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5日下午,十几位老人坐上了开往丰宁满族自治县的中巴,一路风尘一路欢笑,他们是应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丰宁满族自治县委员会的邀请,参加《丰宁文史第七辑——知识青年上山下乡专辑》首发式。

1.jpg


2.jpg


3.jpg


4.jpg



     五十多年前,3581名来自北京、天津、承德、丰宁及全国各地的共和国长子们,从城市来到丰宁广袤的坝上坝下农村插队落户。当时小的只有十五岁,大的也不过二十岁,在农村插队落户少则几年,多则十几年,有的甚至一辈子留在了农村。五十多年过去,当这些老知青代表再次坐到一起时,他们已到古稀之年。

回忆半个世纪人生历程,老知青们唏嘘不已,感慨万千。

      在数年艰苦的岁月里,他们和乡亲们一起挖地道搞战备、春种秋收、放牧割草,修渠栽树、打井建水库、办“农民夜校”、自编自演文艺节目。用城市文明和理念,影响和带动了农村风气的转变。但是,由于知青被迫停止学业,大多数人没能受到高等教育和完整的中等教育,留下历史性缺憾,影响了人生之路的发展。

      三年后绝大多数人陆续离开了农村。返城之后,知青中有的当了工人,有的当了教师,有的当了商店营业员,有的成为机关工作人员。他们没有学历,没有住房,没有家产,没有工作经验和技能,一切从零开始。

但是知青经历使他们学会了隐忍和坚强,懂得了珍惜。很多人克服困难,贪婪地补充和吸收知识,上电大、进各种补习班,无论从事什么行业和岗位,都是兢兢业业,任劳任怨,勇挑重担。

      改革开放,企业改制,饱经困苦的知青,又一次面临下岗的生存考验。作为共和国的长子,知青们没有彷徨、没有怨言,顽强地与命运抗争,成为改革的利益牺牲者,探索者和先行者。在克服了人生路上的一系列困苦后,逐渐走上了成熟,有的走上领导岗位,有的成为省市县国有企业负责人,有的自主创业成为成功的企业家,还有很多知青在科学实验、技术改造、教育、医疗、文化、新闻、工矿领域占有一席之地,成为有名望的专家、学者、工程师、记者和各行各业的骨干,即便当一名普通劳动者,也是扎实肯干的群体,为共和国的崛起做出了自己的贡献。知青是奋斗的一代人,是今天共和国走向辉煌的奠基人。祖国今天的繁荣和昌盛,有着知青浓墨重彩的一笔;共和国今天的强大和辉煌,离不开知青的付出和奉献。

      知青上山下乡三十周年之际,老知青们重新审视了自己,觉得要干点什么。也就是在跨世纪德2000年,在时任市社科联副主席张爱萍的组织下,一本述说老知青心路历程的知青文集《归忆青春》正式出版发行。

合影留念:


5.jpg


6.jpg


      也是这一年春天,中国北方出现沙尘暴,时任国务院总理朱镕基亲自来到丰宁小坝子视察。

      曾在坝上草原生活过的当年老知青们把恢复和保护生态环境作为自己的责任和使命。黄秋成、房春雨、赵宝成、杨宝田提出立碑铭志,警示人们爱护草原,保护绿色的倡议,立即得到了刘奎、仇承轩、乜群、董云峰、秦彪、赵玲、滕雨峰、张晓光、何申、周舟、闫秀峰、于文龙、齐桂荣、王英琴、谭洁、王玉婷、张国权等老知青的响应。从上山选料到运输下山,年过半百的老知青头顶烈日,为石头净面,一起动手,认真描完了每一个字。当他们克服困难,将两块刻好字的巨石运往坝上的时候,得到了丰宁满族自治县县委、县政府、大滩镇、县旅游局、县电力局的大力支持。

      同年,建起全国首个《承德知青网》,加强了承德知青同海外和全国各地的广泛联系。河北丰宁的知青事业影响力空前提高。

      2005年8月的金秋是个收获的季节。承德知青专题展——“无悔的岁月”在丰宁县博物馆正式展出。整个展览分为激情岁月、苦乐年华、深情回报三个部分,占用两个展室300平方米,展出实物和资料多达200多件。

      “承德知青展”即将开展的消息在网上发布后,迅速得到了国内外知青们的热情回应。曾经在祖国的黑土地、红土地和黄土地插过队的京、津、沪的30多位知青代表,应邀前来参展。制作精细的真实场景,感动了参观展览的老知青们,大家面对这么逼真和熟悉的场景,再也抑制不住,许多女知青都流下了热泪。曾在江西插队的上海著名剧作家陶玲芬说:我曾经写过一首诗,叫做“已经干涸的眼泪”,因为我经历了太多,眼泪已经流干了,但是,今天承德知青这个展览又让我想起了许多事情,我实在忍不住自己的眼泪了。

      2008年,承德知青展改版,内容更加充实。来自上海、天津、辽宁、北京和澳大利亚、美国的老知青代表再次聚集丰宁,为河北省青少年教育基地挂牌剪彩。重温昔日风貌和心路历程,使青少年更好的了解父辈们的艰苦创业精神,激发他们奋发图强的精神、继承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的传统。

      一书、一碑、一网、一展,抒发了老知青们深藏在心底的情怀。为改变第二故乡的面貌,让第二故乡的父老乡亲尽快过上好日子,成为众多老知青心中的牵挂。老知青们有钱出钱有力出力,为曾经的父老乡亲尽快脱贫奉献着自己。

      东滩知青武寒丰的父亲武振城是丰宁的第二任县长,她在东滩时间只有三年,但是对父老乡亲却充满了感情,他的爱人郑晓东曾在平泉插队,在丰宁召开的下乡四十周年座谈会上表态,筹措资金30万元,重建东滩村民中心,圆爱人的一个梦,他和东滩几位知青一起,去坝上考察,在下乡四十周年之际,一处大院落,十间宽敞明亮并有医务室、并有广播电教功能的东滩村民中心落成,老知青仇承轩为东滩村民中心题写行书大字。并自筹三万元联系有关部门打井修路。

      阎秀峰,与发妻在丰宁坝上生活了16年,他把自己的青春献给了那片深情的土地。回到承德以后,他始终没有忘记那里的父老乡亲,为乡亲们办点儿实事,是他一直以来的愿望。

      2002年,经与市扶贫办协商,他将市国税局的扶贫点移到了丰宁坝上山嘴村,那是他上山下乡时的大队。

      从2002年至2004年,共向山嘴村投入260万元。村里用这些钱打130米深水井一眼,使半截沟400余口人吃上了自来水;打机井60眼,并把电拉到地里,扩大水浇地面积500亩;建标准化牲畜棚320间;修建围栏草场1000亩;修路10公里。

      有效的扶贫,使山嘴村插上了腾飞的翅膀——时差菜种植、牛羊养殖和其他各个方面都有了跨越式发展。

      1994年秋,黄秋成、房春雨等几个当年的老知青回到了丰宁坝上孤山子村,面对眼前依然的贫穷和困苦,流下了眼泪。从那以后,他们多次回村探望乡亲,为村里送水泥,为学校买设备,为村里打深水井。黄秋成、乜群、刘奎多方筹资200多万元,在孤山子村建起了丰宁第一个电气化示范村。村支书张福才对记者说,电气化村的建立,极大地推动了我村经济和旅游业的发展,许多村民靠旅游业发家致富。

      鱼儿山镇土城沟村小学办学条件简陋,到1996年,校舍仍然是70年代建设的土坯房。这一年,时任承德市石油公司经理的知青王永昌亲自跑省争取了一所新建希望小学工程指标,曾在该村插队的知青们也纷纷为学校建设出力。第二年,土城沟小学办学条件达到了国家规定的二类完全小学标准,在当时的鱼儿山镇堪称一流。

50余年里,老知青的反哺行动,一直在继续。

      帮助村民求医问药、联系子女上学就业、为村部提供健身器材、为学校和五保户捐款捐物。每年都有知青回第二故乡探亲访友,与下乡所在地和乡亲们的联系始终在没有间断,和父老乡亲的鱼水亲情更加深厚。

      去年以来,丰宁县政协组织编辑《丰宁文史第七辑——上山下乡知识青年专辑》,63名到丰宁上山下乡的知青追忆当年的知青生活和对乡亲们的深厚感情,留下了青春的记忆和当年奋斗的足迹。这也是第一次把知青的经历写进了文史专辑。

在这些稿件里,有知青自己的感悟和经历,有参与回报故乡系列活动的纪实,字里行间凝结着老知青的真情实感。

      这部知青问世专辑的顺利问世,得益于县委的大力支持,县政协的正确领导,得益于丰宁,承德两地老知青的积极参与,得益于以马铁松为首的全体编辑人员的精心工作,也得益于有关部门的积极配合。

      老知青齐桂荣长期以来为东滩做好事办实事,在丰宁文史的首发式上代表老知青发言,她激动地说:丰宁各级组织没忘记知青!乡亲们没忘记知青!历史没忘记知青!这是对我们知青最大的慰藉和认可!这份感激之情,知青永远铭记在心、莫齿难忘!

      在这之前,老知青们看望了已85岁,仍然精神矍铄的原丰宁县知青办主任马玉环并参观了位于丰宁满族博物馆三楼,正在改版的承德知青展览馆。

承德知青展览馆剪影:


7.jpg


8.jpg


9.jpg


10.jpg


11.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