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有了报纸,同时就有了副刊,到民国早期有称副刊为“文苑”、“余审”、“丛载”、“余录”、“谐部”、“说部”、“附张”、“附章”、“附页”、“文艺栏”、“文艺版”、 “副张”、“副镌”的,还有称“报尾巴”、“报屁股”的。但所登稿件却大致相同,均以散文随笔杂谈为主。彼时杂志尚未兴盛,故“五四”运动后,副刊就成了一块挺重要的文艺阵地。

鲁迅先生有小说《阿Q正传》,注明创作时间是192112月至19222月之间。这很有考究,因为一般都是注最后成稿的时间。细察,原来这篇作品是在报纸副刊上连续发表的,属于发一段“成”一段。《阿Q正传》第一章发表于1921124日《晨报副镌》的“开心话”栏,开头讽刺考证家的那些近似滑稽的写法,就是为了切合这一栏题旨。但鲁迅“实不以滑稽或哀怜为目的”,往下越写越认真起来,第二章起便移载“新文艺”栏,至1922212日登毕,以后才收入小说集《呐喊》里。

早年办副刊出名的是孙伏园(1894---1966)先生。他是鲁迅的绍兴同乡。按鲁迅先生自己说,阿Q是被孙伏园“催生”出来的:“他(孙伏园)来要我写一点东西,阿Q的影像,在我心目中似乎确已有了好几年,但我一向毫无写他出来的意思,经这一提突然想起来,晚上便写……”孙伏园“每星期来一回,一有机会,就是:先生,《阿Q正传》……明天要付排了”。可见,这篇小说不是一气呵成而是一段段写出来的。于是,这也就使副刊作品形成文字简洁,悬念多,可读性强的特点,令读者看了今日盼明日的。

由办副刊而成大家的有张恨水,他的小说《金粉世家》就是副刊作品。这部长途跋涉的连载小说,长达80万字,1926年在北京《世界日报》连载,至1932年才刊完,历时六年。而金庸办《明报》,自己在副刊上发武侠小说,终成名流。往前说李大钊也编过副刊,孙伏园接李大钊,徐志摩接孙伏园。孙这人个性极强,192410月的一天,本已被他编入大样的鲁迅诗稿《我的失恋》被代总编刘勉己抽去,他正在生闷气,刘勉己走过来解释,说是那首诗实在要不得。孙伏园一时火起,举手一巴掌打过去……这还了得,放现在是部主任打总编。但孙敢如此妄为,显然有他办的副刊在该报位置重要的因素。

当代作家一般是初写和写成后与副刊交往较多。初动文墨,上大期刊难,能在副刊登个小“豆腐块”,就高兴得很。待到写出些名气,特别是年龄大些阅历也多些,就愿信手写点什么,而其中精彩小文,最为副刊喜爱。故如今一些大报副刊小文,皆是高手所作,一般投稿,很难发表。这也不怪人家,副刊的稿子,看似没啥,但写好很不容易。一千多字,就得写出彩来,有点像“小品”,一出场就得叫人乐,难。

眼下副刊分日报与晚报副刊,二者略有不同,前者多发散文诗歌,呈稳重状,后者则喜随笔杂谈,显得亲切随和。原先副刊都发小说,《河北日报》有“布谷”,上世纪八十年代我先于此版发短篇,后连载过60节章回小说《青云宫闲话》。在咱《承德群众报》上连载过《酒仙桥边风流巷》,因有“风流”二字,还有人提出疑问,后来渐渐的就不当回事了。

可能与小说占版面太多有关,逐渐大小报副刊不发小说,小说转移到刊物上去了。唯有《光明日报》前年恢复副刊仍以小说为主,第一期开篇小说4000字,编辑限我三日内交稿。我两晚上写了反映农村现实生活的《小寒明月》,题楣开朗,内容新颖,人物鲜活。发表后副刊头头在电子邮件上写“部领导说很好”。我奇怪,她就是副刊部的领导,就问哪个部,回复:中宣部。

能在短时间内写出让编辑满意的稿,是给副刊供稿的基本功。一些大报每天都有副刊,既需要稿子数量,又需要稿件内容的当下时。着急了,编辑会点名出题等着用。如果一晚上过去稿子还出不来,往下人家就不敢劳您的大架了。或者写出的东西离题太远,需要大删大改,也不行,还不如人家自己动手写。

副刊的稿费历史上就高,民国初北平有报纸最高时千字三至五元,大洋。而那时八元钱就是一般人的月薪。鲁迅先生的稿费有很大一部分也来自副刊。直到今天,副刊的稿费一般也高于其他版,晚报副刊又高于日报副刊。椐我所知,2000左右字稿,一些大晚报如天津的《今晚报》基本为千字200元,头条300元封顶,日报包括《人民日报》“大地”版,则封在200元。

近年来由于“新闻”在很大程度上被电视抢了先,很多报纸重新评估副刊,副刊再度受器重。发行量大的报纸多采取编辑直接联系作者的方法,抢抓好稿的“首发”。首发后避开同地域,再做必要的修改,给旁人,人家也很爱用。毕竟每张报纸的读者都是有限的,也基本固定,换个地方发,仍有人看。