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申心无旁鹜,来到燕山深处,热切关注当时农村的改革进程和农民的命运,思考和探索在变革生活中的民族心理和历史意识。他在独特的审美视域中开拓出别具特色的“农村干部系列小说”。给九十年代的文学景观添加了一方塞外风景。”

  何申经历了由一个普通的上山下乡知识青年到县级领导的人生历程,所以他对普通的农民和县乡级的基层干部的生活格外关注。

  他曾经说过“中国的乡镇干部千千万万,万万千千,乡镇干部不简单。在农民眼里他们是个官。在当官的眼中,他们大概是再也不能小的官了,但他们身上的担子可不轻。他们在下面干的怪不容易的。我们不该忘了他们。”

  到了地委宣传部工作后,他工作的主要对象就是各县及广大农村,经常下乡到基层调研走访成为常事。这让何申有了更多的亲近泥土的机会。当文化局长六年,年年都下乡检查文化站建设情况,全区二百多乡镇差不多都走到了。他热恋他生活过的山村,眷顾他生活过的同事老乡。

  何申的下乡,不是那种挂职锻炼,高高的居于上面,以一种居高临下的优越感和猎奇心来俯视农民的生存状态,也不是那种浮光掠影似的猎取所谓农村生活的外在表象,而是始终与农民与乡镇干部处于同一生活层面,设身处地的为他们着想,对乡镇干部面临的问题投入关注之情和深沉冷静的忧思。

  他当过工作队长,在村里一住就是半年,吃派饭,一家一家吃,吃了一遍又一遍,整天置身于各种矛盾各种人中间,事过之后,他将自己独特的人生经历和社会体验,还有强烈的人文精神和崇高的使命感融入到作品中。他深刻反映出农村干部在改革进程中的奋斗和迷茫、希望和烦恼,以及他们背负的历史和现实重任,真实地描绘出农民的生存状态,他们的欲望和追求,以及造成他们人性劣根性的各种社会因素。

  有一年,他在《中国青年报》看到一篇新闻,两位农村姑娘承包荒山,立志要让荒山变绿洲,记者问那婚事咋办?姑娘戏言:谁有志绿化荒山就嫁给谁。文章发表后,很快读者来信如雪片般飞来,更有十数人为姑娘的崇高所感动而千里寻姻,一时竟成了县里的头号新闻。何申立刻去挖掘素材,盛夏夜晚,何申在县招待所灯下看信到天明,不觉脚被毒蚊子叮肿,转天打针继续采访,写出短篇小说《春水岭的新闻》。在某县为致富能手披红挂绿骑马过街表彰时,和电影《青松岭》里钱广的原型一路来到他家聊了半宿,回来写出《晚霞染红青杏沟》,在省报副刊发表。

  1983年,参加本地电视塔建设争议调查组,连开了二十多场座谈会,个别谈话无数。又坐铁斗缆车到高山微波站去查看,那天漫天大雪狂舞,身边是百丈深渊,一根细钢丝拉着滑轮吱吱作响,同行人当时差点就犯了心脏病。回来后在单位写调查报告,何申意识到这是一个很好的写作素材,回家就开始写小说。斗室夜深,人坐马扎,方凳为桌,背对床铺,报纸遮灯,很快写出他的第一部中篇小说《云雾缠绕铁塔》,转年在天津的《小说家》发表。由此他悟出门路:只要认定生活是老师,作品发表就不难。

  1988年夏抗旱,他在电影《锦上添花》里小火车站所在地兴隆县六道河子乡的大车店住了半个月,整日和乡干部一起往各村跑,回来几晚便写出中篇小说《乡镇干部》,在《长城》杂志发表;“编者按”说:这是一篇描写乡镇干部的“原汁原味”的佳作。《中篇小说选刊》很快转载。随后,《七品县令和办公室主任》《村民组长》《一乡之长》《穷县》《穷乡》等数十个中篇相继发表,被称为“乡镇干部系列”,各种选刊屡屡转载并获奖。评论家雷达著文说:“建国以来写乡镇干部的作品不少,但如此排炮般密集写作的,何申是第一人。”

  1995年春节,农村改革热火朝天,何申急于了解县乡干部年前年后的生活,正月十六一大早,便和报社的同事坐车去县里。天寒地冻路面结冰,车子从马路牙子哗哗出溜下去,下面是两层楼高的陡坡,被棵半人高的小树,把车绊住。打开车门,如同倒豆子般顺坡咕噜噜滚下来。他定定神,请来村民,将车顺坡溜下又开上公路,看见人车无事。他拍拍身上的土对众人说:咱们继续前行呀!到了县里先谈工作,再说遇险。大家抢着举杯压惊。何申说光压惊不行,还得提供点“干货”、“细货”,说一段喝一盅。结果那一顿饭他收获了二三十个小故事或精彩语言,讲的事怕忘了,他就顺手记餐巾纸上,下乡归来收获满满,后来都在《年前年后》里“原汁原味”地用上了。回到家开笔创作,写到一万多字时,接通知又要去省委党校学习。报到省里拿过钥匙,打开房间关门接着写,几天后便有了中篇小说《年前年后》,随即在《人民文学》头条发表,并加了“编者按”《何申的雄心》,说:“这雄心,就是要将乡村将农民一直写下去。”转年,《年前年后》获第一届“鲁迅文学奖”中篇小说奖,是河北省获“鲁奖”的首篇作品,并获《人民文学》优秀作品特别奖、《小说选刊》优秀作品金刊奖。著名作家王蒙曾对这篇小说给予高度评价:“很久没有看到一篇作品能把当代人和生活写得这样真实、全方位、千奇百怪、眼花缭乱、哭笑不得而又充满活力、充满善良、充满希望。”他说这部小说真像一部“当代农村乡镇的《清明上河图》”。

  同年,《小说选刊》杂志社与河北省作协在北京召开“河北三作家作品研讨会”,由此,何申与谈歌、关仁山被称为河北文坛的“三驾马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