开放以后,我终于告别了生活18年的塞外,回到了故乡承德,此时的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显著提高,先是市场放开、副食品不再限量供应,继而粮食放开,使用多年的粮食本成了永久的珍藏,每天不再为吃发愁,而是为吃什么发愁了。

  最主要的是农村的面貌发生了根本的改变,农民的日子越来越好过,这是我多次回到下乡的地方看望父老乡亲时的感受。当年脸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大多数已告别生他的黑土地走进了城镇,老一辈在儿女处颐养天年,年青一代则在外打拼,人们的观念发生了根本的转变,而条件好的农村已经成为城里人想来安家落户的向往之地。

  城乡的生活一样了,户口的差距自然没有存在的必要,当年喊了多年的缩小三大差别口号,今天终于变成了现实。居民户口的诞生,标志着我们的国家繁荣富强,人民幸福安康,那是国家实力的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