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军

这几年,何申老师像深耕于广袤田野上的老黄牛,不知疲倦,沉醉于散文的创作当中,如喷薄而出的太阳,用自己的真情语言诉说时代的变迁,社会的进步,字里行间表现着一个秉笔知行、钟情家乡与人民,钟情故土与历史文化的作家赤子情怀。这些年来,何申老师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北京文学》《小品文选刊》等报刊发表了大量作品,在《今晚报》《燕赵都市报》等都开设了专栏,数十年的生活积累,以及信手拈来的题材,加上多变灵活的写实的写作手法以及自然贴切、幽默诙谐的语言,何申老师的散文带给读者醇酒幽香、清风扑面的感受,更是我们散文作者的学习榜样。

纵观何申老师几年中发表的大量作品,表现承德乡村与城市的岁月印记是一大题材。《热河,热河》《白荞面》《场院的变迁》《吃派饭》《山乡记忆四题》《大山里的电影》等篇就是此类。何申老师的记忆宝箱内沉积着数不尽的往事,随便拿出一件精心打磨,都是碧玉。

《山乡记忆四题》刊于《北京文学》2015年第4期,作品由“薯干子酒”“薯干雀白”“生葱蘸酱”“点葫芦响”四个篇章组成一幅时代变迁图。流淌着浓郁的乡情、人情之歌。人物形象栩栩如生,醇厚热情的生产队长,直爽诙谐的三婶等如在眼前,过目难忘。作家抒写劳动的艰辛,生活的苦挨,希望的憧憬,善于将平常微不足道的小事和场景、事物巧妙自然地融入到大时代的背景当中,字里行间倾注着作家对于岁月,对于百姓的深情。薯干、大葱、点葫芦这些器物已经成为一种岁月变迁的符号,深深铭刻在读者的心灵里。喝薯干子酒、大葱蘸酱等等画面是那个时代的一个个缩影。

《一条脊》《塞北的夏天》《报销》《塞北的集》《山村记忆》等篇章也是此类作品,作家并不仅仅只是停留对于过去岁月的单纯回忆,而是自然而然融入了当下生活的发展与变化。《栗花香里说丰年》刊登于《光明日报》,文章脉络清晰,由“花香”“花形”至“树下的栗蘑”“种栗人”“栗树王”,逐次展开。前部分重点绘景,形神毕肖,那些栗花,在作者的眼中成了“一片粉白、一片微黄,像竹花、像林海、像武士列队、像缨子飘扬”,刚柔和谐,酣畅淋漓,深入心灵。如果说前面的花香和花形不过是一支曲子的前奏,那么树下的栗蘑和种栗人才是作者讴歌的对象。天地沧桑,社会巨变,作家深切感受到如今栗乡人奋发蓬勃赶小康的火热劲头和时代的滚滚脉搏。《花楼沟遐想》以金山岭一段古长城为切入点,以小见大,既聚焦历史上长城南北人们友好交往的历史,又聚焦京冀发展上曾经有过的不平衡,心系故土的担当情怀令人敬佩。作家为当下进行的京津冀协同发展称颂不已,历史上曾经有过的那些因为地理上的隔阂都会淡然远去。

何申老师还关注承德这座城市的历史与文化的溯源与发展变化,人文情怀盈盈如水,浸润心灵。《山庄一梦》《伊犁庙》等篇是这方面的代表作。《山庄一梦》刊于《河北日报》文化周刊,属于“守望燕赵,让历史照亮未来”专题写作之一。这篇作品站在历史的高度与深度上,以作家的独特眼光审视避暑山庄肇建的来龙去脉对于承德这座城市的发展、重要影响。既有材料确凿准确的通俗化表达,也有自己与山庄的不解之缘的倾情诉说。既有厚重清晰的历史底色,也有鲜活隽永的现实印痕。笔墨酣畅,悠远深沉,娓娓诉说中,使读者知晓了避暑山庄的肇建是为了“让自己头脑清醒地处理政务,二为那些想觐见的王爷首领们提供一个敢来又愿意来的场所,三也有助于木兰秋狝的活动能够坚持长久。”

作家的笔触不仅仅只关注承德区域,作为生活中的有心人,每至一地,并非走马观花,他用自己的眼睛、心灵,思想映照生活,融入了自己的独特感知与深刻见解。对于一个陌生的地方,一般不太好下笔,但何申老师依靠多年的文史积累和生活积累,能从人所熟知的印记中独辟蹊径,谈古论今,切中时弊,令读者眼前一亮。《博望坡联想》就是这样的作品,通过“一把火”的描述,让读者明了《三国演义》与《三国志》《资治通鉴》之间在一件历史事件的差别,但作者的着眼点并非于此,道出了“在欣赏表面光彩的同时,切不要忘记还有本质隐藏于背后”,引人深思,随即言及当下全国检察机关严格执法纠错的事实,意在表明:严格执法可以不让“演义”掩盖真相。作家心系苍生的殷殷之心溢于言表,令人动容。这从一个侧面表明了一个作家身上应该具有的担当精神。

何申的散文作品语言具有多方面的特色。平白如话,质朴自然而又不失幽默风趣,引人深思。《塞北的夏天》中,这样的语言俯首即是,“瘆得慌”来形容人的惊惧心里逼真形象;“缺这少那”“可大街,可宾馆”都是本地方言土语,但并没有让人觉得不可理喻,反而亲切感十足,犹如一位和蔼可亲、慈眉善目的老大爷坐在胡同门口的石阶上在向身边的一群孩子诉说陈年往事。《山乡记忆四题》中“雀白”“熏甜”“白搭了”等词语,《一条脊》中“烟熏火燎黑糊糊”“噎够呛”“全造进去”等很多的词语的熟稔运用,绘声绘色,着得益于作家扎根农村、心系农民,与百姓同呼吸共命运的生活经历的磨砺。所以,在创作中,这些词语就像山涧轻风,温润纯净,荡涤心胸。就是在历史文化散文《山庄一梦》中,作家也善于运用质朴通俗的语言来表现绵厚的内容与思想,如把“清代御路”比作“京热高速”,“‘城镇化’进程猛然加快——一座边城“唰”地出现了。”现代词汇“城镇化”一语表现出了避暑山庄的修建带来的社会效果。

何申老师的散文语言既雄浑酣畅又明丽清雅。《花楼沟遐想》是刊登于《人民日报》上的作品,作者第一眼印象当中的花楼沟,“青砖绿苔,坚如磐石;箭楼耸立,雄视北地。”历史沧桑当中的明长城雄风不减。《伊犁庙》在叙述承德安远庙与西北边陲伊犁之间的关系时,语言酣畅淋漓,化繁为简,一桩桩历史故事清晰厚重地呈现。《山庄一梦》中有两处引用作家自己书写避暑山庄的文字,一处是承德西大街《热河繁盛图》石壁上的文字,洋洋洒洒,对仗工整,气韵流畅,浑厚大气。还有一处就是作家亲自书写的《避暑山庄赋》,真是典雅精致,气势充沛,炼词融典,清新明丽。当读者读到“滚滚濡水(滦河古称),八万载远古激荡;巍巍紫塞,秦汉唐一龙腾翔。”等赋文时,不知不觉就有血脉涌动之感,满目豪情为之绵延不已。那一行行饱蘸深情的凝练精巧、典雅雄浑文字,闪灼着作家深厚的语言光辉,闪灼着熠熠生辉的人文光芒,闪灼着对于承德这片美丽热土的由衷热爱与颂扬。

何申老师一篇篇优美的散文作品,凝聚着一颗赤子之心的大爱之美,是文学艺术宝库中的璀璨珍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